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问题诊断借题突破 第三章 7情感概括要准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2689505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问题诊断借题突破 第三章 7情感概括要准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问题诊断借题突破 第三章 7情感概括要准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问题诊断借题突破 第三章 7情感概括要准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7情感概括要准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第三章古诗鉴赏:读懂为重,赏析为要,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其设问角度有二:一是概括式,要求直接答出思想感情;二是分析式,不仅要求答出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概括情感要准确全面,分析情感要具体实在,二轮复习就要为达成这两个答题要求而尽心尽力。,学案略语,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栏目索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注韩南涧: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6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黄庭坚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案(1)写当年宋武帝刘裕创建的英雄业绩,都“尽随风雨去”,流露出词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寄托了看淡是非得失、升降荣辱的思想感情。(2)词人豪兴勃发,催杯劝酒的举动,不畏嘲笑,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豪放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不消沉、不服老的倔强精神。,问题反思1.你认为情感概括题与分析题在答题上有何异同?如何做到“概括要准确全面、分析要具体实在”的答题要求呢?2.答情感分析题要具体实在,为此,要善于抓“抓手”,“分析”的“抓手”有哪些?,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1.题目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6分)原词见“自我诊断”第1题,失分剖析,该答案失分在于概括不全、不准。对“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一句的概括太表面化了,“绿野先生”实是作者自况,在大好春光里,作者却去寻“诗酒功名”,能答成“欣喜”吗?能说成“对众人的批判”吗?而忽略“未知明日定阴晴”一句,必然会概括不全。,得分2分,现场失分答案(1),失分剖析,该答案前两点答得很好,就是第点理解不准确。“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用了典故,必须联系典故内容才能答出,否则,答案就会过于表面化。,得分4分,现场失分答案(2),现场满分答案,该答案三个要点对应下阕的三句话。第二句的情感概括较易;对第一句尤其是第三句的概括较难,需要结合作者身世、所用典故准确判断。该答案在这两点上的概括可圈可点。,满分赏析,得分6分,参考答案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或“对官场、世俗的厌恶,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现实的不满”)。(每点2分),2.题目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原诗见“自我诊断”第2题,现场失分答案(1),失分剖析,该答案答出了“对友人来访的喜悦”一层感情,勉强可以得1分。所谓“分析”,分开而析。原题要求分析三、四两句,应将三、四两句各自分析,这样的分析,才叫“分析”。而该答案只是整体“打包”,从表面看有分析,实则分析太笼统。,得分1分,现场失分答案(2),失分剖析,该答案通过对诗人动作的分析得出了蕴含的两种感情。虽说对第四句有点分析的意味,但从该诗主旨看,未免离题太远,缺少紧扣主旨分析的意识。,得分2分,现场失分答案(3),失分剖析,分析,必须结合语言进行。该答案能抓住“欲扫”“贫”等词语来分析,且三点情感都分析出来了,显示了较强的分析意识。只是在抓住显性情语(“贫”)的同时,也要抓住隐性情语,甚至较含蓄的写景语言分析。如第四句中的“青苔”“黄叶”,院子里长满了青苔,落满了黄叶,这不是描述其家的贫穷,而是隐指平时少有人来,透露出诗人平时的寂寞,在此情景下有人不远千里而至能不惊喜吗?可惜该答案未能在此展开深入分析。,得分3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该答案先是对三、四两句分别分析。对第三句的分析指出了“扫柴门”这一即将发生的动作,对蕴含的情感作了全面分析;对第四句的分析,通过转述方式对蕴含的情感作了深入的扣住题旨的分析。,得分4分,参考答案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平时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赏析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一、情感概括如何做到准确、全面1.准确(1)整体感知、把握是根本前提。许多情感概括题只是选择一两句或一联或某片,是局部的。对局部的词、句、联、片的理解,必须把它放在整片、整首中去理解,绝不可孤立地看这个词、句、联、片。,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2)抛弃思维定势,对所给文字细读、精读,才有准确的把握。不要见到“独”就想到“孤单寂寞”,见到“酒”就是借酒浇愁,这样的套板反应、思维定势要不得,必须从语言中来,必须深入到更细腻的语言肌理和层次之中。如“自我诊断”第3题,有的考生看到“催酒”,就回答“诗人借酒浇愁”;诗人有了“白发”,就感叹年华逝去,事业无成。其实,只要细读“笑”“不解愁”几字,就不会这样理解了。,(3)抓住“情语”。“情语”可以体现出诗歌的情感,如“愁”“怨”“愤”“恨”“喜”“乐”等字词,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的情感方向和感情基调。(4)把握抒情的手法。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暗用典故,有的故作反语。知道了诗人抒情的手法后,再去概括就很容易了。,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蔡伸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答案表现了词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的凄凉形成对比”)。,2.全面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丰富、复杂的,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情感多样的语言片段来考查。答题时不要只知一点,而要仔细揣摩,看看字面,探探字里。瞻前而顾后,看看是否还有什么情感。具体说来:(1)所给的语言片段越大,情感往往就越丰富。如一联有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上片或下片,写了几句话,往往就有几层。这时,要会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切分、“断层”。除“字”“词”外,其余的句、联、片、篇均能理清层次,有几个层次往往对应着几个情感层次。(2)托物言志句子(联或片)、用典抒情句子(联或片)往往是双层的:前者既关“物”情又关“志”情,后者既有典中情又有典外情。,(3)除抓显性“情语”外,还要会抓隐性“情语”。隐性“情语”在传达情感时较为含蓄、间接,但又至关重要,它们往往藏在写景句或状物句中不易觉察。另外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又”“空”等,往往暗示了另一层情感。注意到了这些词语,不仅能保证准确,更能保证全面。,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闻雁寄故人徐铉久作他乡客,深惭薄宦非。不知云上雁,何得每年归。夜静声弥怨,天空影更微。往年离别泪,今夕重沾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他乡的怨恨、仕途不顺的羞惭以及对故乡和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经炀帝行宫刘沧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注刘沧:唐朝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广陵: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代指行宫。,有人评价说,本诗中最后一联含有“不尽之意”,请结合全诗说说“不尽之意”有哪些,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对隋炀帝荒淫误国的讽刺。借古讽今,规劝晚唐统治阶级不要沉醉于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以景语结情”,含而不露,留待读者去想象、咀嚼。,二、情感分析如何具体实在(一)把握分析原则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情感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分析时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二)善用五个“抓手”1.挑字析古诗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度凝练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这样的“情字”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较小范围的分析中。,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忆秦娥刘辰翁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注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烧灯节:上元节(俗名元宵节)。梅发:白发。,“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抄句析直接引用诗歌中的某诗句,点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叫“抄句析”。这种“抓手”分析运用较普遍,多用于对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中。运用“抄句析”,不一定要引用完整的诗句,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精简诗句,以更好地突出其中的思想感情。,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3.手法析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边练边悟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村金涓注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注金涓: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世钦敬。,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尾联以“孤舟”“无人渡”等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幽居山野不应征聘的孤高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不在其位的无奈之情。但“两岸夕阳明”又给这一丝无奈增添了暖色,表达了安于幽居,乐于传道授业的情感。,4.捕象析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中。,边练边悟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水龙吟宋朱敦儒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注本词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的局面。梁父: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泪”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例如蜀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试举其中一例谈谈“泪”这一意象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答案本词写出了作者面对家国不幸后的悲痛以及对时局无力回天的无奈。蜀相中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看似抒发吊古之情,实则也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苦痛。雨霖铃中,柳永写了自己与恋人不忍分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深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任选一例即可),赏析词一开篇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作者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北客”一句反而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之处。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巢父、许由,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作者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无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像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5.描图析“描图析”即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与联想,描摹诗句所表现出的画面,从而达到分析思想感情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对写景句或富有意境的画面的情感分析题中。,边练边悟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颔联“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浪西楼:潮州名楼。,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答案尾联想象瘴烟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赏析本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作者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出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颔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作者说,您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安慰?当出关驿马奔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安慰了。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总结上述五种情感分析题的“抓手”,究竟要用哪一种,要从具体题目出发,视所给诗句而定。另外,这五种“抓手”也不是单一使用的,必要时可综合一至两个使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从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