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制改革等探索-大工.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669984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部制改革等探索-大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学部制改革等探索-大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学部制改革等探索-大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等探索李俊杰2012年3月1日,提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与目标,一、基本情况和发展愿景,1949年建校1960年起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2001年,首批进入国家“985工程”设有研究生院和7个学部(下设31个院系),6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另有3个专门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1.学校基本情况,师生规模,教职工3415人,其中专任教师205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双聘院士14人,教授、副教授1400多名,人文社科SocialScience,工Engineering,理Science,经管Economics&Management,学科结构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本科专业67个一级博士点学科27个国家重点学科4+8个(一级+二级)博士后流动站22个,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6个:,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1项(2002年-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三大检索科技论文连续排名全国高校前20名以内,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海岸与近海工程-精细化工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船舶制造-电子政务国家发改委批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使命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2.学校使命与发展愿景,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50年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二、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1.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规模较大、二级实体院系设置数量过多,学科集成不够、资源配置分散,缺乏统筹协调的自然环境和机制,同时使得学校管理过于分散,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科学的纵深化发展使学科不断分化,二是科学的横向联系又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大连理工大学属多科性大学,2007年开始按学科群整合实行学部制改革、2010年底基本完成。,工科:(若干学科群),理科: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生物经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人文社科:汉语言文学、传媒、法学、哲学、英语、日语、对外汉语、思政,土木、水利、海洋、交通、建筑,化工、环境、生命、能源1,机械、仪器、动力、材料、能源2船舶、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光学、通讯、计算机、软件、控制、电气、自动化,学校特色科研方向,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船舶制造国家工程中心,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建设工程管理系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电气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大连半导体技术学院(Intel合作),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化学学院化工学院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工机械学院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MBA教育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MPA教育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建设工程学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举例:学部组建方案1、管理职责划分,Companyname,2、学部组织管理机构,学部部长,分管本科生教学副部长,分党委书记,分管研究生培养副部长,分管本科生管理副部长,分管国际合作交流副部长,分管行政管理副部长,分管本科生管理副书记,分管党务副书记,工会,组织员,本科生工作办公室,共青团委员会,分管学科建设与发展副部长,学部办公室,学部本科教务办,学部研究生管理办,Companyname,3、学院组成与管理机构,每个学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2人(教师)院长职责:负责学院全面工作,主管师资队伍建设。1名副院长职责:负责本学院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1名副院长职责:负责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考核评估等,协助学部开展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效果:兼职干部增加,行政人员减少。,Companyname,4、学部学院决策机制与学术有关机构,学部决策机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部学术相关机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等。学院学术相关机构: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等。,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软件学院,外语学院,体育教学部,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助推学科群体优势,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5月,伸出去是五个强硬的手指捏起来是一个强大的拳头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改革纪实“怎样让优势学科更突出,是研究型大学校长想的最多的事情”“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院系叠加,形象地说是分而治之”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学术权力“三个有利于”原则贯穿学部改革始终,中国教育报:,本科大类招生,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整合资源、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科领域,学部制的初步优势,世界一流大学除了强大的学科体系以外,大多还有几个优势和特色特别突出的专门研究院所,设立跨学科专兼职结合的研究院所、对纵深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度整合有利于强化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并驾齐驱、实现错位竞争的个性和特色发展,2.专门研究机构建设,设立跨学科专兼职结合的研究院所,强化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和特色,相对独立的专职研究院所设置,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确定为专兼职结合的研究机构:“精细化工”“海岸与近海工程”“工业装备结构分析”,2007年起陆续成立了跨学科、专兼职结合的“能源研究院”“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高性能传感器与物联网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具有学部或院系相同的“人、财、物”管理职能和运行机制,举例:能源研究院,太阳能海洋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天然气水合物聚变等离子体能源材料能源动力机械能源管理与节能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大陆的自主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支撑高端自主产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制造业“大而不强”基本用国外的技术和国外的生产线生产国外的产品高技术产业“外资独大”7090%高技术产品是外国独资和合资企业生产的跨国公司近10年在中国办起了1200余家研发机构、有的已达30005000人大陆近年培养的最优秀人才的40%流向了国外的研发机构和合资企业本土企业研发实体和能力十分薄弱企业因没有自己的研发实体和队伍,即便高校解决了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和改进高层次人才就业空间不大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主要应该从事产品设计和技术开发,上述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为本土产业效力的就业压力,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要改变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往主要围绕企业需要的单项技术开展研发或提供单一科技服务的合作模式鼓励企业集团或企业群体、高技术产业园区与大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培育围绕企业系列或系统性创新的研发机构,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5月,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实体建设,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化与创新,科技服务,项目开发,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技术研究开发院,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化与创新,2009年成立技术研究开发院,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在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同时,成立技术研究开发院,创新产学研模式,政府、企业、大学共建技术研究开发院在政府支持下,大学与企业组建一个、一个的技术研发中心技术研究开发院:转移一个技术研发中心、一支技术研发队伍、一种技术研发模式,帮助企业建立自主创新队伍与机制技术研究开发院的模式是政府支持、面向企业、校企联合组建、企业化运行与管理技术研究开发院:要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和博士后,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企业化专职研究开发队伍,技术研究开发院的组建和模式,三、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与目标,下一步改革的设想,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与目标,文理兼容的通识基础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敏锐客观的批判思维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谢谢!,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