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发展》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673011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的心理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幼儿的心理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幼儿的心理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幼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时期,所以被称为幼儿期,又由于这个年龄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学前期。,二、一般特点,1、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状态,1、脑重量,出生时,约为400克左右;3岁时约为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7岁时约为1280克,相当于成人的91%(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从7岁开始一直到成人,脑重量的改变已经不再明显了。,2、大脑皮层结构,幼儿期儿童的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继续髓鞘化。2岁之前,脑神经纤维较短,多呈水平方向;2岁以后,出现了向竖直方向延伸的分支。幼儿神经纤维的分支继续加多、加长,为形成复杂众多的神经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幼儿后期,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这使幼儿神经传导更加迅速、准确。到了57岁时,幼儿额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又有明显加快。,3、脑电波,有关研究发现:13岁时儿童脑电波波(053次/秒)减少,波(47次/秒)增多,同时出现少量的波(813次/秒);5岁以前,儿童的波一直多于波;从4岁开始,儿童的波逐渐减少,波增多,57岁时,儿童的波与波的数量基本相同;7岁以后,儿童的波逐渐占主导地位,波开始从枕叶、颞叶、顶叶消失。,二、大脑机能的状态,1、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上。,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很弱,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才逐渐加强。,2、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有所增强,表现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延长。,新生儿每日睡眠可达20小时以上,1岁婴儿需要1415小时,3岁儿童则需要1213个小时,到了57岁时,就只需1112个小时了。,3、幼儿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仍不平衡,兴奋强于抑制。,第二节幼儿的游戏,一、游戏理论,(一)传统的游戏理论,1、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在20世纪初,(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2)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物、制造工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有相似之处。,(3)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儿童玩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盖房子的活动等。,2、精力过剩说:,英国思想家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赛,(1)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成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2)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愈多。,(3)低等动物的精力基本上都用于维持它们的生命了,剩余的精力较少,所以相对于高级动物来说,低级动物没有游戏或少有游戏。,3、机能快乐说:彪勒,彪勒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4、生活准备说:德国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1)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准备性练习。,(2)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儿童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本能的基础上进行准备练习,锻炼和培养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3)儿童本能地把游戏看成了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准备,他们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5、成熟说:博伊千克,博伊千克认为: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第一是发展个人主动性的欲望;第二是适应环境的欲望;第三是重复练习的欲望。幼儿之所以如此地喜欢游戏,需要游戏,就是因为他们同时拥有这三种欲望。,(二)当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1)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2)儿童和成人一样,也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摆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尝试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危险冲动,缓和内心的紧张,发展自我的力量以适应现实的环境。,(3)埃里克森(EH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则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也可以抚平创伤。,2、认知动力理论,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1)皮亚杰认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也可以发展新的认知结构。,(2)他还指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游戏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是由其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所决定的。即游戏的发展水平是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3、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桑代克,(1)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特定的文化对不同的行为会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抑制,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2)游戏也遵循“效果律”。效果律强度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笥,而惩罚则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游戏依靠社会上成人对它的强化。,幼儿的游戏:游戏水平的发展,幼儿的游戏: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二、游戏的特点与种类,(一)游戏的特点,1、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是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也不像劳动那样要创造财富,而是与儿童自己的兴趣相联系。,(二)游戏的种类,1、根据游戏的目的性,(1)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指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筑游戏等。,(2)教学游戏,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编制的游戏。,(3)活动性游戏,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幼儿体力的一种游戏。,2、从认知发展的角度,(1)机能游戏,机能游戏也叫感觉运动游戏,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2)建筑性游戏,建筑性游戏是创造性游戏中的一种,是指儿童为了建成某种东西而对物体,如积木、木块、沙子等进行的操作。,(3)假装游戏,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4)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由两个人以上参加。,3、从社会化程度角度,(1)无所事事游戏,(2)单独游戏,(3)旁观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美国心理学家帕顿(MBParten)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提出的这六种游戏,并以14岁的儿童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表5-1幼儿自由游戏中社会行为的出现率(%)(帕顿,1943)年龄(岁)社会行为1234无所事事的游戏3721旁观游戏461165788独自游戏2032303595平行游戏545357295301联合游戏135213286321合作游戏3670235196,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二、词汇的发展,三、语法的发展,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五、语用技能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1、36、7岁即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2、幼儿词汇发展的一般趋势:7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大约是3岁幼儿的4倍;36岁幼儿的词汇量是以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发展的,但词汇量的年增长率则呈逐年递减趋势(详见表5-2);34岁和45岁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3、我国幼儿词汇发展的速度最快,远快于其他国家的幼儿。,4、国内外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二)词汇类别,幼儿掌握词汇类别由少到多,体现了一定的顺序。如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其次是形容词;而幼儿掌握虚词的顺序则是: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三)词汇内容,幼儿掌握词的内容的趋势:从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表5-2幼儿词汇量发展的比较年龄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岁)词汇量年增长率词汇量年增长率词汇量年增长率词汇量年增长率389610001100886100041540719%1600524%167589%173073%52070344%2200375%2050224%2583493%62562238%25003000159%2289117%3562379%,表5-3中国日本幼儿各类词汇(%)出现的比较年龄(岁)词类344556日本中国日本中国日本中国名词559540596560667575动词190249189224145204形容词291183411932107代词061003090219量词161820数词703116444163副词521471115211助词080504介词080615050604连词040305050103叹词330424040802,表5-436岁儿童各种词类变化词类(岁)词数%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象声词总计35词数830641162138110142502182402216%392887665526734139191004词数90541912628635720718241567%512678184361304051510045词数76536178208046131110241408%5425655145735090807171005词数87928793578411068301437%6120650354280704062110055词数596275529443164251024%582685109433060402051006词数7812938513731105451252%6223468008272508040304100,表5-5幼儿名词内容的扩展年龄(岁)词类项目344556词量%词量%词量%日常生活用品348353502325695318日常生活环境218221345224459210人物称呼9293166108243111动物7374996412959交通工具、武器72731006513461身体6566986414466植物272749326831自然现象111129194722学习等日常活动323254359644社交、个性131333214922政治、军事121220134420其他222243287534总计98510001543100021831000,表5-636岁幼儿动词内容变化词汇类别344556词量百分比词量百分比词量百分比动作行为370858493852610841心理活动、道德行为337746796691趋向、能动活动行为286540694968合计431100579100725100,二、语法及口头表达能力,(一)语法的掌握,1、从简单句到复杂句,大约115岁时,出现单词句;152岁左右时,发展成双词句;约在2岁以后,出现了简单句;约在25岁左右时,出现了复合句。,2、从陈述句到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3、从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二)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发展,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表5-736岁幼儿陈述句中的单、复句比较句子类型年龄总句数简单句复合句句数%句数%3岁482398825784174335岁645506784513921554岁676518766016823405岁729437599529240056岁96960962853603715,表5-8幼儿单、复句数量的比较年龄句子总数单句复句检验x句数%句数%341432111477793182221P0.005451685120171704842873P0.005561934118761377473863P0.0056733971827538415684616P0.005,表5-936岁幼儿复合句类型分布类型3岁35岁4岁5岁6岁句数%句数%句数%句数%句数%并列2833534330926941077927451103056连贯13154628201424142883284290250补充15180733237426154766226732028总合5359124311306递进10721027因果151807107192716072275330833条件11103215317951713083转折894385756357930813302目的11102145317920681027让步1035多重2220535974162378723639紧缩11101072317910365139总计84139168292360,表5-10幼儿陈述句与非陈述句的比较句型年龄(岁)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抚顺资料北京资料抚顺资料北京资料抚顺资料北京资料抚顺资料北京资料3-35767708888496116419335-465572212410410397118774-5653665138127103103106995-6663651158134861399376,表5-11儿童无修饰句与有修饰句的比较年龄(岁)总句子数无修饰句有修饰句句数%句数%23813128196918125610412675198325339818747021153035506205405301595451814828037071454376514937285166095387556913,A、口头言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对话是指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交互进行的谈话。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B、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对话言语,往往只是回答成人的提问,偶尔也向成人提出一些疑问和要求。,C、在幼儿初期,独白言语的发展水平还是很低。,D、到幼儿晚期,儿童的独白言语才发展到一定程度,能较清楚地、系统地、绘声绘色地讲述看过的或听过的事情。,表5-12幼儿情境性言语和连贯性言语的比较类别年龄情境性言语连贯性言语4岁6653355岁6053956岁5104907岁420580,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性言语;34岁时,幼儿的言语仍然带有情境性,但他们在说话时已能运用许多不连贯的短句,同时辅以一些手势和面部表情;45岁时,幼儿说话常常还是断断续续的,不能完整地说明事物现象、行为之间的联系;到了67岁时,幼儿才能比较连贯地说话。,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容量的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记忆策略的发展,幼儿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记忆策略的发展和元记忆,记忆容量的发展,洪德厚,1984,转引自李丹,(一)记忆容量(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1、记忆范围,2、记忆广度,3、记忆保持时间,(1)记忆范围是指幼儿记忆中内容种类的多少。,(2)幼儿初期,记忆的范围十分狭窄,只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最经常接触的事物和家庭成员。,(3)到幼儿末期,其记忆的范围迅速扩大,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周围的小伙伴、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1、记忆范围的扩展,2、记忆广度的扩大,(1)记忆广度指幼儿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2)3岁的儿童为3个组块左右,45岁的儿童约为5个组块,到6岁时,可达到6个组块左右。,(3)研究发现,36岁幼儿视、听觉记忆道的记忆保持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显著的差异。,3、记忆保持时间的增长,(1)记忆保持时间是指从铭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有时也称为记忆的潜伏期。,(2)在再认方面,2岁儿童能再认几星期以前感知过的事物;3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月以前感知过的事物;4岁儿童能再认1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到7岁时,儿童再认保持的时间可达到3年。,(3)在再现方面,2岁儿童能再现几天前的事物;3岁儿童能再现几星期以前的事物;4岁儿童能再现几个月以前的事物;到57岁时,幼儿再现保持的时间可达1年以上,幼儿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记忆策略的发展和元记忆,(二)记忆类型(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幼儿初期是无意识记占主要地位;到幼儿晚期,有意识记逐渐出现。,(2)幼儿的有意识记一般发生在4、5岁的时候。,(3)4、5岁时,幼儿的有意识记基本上是被动的,幼儿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识记;5、6岁时,幼儿识记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不仅能逐步确定自己识记的任务,主动地进行识记,而且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4)研究发现: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无意识记的效果;随年龄的增长,两种识记的效果都呈增长趋势,但幼儿有意识记效果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无意识记。,(5)研究发现,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还依赖于对识记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幼儿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记忆策略的发展和元记忆,如何对待幼儿的机械记忆?,煮豆燃豆萁,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幼儿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忆发展起来记忆策略的发展和元记忆,形象记忆与词的记忆,转引自李丹,3、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1)在幼儿初期,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而对词的逻辑记忆能力还很差。,(2)在幼儿阶段,儿童形象记忆的成绩优于词语记忆,且这两种记忆能力均随幼儿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如表15),(3)幼儿后期,词语记忆能力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表5-16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识记内容年龄(岁)形象记忆词语记忆(实物或模型的再现量)(词的再现量)45148562556635577461,(四)自传式记忆的发展,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是相当好的婴幼儿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误导,(五)记忆策略与元记忆,1、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通过训练也不能产生(5岁以前);不能主动使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5-7岁);能自发地产生和使用策略(10岁以后)。,(1)复述,A、年幼儿童开始时并不认为复述是识记的好方法,到了幼儿后期,幼儿才意识到复述的作用,这时复述才主动出现。,B、弗拉韦尔(JohnFlaven,1966)等人的实验,结果发现,10%的5岁幼儿显示自言自语的复述,而7岁儿童中60%有复述行为,10岁儿童85%有复述行为。,C、WeissbergParis,1986的实验则发现,34岁的幼儿中43%有复述行为,67岁儿童中79%有复述行为。,(2)中介,A、哈根(JWHagen)和金斯莱(PRKingsley)的研究发现:运用语言中介的儿童其记忆效果优于不运用语言中介的儿童;语言中介对7、8、9岁儿童的帮助最大,但对4、5岁和10岁的儿童则无帮助,即4、5、10岁实验组的儿童与控制组的儿童成绩几乎一致。,B、哈根和金斯莱认为出现这种结果可以用“中介缺失”和“说出缺失”的假说来解释。,C、“中介缺失”是指虽然向儿童提供了语言中介,但他不能有效利用;“说出缺失”是指语言中介不能自发产生,但当别人提供时能有效利用。,(3)组织(系统化),是指个体找出要识记的材料所包含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化。,A、弗拉韦尔等人(1969)曾进行过儿童系统化策略的研究,结果发现:10、11岁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而其他年龄儿童则不能。但经过短暂的归类训练,年幼儿童也能达到10、11岁儿童自发归类水平。,B、卡巴西格瓦(KobaSigawa)则研究了儿童运用类别提问线索进行回忆的情况。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自发使用大图片进行回忆的人数逐渐增加,6岁儿童中有33%,8岁儿童中有75%,11岁儿童中有90%;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使用策略的有效性也越来越高,三个年龄组的平均数分别为11、162、197。,2、元记忆的形成,(1)元记忆是对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3)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已表现出一定的元记忆的能力。如弗拉韦尔等(Flavell,KreutzerLeonard,1975)人的研究。,(2)在元记忆知识方面又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二、思维的发展,(一)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三)幼儿初步概念的掌握(四)幼儿判断和推理的发展,幼儿思维发展的总体趋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幼儿思维发展的总体趋势:发展阶段划分的中外差异,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活动的几种主要形式,概括:是抽取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概念间某种联系的一种思维形式。推理:从已知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车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飞机没有轮子,飞机不是车,(一)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1)苏联的明斯卡娅(1954)曾研究不同年龄的幼儿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的掌握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小班的儿童更多的是能在直觉行动的水平上解决问题;中班和大班儿童才逐步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2)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对幼儿数概括能力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幼儿阶段,思维是从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再向逻辑性发展的,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46岁是幼儿思维活动水平发展的关键年龄;从56岁起,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皮亚杰认为,26、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是儿童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表象性,而思维的具体特点是思维的相对绝对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1、“三座山”实验,(1)、实验结果表明,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2)、博克(Borke,1975)设计了“农场景观”,结果发现,3岁儿童已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说明了年幼儿童的非自我中心性。,(3)、唐纳德逊(Donaldson)所介绍的休斯(Hughes)的实验,也得出了与博克类似的结论,发现90%的3岁半到5岁的儿童能正确完成实验任务,即显示了非自我中心性,2、守恒实验,(1)、结果发现,大多数3、4岁的幼儿没有达到守恒;5、6岁幼儿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8岁左右才达到守恒。,(2)、格尔曼等人(GelmanBaillargeon,1983)在数量守恒实验中用较小的数目对3、4岁的儿童施测,结果发现,3、4岁的儿童能意识到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和数的守恒。但如果数目增大,即使6、7岁的儿童也达不到守恒。,(3)、Dasen,NginiLavallee(1979)研究训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儿童守恒的影响,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明显影响儿童守恒;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儿童达到守恒。,3、类包含的研究,(2)、麦克加里哥(McGarrigle)以6岁儿童为被试的实验表明,如果改变提问措词,减少问题的难度,儿童成功完成类包含作业的比例会增高。,(1)、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表明幼儿缺乏类包含这种推理能力。,(三)幼儿初步概念的掌握,幼儿掌握初步概念的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每一个词只能代表特定的某一事物或特征,而不能代表一类事物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概念的概括特征主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掌握内涵不同,幼儿思维的发展:概括水平的发展,什么是“马”?,2、幼儿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实物概念的内容基本上只能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事物,一般3、4岁的儿童正处于这一过程;,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功用上的特征,4、5岁儿童处于这一过程,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是还只限于所熟悉的事物的某些外部和内部的特征,但还不能初步地掌握某一实物概念的本质特征,5、6岁或7岁的儿童处于这一过程。,3、幼儿最初数概念的掌握,(1)23岁、56岁是儿童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而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在5岁左右;,(2)儿童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A、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B、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C、数的运算的初期阶段(57岁)。,4、幼儿类概念的掌握,(1)国内外的心理学家用实物或形象的材料为实验材料来研究儿童的类概念。,(2)研究表明,4岁以下的儿童基本不能进行分类,6、7岁的儿童已能按事物的功用和本质特点进行初步的分类,即6、7岁的儿童,其抽象概括能力已开始初步发展。,(四)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1、幼儿判断能力的发展,幼儿以直接判断为主,到幼儿晚期,其间接判断的能力开始有所发展,幼儿起初对事物的判断常常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验,而不考虑事物本身的客观逻辑,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开始摆脱“主观化”或“自我中心”的倾向,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关系中寻找判断的依据;,年幼儿童常常意识不到判断的根据,即使有时他们能作出某种判断,稍大些的幼儿开始明白作出判断需要有根据,也意识到应该自己去寻找根据。,幼儿思维的发展:判断水平的发展,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因果形式的间接判断,以生活逻辑为依据的判断,以客观逻辑为依据的判断,2、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已能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但水平比较低,表现在其推理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性、自觉性都较差。,(1)幼儿的归纳推理:指以某类思维对象中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前提,推出该类全部对象也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不蕴涵结论,是或然性推理。,(2)幼儿的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3)幼儿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幼儿思维的发展:推理水平的发展,生活经验(前提),新判断(结论),已知判断(前提),新判断(结论),推理的形式: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环境里是交通工具。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再如,让幼儿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象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例子:一个三角形,或者是锐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例子: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所以,凡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主要区别是:首先,从思维运动过程的方向来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一般过渡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是从一些特殊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的结论,即从特殊过渡到一般。其实,从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来看,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那么,其结论就必然真实。而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只具有或然性,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即使其前提都真也并不能保证结论是必然真实的。,三段论由三个东西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它在逻辑上从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来的。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在逻辑上,结论是从应用大前提于小前提之上得到的。如果所有人(Bs)都是必死的(A),(大前提):并且所有希腊人(Cs)都是人(Bs),(小前提):那么所有希腊人(Cs)都是必死的(A).(结论),1、幼儿的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能进行推理活动的儿童的百分比也有规律地增加2、幼儿的推理方式:表现出由低到高的三种水平从展开式到简约式,*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化中实现的。,*所谓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成份。,*儿童刚出生时,没有自我意识;,*1岁左右的婴儿学会了走路,逐步认识到并能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他人和自己,并且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存在。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初步表现。,*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开始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这标志着儿童已不再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的人或别人来认识,而是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说明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自我概念,幼儿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较低。如Keller,FordMeachum(1978)的研究。,(二)自我评价,1、自我评价能力一般出现在354岁,绝大多数5岁幼儿已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65岁的儿童已基本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而整个幼儿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能力是不高的,基本上仍处于学习自我评价的阶段。,2、幼儿自我评价特点是:比较信赖别人的评价;主要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比较笼统,较多只从某个方面或局部对自己进行评价;评价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成人的评价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意义非常,试着想想对幼儿的评价中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有问题?又是什么问题?做的真好,你真聪明!你是最棒的!你很懂事!我的漂亮娃!太让人喜欢了!.画得真棒,看出你很用心!,(三)自我情绪体验,1、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期在4岁左右。5、6岁已经表现出自我情绪体验,2、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表5-20幼儿各种自我情绪体验(%)年龄组项目335445555665XX愉快2333566710096675576*愤怒200066671001006351*委屈10006000866793335233*自尊10006333833393335798*羞愧感3334333900096677064*,3、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到6岁左右,儿童基本都能体验到自尊感;到学龄初期,儿童自尊感的发展已趋于稳定。,(四)自我控制体验,1、自我控制能力出现的年龄在45岁;56岁的绝大多数儿童已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34岁幼儿坚持性和自制性都很差;到了56岁,幼儿才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自制性。但总而言之,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弱。,2、麦克拜(1980)通过研究区分了幼儿四种自我控制活动及幼儿这四种自我控制活动中的表现:,运动抑制,是指控制和停止某种行为,对幼儿来说,停止一个动作比开始一个动作困难;,情绪抑制,幼儿已经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某些情绪。,认知活动抑制:凯根(Kagan)经研究指出,6岁前的儿童属于冲动型,而6岁以后的儿童已逐渐向成熟型转变;,延迟满足,指为得到更大的却较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较小的好处,幼儿做不到这点,他们往往选择即时报酬而不能等待。,二、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品质则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它是个体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品质,又叫品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内容。,*幼儿道德认知,就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这是幼儿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1、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皮亚杰采用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从三个方面着手揭示儿童道德的发生发展规律: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儿童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儿童对公正的认识。,(1)前道德判断阶段,(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一)国外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2)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是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儿童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儿童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在此阶段的儿童把处罚看作是天意,是报应。,(3)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儿童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是根据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而不是根据行为的结果。,儿童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的讲座和协商而调整和改变的。,儿童不根据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而是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别人;儿童提出的处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贴切,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A、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72名6、7、10、13、16岁儿童,B、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C、认为儿童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2)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A、前习俗水平:幼儿期,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B、习俗水平:,a、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b、维护权威或者说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C、后习俗水平:,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1)研究特色:,(二)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7岁被试对行为意向性的判断超过了对财务损坏的判断5岁和7岁被试对成人不公正的惩罚,大部分持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意向相同的情况下,大多数认为人身伤害较财务损坏更为严重。,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道德概念的掌握:具体形象性、表面性、片面性笼统性很简单性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道德情感,已经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开始萌芽幼儿义务感产生特点,道德行为,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行为,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社会性行为,就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就是积极的社会行为,也称亲善行为。,*反社会行为就是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攻击性行为。,(一)亲社会行为,1、界定:,(1)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帮助、安慰、救助他人,与他人使用、分享,对他人谦让,使他人愉快等,也被称为“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使用、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可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2、亲社会行为的理论,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2、亲社会行为的理论,(1)社会生物学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进化。该理论认为,在动物或人类早期时,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帮助他人甚至牺牲个体。,(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所有亲社会行为都是学习和受到强化的结果。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有三条主要途径:第一是移情反应的条件化;第二是直接训练;第三是观察学习。,(3)认知发展理论(4)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三种重要的社会规范是回报、社会责任、公平。,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智力的发展,儿童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如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这将影响他们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对此的推理;亲社会行为在各年龄阶段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特点相对应。,3、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1)1岁前的儿童就已经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这种积极性反应表达婴儿对他人最初的友好倾向;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会对处于困境中的人做出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轻拍或抚摸等;到2岁左右,儿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看或让给别人玩;到2岁以后,他们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进入幼儿期,能通过言语安慰别人,能将玩具和食品分给别的小朋友。,(2)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年龄差异,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4、亲社会行为的训练,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榜样示范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攻击行为,1、界定,(1)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2)攻击性行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3、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4、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追求生命终止的愿望,即人存在着一种死本能。这种追求死亡的本能是人们产生攻击性冲动,进行各种破坏和暴力活动的根源;这种本能有时也指向主体的内部,表现为自我惩罚、自残和自杀等。,(2)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基本的攻击性本能,这种攻击本能是进化的结果。,(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认为攻击性行为得以习得和保存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它具有工具性作用,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二是它得到了社会的强化;三是它是自我保护的手段;四是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4)认知理论:强调了认知成分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认为由于挫折等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如何加工和解释有关社会线索的。(5)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挫折的结果,3、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1)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出现某些工具性行为;到2岁左右,儿童就有了物主意识,开始表现出争抢玩具等行为,常因玩具抢不到手而沮丧、哭泣,这时儿童的攻击行为的主要表现为打、推、踢、咬、扔东西等。,(2)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A、从频率上看,幼儿3岁时攻击性行为继续发展,到4岁时达到高峰,5岁以后开始下降。,B、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多数年幼儿童的攻击行为常常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来进行;随着言语的逐步发展,幼儿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C、从性质上来看,幼儿期虽然仍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也逐渐表现了敌意性的攻击行为。,4、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生物学观点的研究解释:A所有男性都比女性富有侵犯性B性别差异出现早C在于人类接近的物种中也存在这种性差D有证据表明雄性激素与侵犯行为有关。,5、影响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因素,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和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表现家庭的情绪氛围大众传播媒介,6、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1)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关注和奖励;,(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3)移情训练;,(4)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1、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以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1)性别同一性,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A、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同一性;,B、幼儿早期,性别的同一性只是建立在男女外表、服饰等差别的基础之上,这时儿童的行为并不一贯地表现出男性或女性特征。,C、幼儿早期性别同一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和自己所发现的解剖学上的性别差异。,(2)性别恒常性,A、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于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B、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4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5岁左右。,C、幼儿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才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2、性别角色标准,社会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性别角色标准。它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结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其行为适当性的期望。,3、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性别角色认同是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是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认同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机制。,4、性别角色偏爱,A、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某一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B、性别角色偏爱与下面的三方面的因素有关:,自己的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就越希望自己成为这个性别。,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就越想成为这个性别的成员;,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的关于某一性别的价值线索对儿童性别角色偏爱影响很大,属于决定性因素。,(二)性别化的发展,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要基于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和幼儿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这两方面,A、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2岁左右的儿童虽然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但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大多数25到3岁的儿童虽还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人类不变的属性,但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35岁的儿童虽还不能理解性别的一致性,但已能知道人的性别是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改变的;而57岁的儿童虽还不能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但已开始理解性别的一致性和性别的非动机性,因为这时的儿童已达到守恒的阶段。,B、幼儿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25岁的婴儿已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35岁的儿童知道得更多;而6岁左右的幼儿大多数认为男孩儿玩女孩儿的玩具是不对的,他们关于性别角色的标准很刻板、很严厉。,C、幼儿性别化行为首先表现在儿童的性别偏爱行为上,如玩具的选择,在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三)性别角色发展理论,(1)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在两性的发育中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的很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内化了父母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并接受了父母关于性别的许多价值观念上的认识。,(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该理论认为,儿童在早期的某些行为中,可能共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但只有那些符合儿童自身性别的行为会不断地受到正强化。,(4)认知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需要学习多么复杂的知识,它是受个体的自身成熟和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支配的。该理论认为,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分类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易于感受、注意、记忆那些与自身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一)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其次: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再者: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此外: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二)同伴关系的发展,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伙伴;3-4岁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语言的发展使同伴间的交往更加有效,合作性游戏增多。,(三)社会技能训练,学习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促使以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