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专题十二,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3、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4、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首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P163),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P163),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P16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P163),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P16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P165),其次,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从国内情况看,“文革”期间的文化和教育,“文革”期间的公社社员和生产队公分簿,从国际环境看,原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红旗轿车,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的红旗检阅车,2008年11月28日中国自产ARJ21支线喷气客机在上海首飞成功,中国自产ARJ21支线喷气客机,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P162),改革开放的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P163),改革开放的意义,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P163),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第一,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P161),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第二,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单位:亿美元,单位:亿美元,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从总括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第一,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第二,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第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第五,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第六,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第七,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第八,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致互利、普惠、共赢。,第九,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第十,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10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发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2、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2、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践标准,十三大提出了生产力标准,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P167),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P167),“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P167),“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P168),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P169),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P169),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P170),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第一,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第二,对国内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第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现实依据。,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P17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P172-17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P173),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这意味着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各国经济联系继续加深,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P174-17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