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2556007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7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关于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编订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公元前551前479),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论:编录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格言,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教学目标:1、弄清思路,理解课文。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难点:孔子的主张。,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听录音范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论语()颛臾()社稷()虎兕()出于柙()焉用彼相矣()干戈()冉有()椟(),正音:请你读读准,论语(ln)颛臾(zhuny)社稷(j)虎兕(s)出于柙(xi)焉用彼相矣(xing)干戈(g)冉有(rn)椟(d),正音:请你读读准,朗读把握,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身份和语气。,叙述人孔子冉有,让我们来熟悉课文,一、让你我心随问动,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是冉有说的。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理由有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段语言知识点,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有事于颛臾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他)封为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名作动,过错责备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两个宾前句:,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个文言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无乃过尔与?,B)何以伐为?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七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九问:,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并非真的“不欲”。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说明冉有口是心非。,十问:,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十一问:,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十二问:,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小结,力伐争利,文德治国,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驳,引名言作类比设比喻,斥,驳斥借口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伐颛臾,归纳总结,思想内容方面写作技巧方面,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话体;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辩驳艺术。,研读课文,质疑问难,让你我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一问: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两种猜测,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二问:,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三种可能,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上海九院整形科地址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上海九院整形科预约挂号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