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685609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0.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什么是哲学1词源学含义:,中国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汉语中的哲学来自西方。英文的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em(爱)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经日本的学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智慧之学就叫哲学。,爱智的大智慧(GreatWisdom),哲学的产生:“诧异心”亚里士多德:“闲暇”哲学智慧,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大聪明”。,庄子说,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超然于人类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也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它是一种爱智的激情,是一种穷根究底的精神。,(二)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方法是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一般原则,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只能为人们提供思考和行动的一般原则。,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世界观,方法论,决定,体现,小节:什么是哲学从经验上理解:智慧的象征从理论上理解: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1.281895.8.5),(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康德,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指物质关系社会精神: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世界的本原、统一性等问题,引出了物质问题,并把水、火、土、气、原子等原初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缺陷: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元素,原子,哥白尼(1473154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首页,牛顿(16421727),约翰洛克(1632170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原子成就:继承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依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与深化。缺陷:把物质的某种特殊层次误认为物质一般;把一定时代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理解恩格斯物质概念:A、物质不是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B、物质这一概念是一种哲学的抽象,即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维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它撇开了各种实物的个性,抽取概括出其共性。所以,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理解列宁物质概念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是可认识的。C、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绝对的。,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物质=具体物质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个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原子,物质=客观实在,部分共性,共性,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提示:,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起源与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葵花向日,人类进化图,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现代原始人狼孩卡玛拉,葡萄牙鸡孩伊莎贝尔夸雷斯马出生于年。她的母亲是个精神病患者。她出生后不久就被母亲关进鸡笼,靠吃面包屑和鸡饲料活着。岁时她被人救出。此时,她的动作已经和鸡完全一样,受惊吓时会煽动双臂发出鸡叫声,吃东西时用手扒食,在地板上随处排泄。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她身材非常矮小,躯干和头骨已经严重变形。从鸡笼里被放出来后,她被接进了里斯本一家重度残疾儿童医疗中心接受治疗。,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在印度人们在狼窝里发现了一个狼孩,是一个小女孩,大约7、8岁。他们给她起名叫卡玛拉。后来卡玛拉一直又活了7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卡玛拉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用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用手掌和脚掌同时着地。她在被发现时仍然保持着狼的特性,总是在白天躲藏起来,晚上才出来活动。怕火和光,怕水,不让人给她洗澡。不吃素食只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每天午夜,她就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也没有人的感情,只知道饿的时候找吃的,饱了就休息。人们花了很大功夫教她学会人的生活方式,但她两年后才能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直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学语言,七年内只学会简单的几个词,能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到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但就在她开始向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死时16岁左右,但智力只有2、3岁的孩子。,(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大脑皮层重要的功能区,美国科学杂志列出当今科学的十大难题,其中之一是:动物有意识吗?讨论:机器思维能代替人脑思维吗?,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本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潜意识的力量“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精神,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笛卡尔,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多元论,莱布尼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二,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第一,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运动的物质,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设想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观点,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静止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的相对静止性,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一事物相对于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相对静止,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的统一,割裂物质运动的两重性,片面强调运动的绝对性或相对性,会导致形而上学或诡辩论。,两者的辩证关系,a.对立统一,相互依存,b.相互渗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种错误倾向,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牛顿,形而上学不变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鲁底诺,相对主义诡辩论,看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呀,两种错误倾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一年时间中行走的距离,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或五万八千八百亿英里)。,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承认时空的无限性,就是在时空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时间,无始无终,有始有终,空间,无边无际,有边有际,整个宇宙,具体事物,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时空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特性是可变的,它随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人们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例:尺缩钟慢,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物体沿前进方向的空间会缩短,内部过程会变慢。根据计算,当飞船速度达到每秒30万公里时,飞船上的米尺,便只相当于地面上的0.02米。飞船上的一秒钟,则相当于地面上的50秒。双生子佯谬一对孪生兄弟,哥哥是宇宙航天员,他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宇宙飞行了四年半,当他回到地面和弟弟重新见面时,弟弟已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了。,空间也会随着物质运动形态的变化发生变化。,古希腊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平行线公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罗巴切夫斯基空间几何学,空间通过某一点有多条直线平行,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度。黎曼提出非固态的空间中,过某一点没有线与之平行,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度。,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观:精神活动、生活活动。黑格尔:实践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精神活动。费尔巴哈:实践是犹太人经商牟利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琐事。,(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含义与特征,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马克思的实践观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的社会物质活动。,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插秧,工人做工,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客观实在性),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的要素,原始人劳动,收割,自觉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徐悲鸿画马,愚公移山,马克思:“蜘蛛的活动和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资本论,社会历史性,手推磨产生的是,牛拉犁,拖拉机,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活领域,对象,政治生活领域,精神生活领域,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