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60489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5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植物 1. 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内容: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上的植物。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展示自己的小成果)。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个别同学说说,其他同学补充。4.塑料花是植物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塑料花不是植物。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1.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里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2.选择组内你认为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2.校园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四.拓展活动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掌握步骤方法,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准备种什么,打算如何去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五.作业设计: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可编辑修改-第一单元 植物2.观察一棵植物教学内容:观察一棵植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情感、态度: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2.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教学准备:凤仙花、记录单、植物拼图、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www.21-cn-jy.com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二、观察一棵植物1.整体观察植物。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www-2-1-cnjy-com(2)学生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三、画一棵植物过渡: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来源:21cnj*y.co*m】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棵植物。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四、小结过渡: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棵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PPT出示)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版权所有:21教育】五.作业设计: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第一单元 植物 3观察叶教学内容:观察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引导学生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3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五、拓展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第一单元 植物4这是谁的叶教学内容:这时谁的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4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 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学生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2-1-c-n-j-y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三、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1. 学产生分小组畅所欲言。2. 全班交流,老师总结发言。 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的活动记录。第一单元 植物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内容: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3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课件出示因引入,设疑带入。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苹果树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苹果树,说说同一棵苹果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苹果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苹果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三、学生交流谈论: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四.老师总结: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P5的活动记录。板书设计: 5. 植物是“活”的吗 需要阳光 有颜色 会长大 能开花 _植物是活的 有果实 会长叶 第一单元 植物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内容: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3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三、交流展示: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四、教师小结:校园里的植物既净化了空气,又美化了校园,我们应该爱护它们。五、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里P6、P7的表格和评价表。板书设计: 6.校园里的植物 校园里有丁香、小白杨、杏树 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第1课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3.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 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21cnjy.com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三、学生交流讨论: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1) 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2)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3. 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21 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完成P8页比较的表格:给恐龙模型排队:从高到矮:1 2 3 4从长到短:1 2 3 4从胖到瘦:2 4 3 1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第2课 起点和终点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引导学生明白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过程与方法: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3.让学生掌握测量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4.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 问题聚焦。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二、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 体验纸蛙跳远。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3.纸蛙跳远比赛。(1)老师发材料,分小组活动。(2)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3)学生自己练习。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三、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对齐起点确定终点。四、贴纸带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五、展示活动: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第3课 用手来测量教学内容:用手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2.引导学生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教学重点: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1. 问题引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2.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二、探索活动:测量桌子的高度1. 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2. 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 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4. 测量纸带的长度。先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用相同的手指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 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 (代表地面)粘贴好。三、组织学生讨论:1. 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3.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4.教师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四、拓展与思考1.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2.完成P10页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第4课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内容: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明白我们除了可也用手作为测量工具外,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如小棒、橡皮、书本等。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的好习惯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测量学习事物的长度学习观察和比较的方法。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手中各种各样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3.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3课用手来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设疑:我们能不能还可以用其它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和高度?2.学生思考,同桌位商量方法。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考虑行不行,老师一一把合适的方法罗列在黑板上。4.发布活动任务:我们就用橡皮、小立方、小棒、铅笔盒、书本来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二、探索活动:测量桌面的长、宽和高。1.指导学生分组首先用小棒测量自己桌子的长、宽和高,并做好记录。2.分小组进行汇报,老师把各小组的测量结果都写在黑板上。3.提问:你有没有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什么?4.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每个小组测出的都不一样。5.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用书本、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三、讨论交流:1.老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结果会不一样?2.学生讨论,个别回答。3.老师总结:由于用来测量的物体,同学们在测量时产生了一定的误差,所以结果不太一样。四、布置课外活动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第5课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 交流。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3.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 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 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 (纸带、棉线等)。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 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三、布置课外活动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第6课 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内容:做一个测量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引导学生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 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教学难点:能制作出自己的测量带。学生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塑料桶 测量带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21*cnjy*com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3.今天我们来制作自己的测量带,并用它来测量物体的周长。二、制作、测量。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1)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2)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出处:21教育名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填写活动手册。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 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三、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2.老师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3.学生分组讨论,个别说说,其他同学补充。4.老师总结:测量带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比手、小立方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四、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第7课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内容: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2.引导学生了解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4.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5.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学生准备: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 测量纸带 、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老师演示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2.明确任务。老师:今天我们来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二、探索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1)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1)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介绍如何读数。(2)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3)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21教育网三、学生交流讨论:1.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2.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3.老师小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21cnjy拓展活动:回家后用家中的卷尺测量一下家中家具的长、宽和高,并试着用表格记录下来。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