资源描述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知识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2)重视兴修_。(3)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得到发展。,水利,2.手工业的成就(1)_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3.商业的活跃(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_有长足发展。,丝织业,对外贸易,知识点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原因:迁都_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2.内容,洛阳,太学,礼乐制度,封建统治制度,汉族官制,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_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封建化,知识点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_。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_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_的影响。2.意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封建地主,风俗习惯,鲜卑文化,【概念阐释】1.封建化: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过渡转化。2.民族融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促进民族融合。,【思维点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4.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但是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结构图示】促进民族大融合,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主题,史料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葱岭以西一直到罗马帝国许多国家都诚心归附。2.史料二是对孝文帝改革效果的评价,是指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为之后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1)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史论归纳,2.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