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36994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南京市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南京市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凝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1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2 . 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3 .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李晓“没在深夜里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才女主持人柴静如是说。我想套用一下柴静的话,没有一轮心上明月照耀着回到故乡的人,不足以谈论故乡。前年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的清辉,把天空清洗得如蓝色丝绸般微微荡漾,几个中年男人在楼顶小花园里喝着酒,喝到微醺,望头顶明月,一个男人突然伤感地说,这么好的月光,我们应该回故乡去看看啊。这群男人默默低下头,其中一个男人嘀咕道,这不都是在城里的家吗?那男人大声说,我们的出生地啊,才是故乡。他站起身说:“不要辜负了这月光,我马上赶回老家看月亮,跟我去的报个名!”七个男人叫了两辆车,一个不少地坐车赶到那中年男人的老家。他的故乡,在一百多公里外的群山怀抱中。车在高速路上走了一个小时,还要在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到达他老家的村庄时,月亮已踱至中天,山野寂静,早已熟睡的村子在满天月光的沐浴中,梦境一般安宁。一群人就坐在山梁上,听那回到故乡的男人聊着童年往事,聊着有一年中秋节晚上,爷爷叫醒睡梦中的他,悄悄塞给他一块手工做的土月饼,那个香啊,三十多年了,那香味还在嘴边弥漫,在梦里萦绕。这群男人,在那个山野里度过了中秋之夜,没回城里,就在车里简单地睡了一觉后,于黎明时分,披着一身枝叶草丛中的清凉露水坐车回城。我是那群男人当中的一个。回到城里的几天里,我感觉脚底还蒸腾着那个村子里的地气。那一轮明月照亮的村庄,已嵌进了我记忆的底片。【A】?乡愁的源头,或许就是故土的冥冥召唤。一个人无论活在哪里,其实都是一株植物,得采集天光雨露才能枝叶青翠。 【B】?或许,它就在生命出发的地方,那就是故土。我明白了,为什么每到中秋,那么多城里人,眼神清澈,心里喜悦,那是因为心被明月照亮,也是被故土的山火点燃,被汩汩的山泉、溪水淌过,被风吹稻浪掀得哗啦啦响。 【C】?我想起了我妈,十八年前来城里过的第一个中秋之夜,她竟在城里的月光中走失了。那年中秋节晚上吃过饭以后,我妈说,她想一个人出去走一走。结果那天晚上,我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望着一轮满月,一直等到了夜里十点钟,还不见我妈回来。爸着急了,给我打电话:“你妈还没回来啊。”我慌了,四处找妈,终于在一条黑漆漆的老巷子里找到了我妈,她蜷缩在墙角边,身子瑟瑟发抖。我妈拿着一盒火柴给我看,她说,她划亮了好多根火柴,还是没找到回家的路。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想去找刚搬到城里来的一个叫周德才的老乡聊一聊,准备中秋过后结伴回家帮村子里的人种胡萝卜。中秋节夜里,我妈琢磨的,还是老家的乡亲、庄稼、牲口。我曾经对我身边的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家族,最多上溯到五代人,都是从乡野迁徙而来。在这些生命的迁徙中,他们的身体里,始终还有一个关联祖籍、故土的基因,在血液里奔腾流淌。这就是中国人深埋在骨子里的乡土情结。感谢命运待我不薄,每年中秋,总有这样一轮明月,照耀我回到精神上的故土家园。(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8年第2期,有删改)4 .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总有一轮明月照人归”的作用。5 . 文章第段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 . 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第段横线处,A处应填入_句,B处应填入_句,C处应填入_句。a.还有什么比在一轮明月当空的凝望中回到故土更美b.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人,不是常有轻烟袅袅的乡愁吗c.这株植物最初的根须在哪里呢7 . 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8 . 作者写对身边人做的有趣的调查一事有何作用?现代文阅读老山界节选陆定一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9 .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10 . 选文中红军翻过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11 . 选文第段运用了_的写作手法,衬托了深夜里雷公岩的_。二、句子默写12 . (1)任选两句默写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或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三、对比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甲)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3 .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阡陌交通_便要还家_子之哭也_苛政猛于虎也_14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C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D去:停数日,辞去/何为不去也15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吾子又死焉。16 .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四、诗歌鉴赏17 .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在武昌作徐祯卿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1)第一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_(2)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答:_五、作文18 . 请以“这里有”为题与一篇作文。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欢乐、友谊、挑战、风景”等词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