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字词书写1 . 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掩映在鲜嫩的绿叶丛中的串串花,似乎倏忽间就_(zhn)放啦。鼻子先是钻进一丝香,一丝甜,正惊疑不定呢,那香,那甜,突然汹涌起来,奔_(tng)起来,一浪一浪涌过来,把鼻子塞满,又从鼻孔钻进嘴里,钻进心里,霸道地攻城略地,所向披_(m)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平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提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选自中国石拱桥)(乙)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展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2 . (甲)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和_的说明方法。3 . (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著名的桥-卢沟桥的美丽。4 . (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之情。5 . 根据(乙)文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6 . 根据内容,用原文填空。(1)第段中,大学里说到的“格物致知”是指:_(2)第段中“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_7 . 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8 . 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在美国读书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9 . 请写出能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的一句名言。答:_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 .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欣然起行(2)月色入户(3)余拏一小舟(4)焉得更有此人11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2 . (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13 .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14 . 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四、句子默写15 . 填空 (1)子在川上曰:“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2)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3)_,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五、诗歌鉴赏16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题目。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个作品都写了潼关的景色,前者写于作者年少时期,后者写于作者奉命奔赴关中赈灾途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潼关中“犹嫌束”生动地描写了河流_的特点,表达了_的情感。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分别从_、_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六、综合性学习17 .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區。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A家和万事兴B天道酬勤C百善孝为先选_项,理由:_。(3)(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上联:长辈言传_明祖训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每空限填2字)七、作文18 . 作文课文心声里的李京京,因万卡的故事而产生了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他在公开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个故事,打动了所有的人。课文的结尾写道:“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请你也给一个人写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收信人自定,信的主题自定,但要写你或你们之间的真实经历,抒发真实的心声。要求:(1)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2)符合书信的格式。字数不少于600。(3)不得抄袭,套作。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