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 苏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2699751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 苏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 苏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 苏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训练,时文赏读,书香晨读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则为大。(庄子)【译文】山丘积累起来能成为高山,江河汇集起来能成为大海。【领悟】低矮的小山丘连绵不断构成山峦,无数的江流汇成更大的河,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成为最具智慧的人。,2.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领悟】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导入阅读,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一个没有内核、没有元素、没有细胞的文化遗存是灼干的木乃伊和苍白的符号;文化的力量是经典的力量,是巨构与丰碑的分量,是文化大家风范与精神巨擘境界的高度,一个没有瑰宝奇葩的文化超市是被泡沫和喧嚣窒息的路边地摊,一个缺乏大师巨匠风骨支撑的文化偶像是站不起、立不久、走不远的泥足巨人;文化的力量是传播的力量,一个读不懂、解不开、说不清的文化钩沉是锈迹斑斑的古董,一个在信息时代和科技大潮中绻翼自囿的文化永远是一只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燕雀。,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温。文化是文明形成的过程,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态。当文明作为一个成长着的遗传因子、建设中的精神构件被重视,文化的天梯便沿着云蒸霞蔚的峰峦攀缘上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将是一个民族又一座精神的丰碑。,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庞朴(1928-2015),江苏淮阴人。195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曾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等。,2.背景解读,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3.文学常识,(1)采风:采风的本意是收集民间各种文学素材,来自于“诗经”中“国风”中的“风”字。在古代,采风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个总称,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诗经和汉乐府里的民歌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由政府专职部门派人到各地采集来的。采集的目的一是借以了解民情,二是整理配乐之后用于朝廷的祭祀、饮宴等需要音乐歌舞的场合。,(2)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以及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二、基础积累,1.字音辨识,答案:ptuuqinjitnqinbof,答案:hhloluywijqxinxinynyn,2.字形辨认,答案:(1)崇高鬼祟(2)震慑摄影(3)成分股份制(4)辩论辨析(5)决裂诀别(6)与时俱进家具,3.成语梳理,答案:原指应天命(而降生),泛指顺应时机。,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1)应运而生:,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2)时过境迁:,答案: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保守不知改进。,(3)抱残守缺:,(4)明日黄花:,答案: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5)昙花一现:,答案: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答案: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6)销声匿迹:,(7)斑驳陆离:,答案:形容色彩错杂纷繁。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8)余风遗响:,答案: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答案: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9)一蹴而就:,(10)孤芳自赏:,答案: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11)刮垢磨光:,答案: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课堂探究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1.结构图解,2.写法鉴赏,(1)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如:用服装和文物比喻,说明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这样说理,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类比论证。如: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对比论证。如: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比喻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拟人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3)大量使用整句“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接近对偶的对举形式,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让读者眼到即明。“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规定着”“悬置着”一系列动词构成整齐的排比句式,论述了“文化传统”的极大影响力,力度极为明显。“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用顶真的形式,阐述文化“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的过程,因果关系十分明显。,(4)形式新颖,结构合理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采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局部揣摩,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参考答案: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除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3.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参考答案: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三、探究争鸣,网络上最近热议一个话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和国际各领域合作的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正确对待我国古老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各国不同的文化呢?如果你是看到这则消息的网友,请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看法。,思路提示一: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究其原因就是各自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文化的不一样就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不可以求全责备,凭主观臆断评价别人的文化。思路提示二: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造就了文化内部必然有优秀的向上的可以供我们借鉴的部分和我们应该剔除的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部分。所以要去其糟粕,要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继承。,思路提示三:对于文化的好的优秀的可以借鉴的部分,要因地制宜,把别人的东西同化,要在吸收好的的同时做出适应自己发展的改变。思路提示四:文化没有客观上的高低之分,只有主观上的讨厌和喜爱,任何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和自己的文化,不可贬低别人的文化来提高自己的文化,要辩证地看待文化。思路提示五: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思路提示六:各国应根据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反对照搬外来文化,也反对全盘否定外来文化、“封闭主义”。,随堂训练开卷有益,一、基础知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腾讯理财通发出公告称:自2018年8月1日起,每笔还款按还款金额的0.1%进行收费。,届时,移动支付“免费午餐”宣告终结。对于移动支付平台来讲,免费业务项目转为收费后,亦可藉此洗掉一批对费用敏感的用户,留存消费能力更强的用户,从而将资源集中服务于优质用户,获得更稳定的收益。当然,对于部分对收费敏感的用户,还有银行APP提供的免费服务可供选择,只是相对麻烦些罢了。在移动支付大行其道之际,银行一直,难以与其抗衡,此举则成为有利时机,可以用免费服务吸引部分用户过来。,随着提现收费、信用卡还款收费等,移动支付的收费项目也会逐渐增多,服务质量则备受考验,平台如果不能继续提升服务,让用户更好地享受到服务体验,那么也会弃之而去。可见,对于移动支付平台来讲,(),虽然能够增加收入,但也须考验平台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用户流失率太大的话,竞争优势就会被大幅度缩减,地盘也会被其他平台、银行抢去。另一方面,用户吃移动支付“免费午餐”这么多年,现在似乎可以说已经够本了,不应指望平台一直补贴用户,否则就是无底洞,迟早撑不下去,到时候受损的还是用户。当然,也不必担心所有服务项目都转为收费模式,毕竟市场竞争压力很大,移动支付平台也会,选择适宜的项目收费。,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平台不能继续提升服务,让用户享受到更好地服务体验,那么用户也会弃之而去B.如果平台不能继续提升服务,让用户更好地享受服务体验,那么用户也会弃之而去C.平台如果不能继续提升服务,让用户享受到更好地服务体验,那么用户也会弃之而去D.平台如果不能继续提升服务,让用户更好地享受服务体验,那么用户也会弃之而去,解析:A原句关联句位置不当,这是一个复句,主体为“平台”“用户”两者,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前,因此淘汰C、D两项;“更好”在此修饰“服务体验”,因此选A。,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收费项目,就像是一手执矛一手执盾B.收取费用,就像是一手执矛一手执盾C.收取费用,就像是拿起了一把双刃剑D.收费项目,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令人生畏,解析: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联系上文,主体是移动平台的“收取费用”行为或者“收费项目”,而“收费项目”本身并不会带来损害或收益,不能将其比喻为双刃剑,故应先淘汰D项;联系下文,强调的是“收取费用”行为具有两面性,处理得当则共赢,反之则两败俱伤,但并非格格不入的“矛”“盾”关系,因此再淘汰A、B两项。,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言外之意望其项背接踵而至挖空心思B.言外之意甘拜下风接踵而至深思熟虑C.不言而喻望其项背纷至沓来深思熟虑D.不言而喻甘拜下风纷至沓来挖空心思,解析:B(1)“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不合句意。(2)“甘拜下风”比喻处于劣势地位;“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与句意相悖。(3)“接踵而至”“纷至沓来”都有“接连不断地来得很多”的意思,但“接踵而至”更能突出先后相继的特点,故淘汰“纷至沓来”。(4)“深思熟虑”意思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含贬义,用在句中感情色彩失当。,4.下面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张伟同学写给某公司的求职信,从语言使用得体的要求看,存在五处不当的地方,请按要求予以修改。(5分)尊敬的领导:您好!您能在百忙中拜读我的求职信,我感到很荣幸。谢谢!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计算机系本科生,酷爱IT行业,曾获“华苑杯”哈尔滨市大学计算机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偶然在有关材料上看到关于你们公司的情况介绍,我十分羡慕公司的优良环境和优厚待遇,钦佩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超前意识,十分愿意为公司贡献我的学识和能力。您可不能拒绝我哟!此致敬礼!张伟2018年5月15日,解析:第(1)题,“偶然”和“优厚待遇”两词用在求职信中只能给求职者减分。第(2)题,拜读:敬辞,阅读、谦敬误用。“你们公司”一词过于口语化,语气上不够尊敬对方。“您可不能拒绝我哟”一句过于口语化,显得不够庄重。,答案:应删去的两处:(1)偶然(2)和优厚待遇应修改的三处:(1)“拜读”改为“翻阅”或者“阅读”之类(2)“你们公司”改为“贵公司”(3)“您可不能拒绝我哟”改为“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机会”或“希望我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等等,应删去的两处:(1);(2)。应修改的三处(找出并修改):(1);(2);(3)。,5.(2018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材料奋斗团结梦想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垦田拓海开天辟地守望相助抗灾治水逐日奔月同舟共济,答案:(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解析:首先,明确所给材料的主旨:依据事实表现来概括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其次,将表现内容一致的事实放在一起。再次,理顺“表现”与“精神”的关系,注意要符合逻辑事理。最后,参照所给示例整合语句表述出来即可。,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4至7段,完成68题。6.【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解析:设题点为课文第5段最后一句话,其前面的内容是筛选信息的重要区域,注意抓住“时代性”和“民族性”两个要点作答。答案:因为传统文化是应运而生的,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所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为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在民族中多多少少地产生过显性或隐性的影响,自然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7.【对应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如何理解“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含意?,解析:设题点为课文第7段第一句话,该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区域不仅涉及本段内容,也涉及上一段内容,不要遗漏信息。答案:凡是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化,自有其产生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自然会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这对当时社会来说,都是合理的;但它的合理成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8.【对应考点: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解析: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应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角度切入作答。答案:一是用词准确,如第一段“大概”一词源于作者自己的理解,体现表达的相对准确性;二是整散句相结合,如第三段。,时文赏读延伸学习,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李思辉,【思维借鉴】,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历史的积淀,文化的内蕴,氛围浓浓。,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不和谐的现象,透出的是传统、文化的淡化。由此,作者自然地切入文题。,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列述种种,端午应有的浓浓的习俗、文化铺天盖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精神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今天,讲故事,游胜地,读经典在端午节我们同样可以有更多仪式感,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细品时序更替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名诗名人名典,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符号,让读者强烈地感受“端午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9日05版),由端午与文化,谈到端午文化与生活,环环相扣,行文严谨。,【我来评论】,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