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高考预测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9.2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课件.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2678130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高考预测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9.2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高考预测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9.2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高考预测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9.2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特征重点探究型核心知识回顾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区域,空间结构,(2)物种组成。意义:区别_的重要特征。衡量指标:_。a.丰富度概念:群落中_的多少。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_。,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数目,目测估计法,2.种间关系:(1)基本概念: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等。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_,通过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食物,资源和空间,体内或体表,彼此有利,(2)种间关系实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_,B图_。(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_。动物分层:_。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的不同、_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阳光,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教材易漏边角知识】必修3P72“资料分析”(1)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后者由于_而在二者的竞争中获胜。(2)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二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变化是_。(3)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和某种杆菌比较,后者最明显的特点是_。,繁殖能力较强,弱强弱,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特别提醒】关于群落及其特征的认识(1)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2)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3)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高考探究归纳【高考典题示例】(2016四川高考)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害)。世纪金榜导学号77982193,(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_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_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_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_,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_。,【解题指南】(1)获取信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从表中可知:“去除部分豆荚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2)把握关键:调查植物及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明确“J”型与“S”型增长曲线的条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1)豌豆蚜个体小,活动范围小,通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豌豆蚜受到天敌蝉大眼蝽控制,其数量不会无限制增多,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2)本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图所示:由图分析可知,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应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另一部分进入遗体、粪便中,被分解者利用。,(3)利马豆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利马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被利马豆利用。(4)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表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不是蝉大眼蝽的主要食物,结合食物网得出,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答案:(1)样方S(2)二、三分解者(3)含氮的养料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高考母题变式】变式1表格信息应用表格中豌豆蚜、鳞翅目幼虫、蝉大眼蝽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吗?为什么?_。,不能。生物群落强调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表格中只是部分生物,变式2题干信息应用蝉大眼蝽和豌豆蚜的种间关系有_,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之间是_关系。,竞争和捕食,竞争,【备考方法规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1)判断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以_的幼体为食,或_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竞争是_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种,同种,不同种生物,(2)判断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_为目的,如大小草履虫的竞争。,食物,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_,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如狼吃兔,兔吃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食物与能量,高考角度全练角度1群落、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分析1.(2016海南高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就叫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正确;群落中生物之间存在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等关系,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正确;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空气、水、阳光、土壤等,D错误。,2.(2017南昌模拟)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1)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2)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解析】选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延伸探究】(1)A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并说明理由。,提示:有。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间层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2)C项中淡水鱼的分层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为什么?,提示:不是。还与水温、水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场所等有关。,3.(2017泉州模拟)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是()A.种间关系B.性别比例C.空间结构D.物种组成,【解析】选B。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种间关系、,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等;,性别比例是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角度2种间关系的判断与应用4.(2014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题指南】(1)隐含信息:植物病毒V寄生在水稻细胞中,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植物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青蛙捕食稻飞虱,减少了植物病毒V的传播。(2)关键知识:判断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5.(2017邯郸模拟)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77982194(),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选B。据图分析,图甲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图乙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图丙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图甲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图乙是捕食关系图,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图丙初期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后期因与X竞争的种群消失,X种内斗争会加剧。,【方法技巧】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2)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6.(2016海南高考)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种群中选择与这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这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能够传递下去。,(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者和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种间关系和标志重捕法。(1)因为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只能选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杂交,再从后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这6只雄鸟繁殖后代,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更多的传递下去。,(2)新的弱小种群放入新环境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和捕食会影响其发展,应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1)杂交(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基因(其他合理答案亦可)(2)竞争捕食标志重捕法(其他合理答案亦可),【易错提醒】(1)关键字书写错误,如将“竞争”写成“竟争”。(2)影响弱小种群生存的重要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不要误以为寄生也重要。,【加固训练】1.(2015海南高考)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选B。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物质循环,故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项正确;森林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森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C项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项正确。,2.(2013海南高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A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故正确。B项,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故正确。C项,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故正确。D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错误。,考点二群落的演替基础夯实型核心知识回顾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_的过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地衣阶段,灌木阶段,(3)演替的类型:,被,植物覆盖,植被,原有植被,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漫长,短,人类活动,(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进行。2.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_。(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_。(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_。,速度和方向,一定的方向性,增加,增加,【思维诊断】(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江苏高考)(),分析: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会向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化。,(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海南高考)(),分析: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顺序,为: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分析:森林阶段乔木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优势。,分析: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5)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6)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分析:旅游属于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分析:当水等条件不充足时,弃耕的农田演变为草,原;当水等条件充足时,弃耕的农田演变为森林;,故只有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7)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分析:光照直接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而动物以植,物为食,植物群落变化,动物群落也会发生变化。,高考角度全练1.(2015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选D。A项,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故错误;B项,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故错误;C项,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的群落小,故错误;D项,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基础上演替的,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形成创造了较适宜的环境条件,故正确。,2.(2017茂名模拟)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选B。该灌木空间结构的改变即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正确;这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B项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C项正确;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D项正确。,3.(2014全国卷)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易错提醒】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加固训练】1.(2013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选A。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A项,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错误。B项,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故正确。C项,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故正确。D项,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正确。,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解析】选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突破型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_。,取样器取样,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取样器,放大镜,70%的酒精,动物图鉴,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_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_。,趋暗、趋湿、避高温,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特别提醒】做好该实验的五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创新探究】探究点1实验装置分析创新如图表示两种采集土壤中小动物的装置。,(1)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_。(2)利用甲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_的习性。,便于空气流通,避光、避,高温、趋湿,(3)用乙装置采集大量跳虫用于实验培养,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湿润的棉花,原因是_;如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则乙装置内最好装入_,理由是_。,湿润的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酒精,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探究点2实验结果创新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如白天或晚上)同一块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请你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高考角度全练1.(2017襄阳模拟)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世纪金榜导学号77982195(),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2)比较表格获取信息:横向比较各样地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数,明确丰富度的差异。综合比较,明确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解析】选D。本题通过对土壤动物类群的调查考查丰富度、种群密度概念及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所以A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与农用地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延伸探究】各动物类群密度(个体数)能代表群落丰富度吗?为什么?,提示:不能。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而群落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2017德州模拟)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明确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2)群落结构是任何一个群落都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选C。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并且随土壤条件的不同,群落结构也有所不同;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易错提醒】土壤小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因为它们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加固训练】(2016广州模拟)下列有关小动物研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对于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B.可用样方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K/2值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D.一定范围内的不同的小动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解析】选C。对于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一般用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A错误;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所以应在此之前及时控制蝗虫种群密度,C正确;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