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备考》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584402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7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备考》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文言文阅读备考》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文言文阅读备考》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备考,甘肃武威第六中学吴开华,六要素,文言文阅读考试范围和要求,阅读浅易的古文:史传类文章,记人记事2000年出自三国志2001年和2002年出自史记2004年出自后汉书,考查重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试形式和分数比例,主观选择题四道,每题3分,共12分书面翻译一道题,8分总计20分,约占高考语文卷总分的14%,第一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不考)一词多义(重点)词类活用,1.通假字,概念:指本应该用甲字,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要邀“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女汝“君子生非异也”(劝学)生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得德,古今字,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莫:日在草中,义为“日暮”,又借为否定词“莫”。莫(古)暮(今),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相如奉璧奏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奉”通“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赤壁怀古)“华”通“花”“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卒”通“猝”,2.词的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99年高考题)断绝粮食,词义扩大,“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国”:古“国都”;今“国家”“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中国”:古泛指“中原”;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赤壁之战)“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大的河流。“秦氏有好女”(陌上桑)“好”:古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今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词义缩小,“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古:“妻子”“妻”与“子”;今:“妻子”“妻”古:“子”子女(男孩、女孩);今:“子”“儿子”,“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古:表示辞让、谦让、责备;今:只用辞让。“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古:表示气味;今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古:“走”“跑”今:“走”“行走”“川渊枯则鱼龙去之。”(荀子)古:“去”“离开”今:“到去”,“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古:指作祭祀用的牲畜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利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观沧海)古: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今:专指为革命献身的人,感情色彩的变化,“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古:“偷”“暂且”、“苟且”,中性词今:“偷”“盗窃”,贬义词“谋臣与爪牙之士”(勾践灭吴)古:“爪牙”“武士”,中性词今:“爪牙”“帮凶”,贬义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卑”中性词,地位低下古:“鄙”中性词,见识浅陋今:“卑鄙”贬义词,指品质恶劣。,3.一词多义(重点),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出发”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点燃”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打开”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开放”,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抒发”孤当续发人众,(赤壁之战)“派遣”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征调”“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一人、一桌(口技)数目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竟、乃,4.词类的活用,名词活用名动、名状、名词使动、意动动词活用动名、动词使动形容词活用形名、形动、形容词使动、意动,(1)名词活用,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具有了动作性。,A.活用为一般动词,“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活用为动词“杀”。,“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发芽。前有副词“已”。“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B.名词使动用法,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兼语式结构:主+动+兼+动+宾(或无宾)先破秦入咸阳者,(我们)+使+之+为+王古汉语简化为主+动+宾先破秦入咸阳者(我们)+王+之,C.名词意动用法,活用为有“以.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翻译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看成(或“当作”)宾客”。,D.活用作状语,“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廷”表示“在朝廷上”,表动作行为的地点。“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比喻式,像“猱”、“鸷”那样,表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以兄礼,表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动作行为的工具。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向北方,表动作行为的趋向。,2.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A.动词活用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放在“其”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义为“来到这里的人”。,“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救”,表示“救兵”。“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是“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B.动词使动用法,活用为有“使.(怎么样)”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怎么样”是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中的“走”,表示“使(之,曹军)逃跑”,宾语“之”被省略。“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之:使之活。),3.形容词的活用,用作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A.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长”:长处,“短”:短处“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B.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丰”都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跟交好,用作动词。“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多、少:都用作动词。,C.使动用法,活用为有“使.(怎么样)”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怎么样”是某种性质。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以愚黔首”(过秦论)愚:“使.愚笨”。“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绿:使(江南岸)返绿。,“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你荣耀。,D.意动用法,活用为“认为(宾语)怎样”的动词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把.当作羞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小结:查阅古汉语词典长期积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第二讲,文言虚词的用法,所法“用法”:,虚词的词性语法作用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的18个虚词,而乃何其且乎因为者所以也若与之则于焉,注意!,认真归纳个个落实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特殊义用法:动词“到”、“用”“之其所短”中“之”是“用”。,1、作代词,(1)代人、代物、代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语、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宋何罪之有?(公输)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5)音节助词。表示语气或补足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例如“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连接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2、用作代词(特殊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1.用作连词,(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优则仕。(论语),(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第三讲,理解并翻译句子,要求:信、雅、达,对应直译,字字落实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把握关键词增补省略成分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例1:(2002年高考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关键词:“其”、“之”、“谓”、“也”句式特点:宾语前置语气:揣测判断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例2:(2002年高考题),“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其者),皆为(之)尽哀。”关键词:“及”、“尽”增补:“者”“之”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例3:(2003年高考题),“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关键词:“廷”、“面”名词状用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例4:(2003年高考题),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关键词:“忠”、“佞”形容词名用句式:假设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也会变为奸伪的人;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的人也会变为忠诚的人。,翻译口诀:,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口诀:替、扩、袭,替: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词义换成今词义扩:单音词扩展成现代汉语双音词袭: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口诀:减、增、移,减:删去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增:补出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移:把文言句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语序调整过来,试译:,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译文:,(在)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在)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都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文言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5、判断句2、主谓倒置6、被动句3、定语后置7、疑问句4、状语后置8、省略句,1、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介词宾语前置(4)“唯.是.”,(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3)介词宾语前置,“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4)“唯.是.”,“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2、主谓倒置,“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4、状语后置,“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覆之以掌”(促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5、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2)句末用“也”表判断(3)用“者”表判断,(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6、被动句,(1)用“为”表被动(2)用“被”表被动(3)用“见”表被动(4)用“于”表被动,(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3)用“见”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不能容于远近。”“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7、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2)谓语的省略(3)宾语的省略(4)介词的省略(5)介词宾语的省略,(1)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乡邻)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介词的省略,“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赐之(以)彘肩。”(鸿门宴),(5)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第四讲,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的目的,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基本思路:,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找出事件,品味品质。概括中心,理解态度。,选文特点:,事件(简要)人物(好人)通过一些事件反映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例文(2002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15分,每小题3分)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出身世家功勋卓著,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临阵不乱足智多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骁勇善战威慑敌胆,广廉,得赏赐则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廉洁自律不言家产,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爱兵如子宽缓不苛,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泣。勇担责任刚正不阿,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李广的思想性格,出身世家功勋卓著临阵不乱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威慑敌胆廉洁自律不言家产爱兵如子宽缓不苛勇担责任刚正不阿,作者态度:,褒扬,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项是,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得赏赐则分其麾专以射为戏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B.C.D.,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例文(2003年全国卷),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宣,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博学闻名官运亨通,大业初,西域诸番款(至)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间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勤政好学备受赏识,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劝)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杂技)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夸耀强盛投其所好,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义兵入关进言献计,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无所谏诤远祸全身,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直言谏劝受到赞扬,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标)也,臣者景(影)也,表动则景随矣。,博学闻名官运亨通勤政好学备受赏识夸耀强盛投其所好(佞)义兵入关进言献计无所谏诤远祸全身(佞)直言谏劝受到赞扬(忠),作者观点态度:,君明臣直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城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15.联系全文,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