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道德教育「与孔子对话.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689379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0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道德教育「与孔子对话.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业道德教育「与孔子对话.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业道德教育「与孔子对话.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7學年度教學卓越計畫8-1提升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教育與孔子對話演講系列(七),演講題目:孔子孝道思想演講人:楊斐芬地點:教學大樓413日期:98.06.01,壹.西周的孝義,西周時期,孝的主要含義是尊祖敬宗的追孝,孝之對象是過去的祖先而非健在的父母,孝主要體現在對於祖先的祭祀活動中,因而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貳.孔子的孝與宗教,孔子重視孝弟倫理,孝弟倫理正是孔子儒學的基石,傳統文化的基礎。在親族組織中,以父子關係為主軸,其它倫常關係如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的行為,都是以父子關係為準繩。孔子完全突顯出善事父母的孝義,讓世間的道德價值高過宗教的意義。,參.孝的理論:善事父母一、孝建立在敬的基礎,孔子提出了平實的孝理論: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父母有事,主動服其勞(為政)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又敬不違,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幾:輕微,婉轉貫穿著一個敬字。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孔子之孝主要要求敬父母,而孔子之孝則起於人人之仁心愛意;有別於周代之敬乃起於祖先崇拜。,二.孝與禮結合,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孝子之事親也,三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禮記祭統)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喪禮與祭禮的規定來行孝。,厚葬久喪、慎終追遠,喪親之禮非常繁複,最要緊有哀戚之情。祭禮,最要緊的則是恭敬嚴肅,祭如在(八佾),要慎終追遠,常懷敬意。厚葬久喪的孝義,其宗旨在於藉此表達孝子對先祖的哀思追孝情懷,有其人倫感情的合理需求。在物質上若耗時費財,則人情上不近情理。盧墓三年對社會資源也是一種浪費,可改良為厚養薄葬,但喪禮、祭禮的精神敬不可失。,三.孝與弟結合,弟同悌,就是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亦即敬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孝道就是行仁的起點,假如每個人都能做到孝悌,則犯上作亂者就減少。,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子路)孝與弟相聯,表明了弟觀念的提升。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的關係中,所謂出則悌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悌字所包含的意義不僅限於血緣兄弟之間,它主要表現的是處理社會關係的準則。,對孔子孝悌合一思想理解得最透徹的人是孟子,對悌的闡發十分深刻。敬兄,就是敬長,包括由弟對兄關係推衍而得尊敬長上的原則。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弟是天賦的良知良能,由敬兄可以推廣為敬長,而敬長也就是義。他把處理社會關係的原則叫做義禮記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參.孝的人性基礎:仁,孝被孔子還原為一種樸素的家庭倫理意識,那麼形上和人性基礎是什麼?孔子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將注意力轉向了廣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從而為孝道的合理找到了更普遍堅實的根基。將之轉化為一種具普遍性的民眾道德。,心安則為仁,孔子還將孝道由建立家庭間秩序的行為轉為每一個人內心的天性之愛: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陽貨)孔子提出仁的概念,由人性的哲學高度為傳統孝道找到了根基,將上下等級轉為人人內在的人性之仁的顯發。,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僅孝之人性根源,而且是孝之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仁可以說是人行為的最高準則。仁是一種普遍原則,要實現這一普遍原則,必須找到切近的入手處,這就是孝,親親為大一個人只有先愛其親,才能推及於愛人,由父母和血緣親人不斷推廣,才能愛其他人。孝的本義是指子女善事父母,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而且能夠做到的一般行為,孔子把它與人生最高原理仁連到一起,使之成了為仁之本。,孝納入仁,孔子作為儒家孝道理論的開山始祖,圍繞善事父母這一核心內涵,提出了豐富的重要觀念,完成了孝從宗教到道德,宗族向家庭倫理的轉化,並為孝道找到了合理的人性根基,把孝納入仁的最高理想目標之中,從而使孝成為其仁學思想的基礎與起點。,肆.孝道的倫理內涵-1.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根本有親子之愛、夫妻之愛。愛的感情,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需要、依戀、同情、喜歡、關心、愛護等情感。親子之愛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愛父母是孝道的內在精神動力,孝道產生於愛的自然親情。善事父母的孝道首先要從內在精神上具有愛父母之情,不愛父母而迫於外在壓力做出的善事父母,就不具有道德價值。,孝道的倫理內涵-2.由愛生敬,如果說愛是一種基於血緣關係而形成的道德感情,那麼,敬則是基於倫理上下關係而產生的一種道德理性。孝,不僅包含愛,也內在地包含著敬。如果說愛是基於親子之感情上的平等,那麼,敬則是基於親子地位之上下差異。對父母由愛生敬,就如父母對子女由愛而慈惠一樣。子女對父母的愛必須通過敬來表現,否則就亂了倫理,不倫不類。靠禮來統轄行孝的努力,由禮節表現出心中的敬意,才能使行孝的心被父母感受得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養與敬,敬是更根本。孟子認為,孝子事親,有養口體與養志之分,不僅讓父母吃得好,而且瞭解、順從父母意志,才是真正的孝。,伍.孝與為政並行不悖,孝的範圍是父母與子女,儘管也有與侍奉君主相通的地方,但並不占主要地位。(為政)篇: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強調的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樣就可以影響政治。孔子的論述認為孝與為政並行不悖,並沒有將孝融匯於為政之中。與家庭倫理有別的是孔子關於忠的觀念,他強調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在孔子的學說中,忠與孝所適用的範圍並不一致,只有忠才與忠君聯繫緊密。,陸.胡適對孝道的批判,五四時期1919年每周評論第33號,發表一首我的兒子詩作: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提出了親子關係的新觀念:胡適認為,父母生子不曾徵得子女的同意,因此,父母於子無恩,只有抱歉,而且應對子女以後在社會上的行為負一部分責任。,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絕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一個孩子應該敬愛他的父母,他要問這個父母值不值得他愛敬?父母對於子女無恩有責,子女愛敬父母要看其值不值得,這種思想顯然包含了西方民主主義的父子平權精神。胡適對傳統孝道性和泛孝主義的流弊進行了批評。你的看法呢?,柒.延伸閱讀(一)父母的死,1.李家同的文章現在式問題與討論:(1)現在式這個題目是甚麼意思?請從第一段和末二段中去尋找答案(2)文中總共提及關於死亡的哪幾件事情?(3)老張不想用甚麼方式辦自己的後事?這樣的想法和儒家的孝道思想有何不同?(4)篇末提到現在式的死亡證明一定有用請問這是哪一派宗教的觀念?,延伸閱讀(二)父母的老,2.李家同的文章老年得志問題與討論:(1)這些優秀的同學比較成就高低,到最後哪些事是沒有意義的?(2)走到老年,作者認為還有甚麼事可以去做?(3)本篇的基本觀點是甚麼?(4)看到作者的老,你會怎麼看待父母的老年生活和自己的一生?,延伸閱讀(三)推薦電影送行者,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因樂團解散而失業,於是和妻子美香回到故鄉山形縣,在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廣告而前往應徵,當場錄用。後來才知是禮儀師的工作!社長半強迫半利誘,大悟不情願地開始工作,初時十分恐懼排斥,還得應付妻子的誤解,讓他興起辭職念頭。但在親身經歷送行儀式後,他漸漸瞭解禮儀師妝扮往生者走上來生旅途的重要意義,終能自信地投入工作。也因看盡死別的不捨與悲傷,大悟下定決心面對失落已久的父子親情,恭敬地替父親行入殮禮。影片最後25分鍾的劇情充份表達喪禮莊重之情,令人感動,為實踐儒家孝道思想提供極佳的典範。,問題與討論,1.面對大悟向來不負責任的父親,生為子女的你會前來送行嗎?2.給父母送行有何意義?3.哪些橋段表現出職業的敬與人倫的敬意?4.父親的愛如何被發現?,捌.參考書目,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五南,2002楊伯峻,論語譯注,五南,1992李家同,故事六十八,聯經,2008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