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2691937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第11课,目标导航,内容索引,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深化探究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随堂巩固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知识体系,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2)社会生活条件差:除少数大城市外,人们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3)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困苦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封建、迷信、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愚昧,2.近代生活的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女人禁止缠足,新式礼服取代官服官帽,人际间的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也发生变化。3.特点: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充满着_的色彩。,沿海沿江,半殖民地半,封建,思维点拨,思维点拨,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生活还不富裕(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表现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只能凭限量供应。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问题。人们生活简朴,穿着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票证,温饱,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1)原因: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表现服饰: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饮食: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居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改革开放,归纳总结,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改善和文化教育普及,人们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表现(1)旧习俗逐步消除,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勤劳节俭,具有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2)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特色,健康意识,(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大家庭向着_发展。(4)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发展,既保存优良的,又注意与接轨;节日生活丰富多彩。,小家庭,民族文化,知识点拨,世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史料实证深化探究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史料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史料解读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的影响。,问题思考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提示,2.婚俗的变化史料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史料解读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础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问题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提示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提示,史论总结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1)外部因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2)内部因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深化提升,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2)演变趋势:由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平民化、文明化、个性化明显。(3)变化特征: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4)地区分布: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内地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反馈训练随堂巩固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1,2,3,4,答案,解析,5,6,解析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答案,解析,2.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1,2,3,4,5,6,答案,解析,3.从甲图到乙图,表明,1,2,3,4,5,6,A.先进的习俗必然取代落后的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1,2,3,4,5,6,4.社会生活细节可以反映时代的特征。下图中能体现中国计划经济特征的是,答案,1,2,3,4,5,6,解析,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行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故A项符合题意。快餐优惠券、股票、银行卡属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物,均与题意不符。,5.“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答案,解析,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B.C.D.,1,2,3,4,5,6,解析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2,3,4,5,6,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1,2,3,4,5,6,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2,3,4,5,6,(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答案,答案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1,2,3,4,5,6,(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答案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答案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等。,1,2,3,4,5,6,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