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45276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 (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九年级4月月考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B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C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D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2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满路,有遍地的意思)B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C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斡旋:周旋,在人多的地方旋转)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帘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3 .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又是一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简直忙坏了。B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D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童蒙须知4 . 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5 . 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 . 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最后的老师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破落,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做,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看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7 . 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2)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8 . 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A9 . 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A10 .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A11 . 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课外阅读洁净之莲张佐香莲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情影,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越心。一湾碧水澹澹,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淋。(A)那水的绿啦,绿得蓬勤,绿得纯正,绿得深迷,绿得温柔,绿得恬推、绿得醉人,绿锦缎似的术面之上,洁净的莲亭事如盖。碧波有幸,能照它的影;鱼儿有幸,能吻它的足。莲与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涟漪了整个夏季。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其间,有一支支或白或粉或嫣红的花,在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隐现。莲的身上不曾沾染一星尘埃,瘦长的腰身烤烤熔婷,在风中故摆,韵致绝住,红莲穿破碧波,等着炽烈的火焰,通出明丽的色调。白莲冰肌玉肤,素巾编袂,一派清远的风度。每米莲花都仰着脸,专注而矜持,每张脸都不重复。偶尔微风拜访,举起一张张阔大圆滑的绿叶,漾起无边的清凉。莲的芬芳,香气盘桓,久久不肯逸去。那摇曳着交叠的红、白、绿,荡漾起袅象的更加动人魂魄的娇媚,染满我的心壁。我尤爱月光下的白莲,我疑心那白荷的峻洁品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B)我仿佛看见蓝就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着四周的露水的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级。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泥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莲塘流动着令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莲也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透露洁净清爽之意。文人墨客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李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垂暮之年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用颜料把莲塘上众多的瞬间和形象永久地凝固在画布上。终于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混点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亘古与莲相伴。莲的精魂,如一帧写意水墨画,在馥郁的莲的气息中,我渐静、渐净,心扉突然洞开,心渐渐空出来。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似晨钟幕鼓,击出清风竹韵;他似圣洁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纯正,被统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拥有莲的慧心,做洁净的人。12 . 文章“洁净之莲”中莲的“洁净”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具体说明A13 . 第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14 . 文中有A、B两处画线的句子,请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A15 .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开出“洁净之莲”?(写出两点即可)三、诗歌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6 .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17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四、课外阅读司马光勤学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18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尝主编资治通鉴尝:(2)及长,遍览古籍及:19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20 . 结合文句说说司马光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五、综合性学习21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针对“历史教学”问题说说你的发现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材料一:初中阶段,中国的历史课被纳入“副课”,师生们对它当然重视不够,课堂上,有些老师照本宣科,划出年代、战事、意义或教训。高中阶段,学生则死记硬背。考题中这样问道:甲午中日战争中方战败,为此中方赔款几何,割地几许?高考题都是“背多分”的题,学生因而忙于背诵,不去体会,不去想将来如何。材料二:一美国历史教师一走进教室,要求学生用5美分买他的讲义,并申明与下次的考试有直接关系。学生们叫嚷着这是义务教育,不可以收费。老师说,你不愿意就不愿意。陆续有学生经受不住与考试有关的诱惑,极不情愿地拿钱去买讲义,当看到大部分同学都这样做后,一些叫嚷着坚决不买的学生也不得不前去买讲义。当他们做好最后一题时,教师要求他们写下当时的感受。学生们都写道:面对着极不公平的事实,我真是愤怒到了极点,可是在教师的诱惑、威慑下,我敢怒不敢言。教师这时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强加给我们的“印花税”。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真可谓“居安思危”。(一堂美国的历史课)材料三:圆明园西洋楼遗址,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一群看似高中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对面的女孩走过来”。(选自哭泣的圆明园)发现:启示:六、作文22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每天上学前,爸爸总是为我整理书包,剥好鸡蛋。晚上洗完澡,妈妈就在喊:“衣服、袜子都放着,我替你收拾,快去写作业。”我跟他们说了很多次,我自己来;他们却说,你学习重要,其他的事情我们替你做。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穿衣,我头儿一摇“自己来”;爸爸给我穿鞋,我小手一摆“自己来”。至今还记得,爸爸妈妈听了开心笑的样子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注意)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