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级科学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65093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人教版四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人教版四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解释。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2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3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4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5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愿意合作与交流。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本单元在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本单元由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一、认识空气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会流动、具有容易被压缩等。认识空气的这些性质与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进、比较、概括等能力的训练。二、 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培养学生进一步运用感官、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借助想象和推理认识自然事物的能力。三、认识空气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前面认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关于空气组成的初步、浅显的化学知识,并为后面学习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准备相关的知识,同时继续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训练。四、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了解空气的污染与保护。在认识了空气的性质和组成之后,这部分内容将引领学生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考察自己周围的空气质量,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序 号课 题课 时1空气的性质22热空气和冷空气23空气中有什么2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1 教案 1 课题1 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2、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3、指导学生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4、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教学准备气球、塑料瓶、玻璃杯、纸团、水槽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 第一课时 一 证明空气的存在: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2、学生回答。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4、提问:(出示活塞向外拉出一部分的注射器)这只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5、请一位同学演示实验方法。6、提问:谁有办法用这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7、学生演示并说明。8、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二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1、谈话: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2、请几位学生吹一吹。3、确实很容易吹大。(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你能把它吹大吗?4、请几位学生来试一试。5、提问气球为什么吹不大?你有办法把气球吹大吗?6、学生讨论,制定研究方案。7、学生实验。8、汇报实验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9、小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椐着,空气要占据空间。(揭题并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三 学生实验,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1、谈话:空气是否真的要占据空间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进一步来验证。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提问: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启发学生发现:第一次把杯子往水中压时,纸团没有湿,是因为杯子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跑不出来,水就进不去,因此纸团不会湿。第二次把杯子压入水底时,将杯子慢慢倾斜,会看到从杯口冒出气泡,那是空气跑出来了;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一让出来,水就进了杯子,纸团就被水浸湿了。)5、学生讨论汇报。6、多媒体动画演示: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7、小结。 第二课时一 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归纳空气的性质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2讨论:(结合课本第4页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上的表格填写。二 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3学生讨论。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讨论。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8 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9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10 师生小结。三 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2. 学生分组实验。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4. 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5. 学生分组实验。6. 学生讨论汇报。7. 学生回答。8. 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场合发挥它的作用。四 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1. 演示教师自制的空气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气枪吗?2. 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3.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气枪。(强调:不要对着人)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占据空间有质量会流动 容易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课后拓展练习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案 2 课题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教学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一、导入: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 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 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二、自主学习1、风的形成(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2、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板书设计2 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课后拓展练习制作热气球、孔明灯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案 3 课题3、空气中有什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准备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进入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 (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2、学生做介绍。 3、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1、了解氮气的作用。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设计 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氮气 水蒸气课后拓展练习了解氮气的作用。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案 4 课题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教学重难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我们有责任保护它。教学准备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 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讲述: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学习新课 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 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4)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5)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6)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 (7)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 (8)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学生介绍书上的6幅图。 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四、作业 完成调查记录。 板书设计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空气污染的含义: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人类健康的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空气污染的 原因:人类活动 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课后拓展练习完成调查记录。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教学探讨与反思 单元小结及质量分析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学习情况总结:单元检测分析:应考人数实考人数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数及格率30分以下人数从教学过程中和单元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措施: 第二单元 冷和热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3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4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会慢慢变凉;勺子放在热汤中,勺柄会慢慢变烫;四季更替等等。学生对“火热”、“冰冷”、“清凉”、“温暖”这些不同的冷热程度都有切身的感受,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也时常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基础,本单元将带领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了解冷热现象中蕴涵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主要由五个部分的内容构成: 一、形成温度的概念,学会测量水温。通过感受和比较活动,使学生建立温差和温度的概念。然后,教会学生测量水温的方法。其后,教材安排了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过程的实验,这是一个将技能与科学探究融为一体的好活动。通过预测、实验、收集数据和画曲线图,学生将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并能从中领悟到身边平常的小事里也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以及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问题和科学奥秘。 二、认识热传递的方向和方式。学生将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固体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气体和液体的传热方式是对流,热还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辐射出去,即热辐射。 三、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很多变化,教材中设计了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活动,带领学生探究物体形态和体积的变化。学生将通过实验、交流和阅读资料,认识冷热变化对物体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规律的利用。 四、不同物质以及同质不同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一样的。学生将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和画曲线图,了解油和水吸热、散热的特点,以及颜色深浅不同的纸袋吸热、散热的性能。学生还将利有和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五、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不同存在形式,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在学生对温度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将进一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条件,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实验,了解自然界中雨、雾、霜的成因。 从结构上看,前四课探究的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规律,第5课探究的是一种特定的物质水,及其冷热变化规律。前四课,基本可以看做并列关系,分别探究了冷和热的程度以及怎样表达和测定;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热怎样在物体中传递;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同时,第1课中涉及到的主题概念和基本技能又是后续探究的基础。 本单元是一个实验密集的单元。虽然内容比较经典,但活动新颖丰富,而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能力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力争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单元课时分配建议序 号课 题课 时1冷热与温度12热的传递13加热和冷却24吸热和散热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2总 课 时8 教案 5 课题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知识与技能3知道温度的概念;4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准备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教学时间1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1、 建立温度的概念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二、形成温度概念学生试着对观察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三、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描点;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也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曲线图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曲线图的作用,如股市大盘的曲线图。 作业设计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课后拓展练习 如果有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两项作业可以选其一。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案 6 课题2、热的传递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知识与技能3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4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6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热在金属中是沿着金属传递的,在水中则是由下向上,进行冷热对流。教学准备试管夹,涂了蜡的铝片、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教学时间2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演示烤铝片的方法。 要求:注意别烫到手; 可以从铝片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 铝片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铝片,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液体传热对流。我把本环节的重点放在“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水如何变热”。 让学生在提出的方案通过尝试选择有效方案,也有助于学生观察到有管借助是何种物体,观察到的水流动都是相同的对流。第二课时一、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二、了解辐射学生自学19页“辐射”。三、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注意,另外用纸画书上的图,但不要有箭头,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加上箭头。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去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板书设计 2.热传递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 壶中的水 对流 炉子到水壶 辐射 炉中的热传递到四周课后拓展练习使用酒精灯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案 7 课题3、加热与冷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知识与技能4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5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6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7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9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10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教学重难点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体积的影响教学准备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教学时间2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一、话题“聚集”讨论: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敢于猜想,并能用实验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创设情景: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 先将蜡烛点着。 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在觉得可以作画的时候画出你们小组心中的画。 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画的。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这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第二课时一、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提问: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 比如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 看书上21页实验进行讨论。 师演示固体体胀演示器。 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提问: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 指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可以仔细看书上的方法)。 师生讨论方法: 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 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 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讨论和教学VCD相结合。板书设计 3.加热与冷却 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如松香、巧克力 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如铜球课后拓展练习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案 8课题4、吸热和散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教学重难点探究不同物体、不同颜色物体的散热和吸热性能。教学准备沙、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彩色笔或墨汁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好吗?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沙和水)1、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能力一样吗?比如说,沙和水,哪个吸热快? 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怎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 谈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较为科学、精确地知道物体吸热后的变化?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 (注:实验中,要考虑到沙子要干,这一点可能学生不会考虑到,教师可适当提醒。) 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制定方案:怎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学生分组到室外实验,师巡视,检查学生记录情况。 4、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6、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图。在进行讨论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了解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这种讨论在科学学习中应该是经常发生的,讨论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外显的过程,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 1、 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2、 1、提问: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性能不一样,那同一物体,不同颜色,它们吸热散热的能力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请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要哪些材料?怎样操作?怎样保证对比实验的条件控制?可放手让学生自行制定。鼓励学生尽可能想出不一样的方案。 4、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5、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 6、汇报交流: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7、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尝试自己独立设计探究方案。 二、了解生活中觉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1谈话: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教师也可作适当补充。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生活中应用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例子。体会利用科学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三、拓展作业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金属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纸板 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是不一样的 固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优于固体课后拓展练习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案 9 课题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1、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教学重难点认识自然界中水的三种形态及相互转化。教学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随录第一课时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设计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通过模拟云和雾的形成,可以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云和雾形成的道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生变化。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讲述: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设计实验,制造露、霜 1、造露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方法。 (2)分组实验,汇报结果。 2、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三、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4、设计实验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四、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水的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课后拓展练习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教学探讨与反思 单元小结及质量分析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学习情况总结:单元检测分析:应考人数实考人数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数及格率30分以下人数从教学过程中和单元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措施: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的内容标准而设计: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3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4 分析与解释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5 结论与拓展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科学知识:1.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1.2 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1.3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3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1.5 愿意合作与交流。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雷声、欢歌、笑语、鸟叫、虫鸣、机器的轰鸣声、优美的音乐,这是一个奇妙的王国,我们虽然看不到也摸不到,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会问一些关于声音的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声音呢?乐器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有的声音刺我的耳朵?奇妙的声音王国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儿童找到上述问题和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本单元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一种能的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声音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乐音与噪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声是一种波,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力作用于物体,使其产生振动引起的。振动就是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鼓、吉他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和无数的非音乐如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蟋蟀发出的声音,包括人说话的声音,所有的声音都是由振动引起的。声音从声源发出后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不同的媒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传输。一个物体的振动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这些声音通过空气振动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耳膜并使其振动,耳朵中间的骨头就会将耳膜的振动翻译到充满流体的内耳,内耳中流体的运动会导致内耳中纤细的神经接收器运动,这些接收器的运动引起电子化学信号并被带到大脑的听觉神经,大脑就接收到这些声音信号。声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音高和音量。一个声音的音高可以用“高”或“低”来描述,低音高声音如大卡车的隆隆声,或管风琴的低音部,高音高声音包括鸟儿的啭鸣或笛子的最高音部。一个声音的音高是与发出这个声音的物体的振动频率直接相关的。频率是一个来回运动在一秒钟内发生的次数。音量是描述声音的响亮或微弱的,音量与发出声音的物体振动幅度与距离直接有关。振动幅度大的声音源会在它周围的空气中建立起大振幅的声音振动,听者就会将这些大的震动接收为大的声音。理解音高与音量的区别对学生来说有时是一种挑战。世界上各种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材料的类型、形状和尺寸都会对所发出的声音产生影响,从而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只有频率在2020000Hz的声波才能被人类听见。硬表面可以反射声音,有些声波能够直接传入人的耳朵,有些是经过硬表面反射后的声音进入人的耳朵。许多材料都能吸收声音,当一种声音完全被物体挡住,我们说这个声音被吸收了。例如: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碰到桌子,桌子的硬表面可以沿着另一个方向把声音反射出去。然而如果你用一个棉垫和一块厚布盖住桌子,有一部分声音就会被纤维织物中的气孔捕捉住。今天,声学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解释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实现了许多奇迹,声音既可以保存也可以重播,声音既可以通过电波传送也可以通过电话传递,声音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盖房子要考虑声音,听音乐更要讲究声音学习声音既要让孩子通过细致观察和探究学习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现象、知道声音的最基本知识,更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融入到各种各样声音的创造活动和发现活动,真切感受生活世界的美好。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奇妙的声音王国设计了五课,每课都通过若干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介绍了一系列特定的概念。第1声音的产生:围绕声音产生的原因开展活动。形成振动的概念,发现将声音与物体振动建立联系。孩子们需要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目的是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搜集所有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发现孩子们已经具有的前概念。然而科学更关注解释这些方法和发出声音之间具有的规律性的联系,由于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因此在第二阶段教学引进了间接观察实验,借助于其它一些物体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并形成振动的概念,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第2课声音的传播:研究声音的传播媒质固体、液体、气体。通过操作与观察,搜集和整理信息,解释所要研究的问题。第3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借助与耳朵里鼓膜振动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