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2347945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目录第一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第二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第三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第四篇:XX年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第五篇: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方案正文第一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小麦生产技术总结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抗旱工作,确保了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3、技术服务到位,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小麦备播、播种、管理等关键时期,我们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近百场次,举办专题培训会34期次,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开办电视讲座10余期,发布50余条农业短信,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大厅服务咨询50期300余人次,多途径、多角度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抗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小麦生产中。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遇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提出技术管理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小麦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去冬今春小麦严重干旱期间,农技中心组织土肥专家定期测试墒情,根据苗情、旱情,发10期抗旱简报,36条抗旱新技术短信息,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组成12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做到节水、节时、节能,浇好保命水、丰产水。又如,小麦生长中后期,我们针对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吸浆虫和锈病,组织26名技术人员,四次深入田间踏查,对锈病和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提出防治措施,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早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4、示范样板创建,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引路作用。今年以市政府为总牵头人,在腰店、桑庄等乡镇创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的同时,涉农部门分别在全市26个小麦主产乡镇内,共建“万、千、百、十”不同类型的小麦示范样板田126个,面积达25万余亩,示范方内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粮食高产、粮食增产、高产创建、探索模式、服务指导等方面大力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如腰店乡、桑庄镇示范方,特别是腰店乡黑龙村百亩示范方,采取“六统一”,规范有效地落实了关键措施,取得了较高产量。据省农调队5月19日上午现场测验,百亩示范方,面积132亩,亩群体43.4万,穗粒数37粒,千粒重预计42克,按85%折亩产579.5公斤。5月31日邓州市农业局专家组又一次现场实测,亩产584.9公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5月21日省小麦专家胡廷积、张世英一行在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到示范方现场进行观摩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5月23日全南阳市示范方创建示范观摩会在邓州召开,兄弟县镇平县组织其乡镇党委书记、农业局等单位领导,来邓州观摩,现场考察小麦示范方建设成效。领导和同志们均为大旱之年邓州市万亩示范方能够取得如此高的产量赞叹不已。5、落实主要技术措施,强化生产管理,为小麦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大型整地和收获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整地和收获的质量、效率,为适时适墒播种和抢收抢种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本年度机耕机耙面积占98%,机播面积占70%,机收面积占90%以上,为小麦适时适墒播种,保证一播全苗和实现抢时收割“龙口夺粮”提供了有效保障。、优良品种的广泛普及是今年小麦增产的内在因素,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郑麦9023、豫麦7036、04中36、偃展4110等占到了90%以上,其中9023占60%以上、豫麦7036占15%,04中36占5%,有效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逆增产作用,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的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示范有苗头的新品种,如郑麦366、豫农202等12个,为邓州小麦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测土化验、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今年,邓州市农技中心根据近几年取土化验的结果,对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配方,并发放施肥明白卡10余万份。农户按方施肥,既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又节约了肥料,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刘集镇单坡村千亩配方施肥示范方,平均单产527.5公斤,腰店黑龙村配方施肥样板田132亩,平均单产584.9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383.8公斤,亩增201.1公斤,增产率达52.4%,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应用配方施肥面积19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其中,精准配方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比当地经验施肥平均亩产397公斤,亩增68公斤,增产17.1%,配方施肥的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显著。、强化预测预报,科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麦播期间,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面积达180万亩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地下害虫的危害,降低了病虫基数,而且兼顾了生态效果。二是狠抓了冬前化除和早春麦田杂草的防治工作,麦田化除190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90%左右,有效解决了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问题,这对今年抗旱保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狠抓了以吸浆虫、条锈病、蚜虫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了损失,为小麦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立足抗旱保苗,加强麦田管理,为大旱之年夺高产保驾护航。今年,针对冬春连旱的天气情况,以抗旱浇麦为主、结合中耕镇压、化学除草、防病治虫进行了麦田管理,在抗旱浇麦阶段,全市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水源、人力和机械动力,尽最大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抗旱浇一遍水的有130万亩左右,其中浇两遍以上的45万亩左右,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产。抗旱浇麦成效显著,据调查浇水与未浇水的麦田产量差异很大,如:文渠乡肖店村农户张绍斌3.5亩小麦浇了两遍水,据测产,亩产高达591.8公斤,而邻地段士训的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332.0公斤,浇过两遍水的比未浇水的亩产多259.8公斤,增产率达78.3%。又如:张村镇李楼村的路培虎1.5亩小麦浇了一遍水,亩产463.8公斤,而同村刘德中的5亩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224.8公斤,浇一遍水比未浇水亩产多了239公斤,增产率达106.7%,浇水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以后号召群众抗旱浇麦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二、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从光照、温度、降水主要气象因素来看,小麦全生育期内(XX年10月10日XX年5月31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2517.3,降水303.4mm,光照993.5小时,与我区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2221、275mm,1100小时相比,积温多了296.3,降水多了28.4mm,光照少了106.5小时,从时空分布看是利弊兼有,弊大于利,特别是降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前期少,后期多的现象,从出苗到拔节阶段降水量极少,从10年10月23日到09年2月7日一百多天总共降雨量不足11mm,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现象,而在即将收获的5月27、28两日降雨量却达83.5mm,造成我市大部分麦田穗发芽,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具体分析如下:1、腾茬整地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此阶段降水10.5mm,积温375.2,日照时数48.3小时,阴雨较多,温度不高,光照不足,对秋作物收获晾晒不利,但适合人们田间劳作,利于加快收获进度,并为麦播整地积累一定的墒情。2、整地播种阶段(10月11日11月5日)此阶段积温406.9,降水39.8mm,光照时数89.4小时,晴天多,雨天少,但雨量集中,特别是我市10月2022号下了一场透墒雨,降雨量达38.6mm,为整地和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调查我市绝大部分田块都集中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适期适墒播种,由于底墒充足,做到了一播全苗,麦播基础较好,全市小麦苗足苗匀,前期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越冬干旱创造了条件。3、出苗越冬阶段(11月6日12月20日)此阶段积温369,降水5.5mm,光照时数221.9小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晴天多,加之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全市麦田出现严重旱情,部分麦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黄苗死苗现象。不过麦田旱情在11月底、12月初逐渐显现,此时小麦的第一分蘖高峰期即将结束,多数麦田越冬前总茎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常年同期指标,且多为大分蘖,而苗期适当干旱还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植株抗旱抗灾能力,所以对这类播种基础好,后来又浇水的麦田,群体影响不大,甚至比去年有所增加,但部分整地质量差、播种晚又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旱象虽重,但这类麦田往往播量较大,靠主茎成穗,较大的播量冲抵了因干旱造成的分蘖少成穗率低的弊端,且因为主茎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不低,产量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4、越冬返青阶段(12月21日09年2月5日)此阶段积温157.7,降水4.2mm,光照时数190.5小时,降水仍偏少,旱情仍在发展,小麦苗情持续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及早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各地狠抓落实,迅速掀起了抗旱浇麦夺丰收的麦田管理高潮,浇水面积达130万亩左右。5、返青-拔节阶段(2月6日3月10日)此阶段积温240.2,降水16.2mm光照时数75.4小时,2月8日、16日、17日、26日和3月2日有明显降水,连降小到中雨,加之抗旱浇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数麦田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受旱麦田苗情明显好转,其中一、二类麦田比例已较冬前上升10个百分点左右。6、拔节抽穗阶段(3月11日4月10日)此阶段积温369.3,降水33.6mm,光照时数144.4小时,3月12日降水17mm,23日降水6.2mm,27-28日降水4.2mm,由于降雨有所增加,旱情基本解除,光照充足、温度较适宜,小穗小花发育较好,结实率高,这是今年小麦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时小麦病虫害有所抬头,3月18日在构林镇五道岗发现了条锈病发病中心,蚜虫也逐渐增多,吸浆虫也开始羽化出土,病虫害防治到了关键时期。7、抽穗成熟阶段(4月11日5月31日)此阶段积温974.2,降水204.1mm,光照时数271.9小时,此时是形成籽粒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降水量达204.1mm,占全生育期总降水量的六成多,光照略显不足,但基本上能满足小麦从灌浆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需要,温度适宜,适合灌浆,且灌浆时间长,较去年长23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所以今年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比较高。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今年小麦即将收获时,5月27日28日全市突降大雨,降雨量达83.5mm,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造成我市95%以上麦田出现穗发芽现象,粒发芽达56%以上。成熟早、种子休眠期短的品种发芽、霉变更加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提醒我们在品种利用上应考虑到后期穗发芽的问题,注意推广和培育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要做到半冬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合理搭配。2、建议我市各级领导以继续搞好邓州小麦生产为抓手,重视和狠抓粮食生产,同时我们也要请求上级职能部门对邓州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邓州市粮食高产、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3、以完成各级下达的项目为依托,搞好小麦技术集成推广,加大推广力度,突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覆盖面,使科学技术在夏粮生产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4、建议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夏粮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5、建议在夏粮生产中,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行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以促进邓州夏粮产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6、围绕夏粮生产,着重研究“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办理的事情。7、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凸显不足,旋耕和撒播面积有扩大趋势,导致麦田耕层变浅,土壤桥空不实,抵御旱灾的能力差,特别是今年问题尤为突出,前期干旱造成的黄苗、死苗现象,多数发生在这类地块中。建议为抢时播种而采用旋耕和撒播方式的农户,在播种后,要趁早对这类麦田进行镇压,踏实土壤,以预防越冬干旱造成死苗而导致产量降低。附表1:XX-XX年度小麦播种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表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 XX 年 11 月 9 日附表2: XX-XX年度小麦品种种植情况调查统计表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若有其他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在表下面一并列出。第二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抗旱工作,确保了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3、技术服务到位,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小麦备播、播种、管理等关键时期,我们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近百场次,举办专题培训会34期次,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开办电视讲座10余期,发布50余条农业短信,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大厅服务咨询50期300余人次,多途径、多角度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抗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小麦生产中。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遇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提出技术管理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小麦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去冬今春小麦严重干旱期间,农技中心组织土肥专家定期测试墒情,根据苗情、旱情,发10期抗旱简报,36条抗旱新技术短信息,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组成12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做到节水、节时、节能,浇好保命水、丰产水。又如,小麦生长中后期,我们针对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吸浆虫和锈病,组织26名技术人员,四次深入田间踏查,对锈病和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提出防治措施,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早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4、示范样板创建,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引路作用。今年以市政府为总牵头人,在腰店、桑庄等乡镇创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的同时,涉农部门分别在全市26个小麦主产乡镇内,共建“万、千、百、十”不同类型的小麦示范样板田126个,面积达25万余亩,示范方内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粮食高产、粮食增产、高产创建、探索模式、服务指导等方面大力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如腰店乡、桑庄镇示范方,特别是腰店乡黑龙村百亩示范方,采取“六统一”,规范有效地落实了关键措施,取得了较高产量。据省农调队5月19日上午现场测验,百亩示范方,面积132亩,亩群体43.4万,穗粒数37粒,千粒重预计42克,按85%折亩产579.5公斤。5月31日邓州市农业局专家组又一次现场实测,亩产584.9公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5月21日省小麦专家胡廷积、张世英一行在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到示范方现场进行观摩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5月23日全南阳市示范方创建示范观摩会在邓州召开,兄弟县镇平县组织其乡镇党委书记、农业局等单位领导,来邓州观摩,现场考察小麦示范方建设成效。领导和同志们均为大旱之年邓州市万亩示范方能够取得如此高的产量赞叹不已。5、落实主要技术措施,强化生产管理,为小麦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大型整地和收获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整地和收获的质量、效率,为适时适墒播种和抢收抢种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本年度机耕机耙面积占98%,机播面积占70%,机收面积占90%以上,为小麦适时适墒播种,保证一播全苗和实现抢时收割“龙口夺粮”提供了有效保障。、优良品种的广泛普及是今年小麦增产的内在因素,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郑麦9023、豫麦7036、04中36、偃展4110等占到了90%以上,其中9023占60%以上、豫麦7036占15%,04中36占5%,有效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逆增产作用,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的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示范有苗头的新品种,如郑麦366、豫农202等12个,为邓州小麦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测土化验、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今年,邓州市农技中心根据近几年取土化验的结果,对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配方,并发放施肥明白卡10余万份。农户按方施肥,既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又节约了肥料,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刘集镇单坡村千亩配方施肥示范方,平均单产527.5公斤,腰店黑龙村配方施肥样板田132亩,平均单产584.9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383.8公斤,亩增201.1公斤,增产率达52.4%,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应用配方施肥面积19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其中,精准配方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比当地经验施肥平均亩产397公斤,亩增68公斤,增产17.1%,配方施肥的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显著。、强化预测预报,科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麦播期间,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面积达180万亩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地下害虫的危害,降低了病虫基数,而且兼顾了生态效果。二是狠抓了冬前化除和早春麦田杂草的防治工作,麦田化除190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90%左右,有效解决了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问题,这对今年抗旱保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狠抓了以吸浆虫、条锈病、蚜虫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了损失,为小麦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立足抗旱保苗,加强麦田管理,为大旱之年夺高产保驾护航。今年,针对冬春连旱的天气情况,以抗旱浇麦为主、结合中耕镇压、化学除草、防病治虫进行了麦田管理,在抗旱浇麦阶段,全市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水源、人力和机械动力,尽最大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抗旱浇一遍水的有130万亩左右,其中浇两遍以上的45万亩左右,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产。抗旱浇麦成效显著,据调查浇水与未浇水的麦田产量差异很大,如:文渠乡肖店村农户张绍斌3.5亩小麦浇了两遍水,据测产,亩产高达591.8公斤,而邻地段士训的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332.0公斤,浇过两遍水的比未浇水的亩产多259.8公斤,增产率达78.3%。又如:张村镇李楼村的路培虎1.5亩小麦浇了一遍水,亩产463.8公斤,而同村刘德中的5亩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224.8公斤,浇一遍水比未浇水亩产多了239公斤,增产率达106.7%,浇水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以后号召群众抗旱浇麦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二、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从光照、温度、降水主要气象因素来看,小麦全生育期内(XX年10月10日XX年5月31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2517.3,降水303.4mm,光照993.5小时,与我区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2221、275mm,1100小时相比,积温多了296.3,降水多了28.4mm,光照少了106.5小时,从时空分布看是利弊兼有,弊大于利,特别是降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前期少,后期多的现象,从出苗到拔节阶段降水量极少,从10年10月23日到09年2月7日一百多天总共降雨量不足11mm,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现象,而在即将收获的5月27、28两日降雨量却达83.5mm,造成我市大部分麦田穗发芽,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具体分析如下:1、腾茬整地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此阶段降水10.5mm,积温375.2,日照时数48.3小时,阴雨较多,温度不高,光照不足,对秋作物收获晾晒不利,但适合人们田间劳作,利于加快收获进度,并为麦播整地积累一定的墒情。2、整地播种阶段(10月11日11月5日)此阶段积温406.9,降水39.8mm,光照时数89.4小时,晴天多,雨天少,但雨量集中,特别是我市10月2022号下了一场透墒雨,降雨量达38.6mm,为整地和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调查我市绝大部分田块都集中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适期适墒播种,由于底墒充足,做到了一播全苗,麦播基础较好,全市小麦苗足苗匀,前期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越冬干旱创造了条件。3、出苗越冬阶段(11月6日12月20日)此阶段积温369,降水5.5mm,光照时数221.9小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晴天多,加之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全市麦田出现严重旱情,部分麦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黄苗死苗现象。不过麦田旱情在11月底、12月初逐渐显现,此时小麦的第一分蘖高峰期即将结束,多数麦田越冬前总茎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常年同期指标,且多为大分蘖,而苗期适当干旱还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植株抗旱抗灾能力,所以对这类播种基础好,后来又浇水的麦田,群体影响不大,甚至比去年有所增加,但部分整地质量差、播种晚又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旱象虽重,但这类麦田往往播量较大,靠主茎成穗,较大的播量冲抵了因干旱造成的分蘖少成穗率低的弊端,且因为主茎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不低,产量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4、越冬返青阶段(12月21日09年2月5日)此阶段积温157.7,降水4.2mm,光照时数190.5小时,降水仍偏少,旱情仍在发展,小麦苗情持续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及早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各地狠抓落实,迅速掀起了抗旱浇麦夺丰收的麦田管理高潮,浇水面积达130万亩左右。5、返青-拔节阶段(2月6日3月10日)此阶段积温240.2,降水16.2mm光照时数75.4小时,2月8日、16日、17日、26日和3月2日有明显降水,连降小到中雨,加之抗旱浇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数麦田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受旱麦田苗情明显好转,其中一、二类麦田比例已较冬前上升10个百分点左右。6、拔节抽穗阶段(3月11日4月10日)此阶段积温369.3,降水33.6mm,光照时数144.4小时,3月12日降水17mm,23日降水6.2mm,27-28日降水4.2mm,由于降雨有所增加,旱情基本解除,光照充足、温度较适宜,小穗小花发育较好,结实率高,这是今年小麦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时小麦病虫害有所抬头,3月18日在构林镇五道岗发现了条锈病发病中心,蚜虫也逐渐增多,吸浆虫也开始羽化出土,病虫害防治到了关键时期。7、抽穗成熟阶段(4月11日5月31日)此阶段积温974.2,降水204.1mm,光照时数271.9小时,此时是形成籽粒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降水量达204.1mm,占全生育期总降水量的六成多,光照略显不足,但基本上能满足小麦从灌浆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需要,温度适宜,适合灌浆,且灌浆时间长,较去年长23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所以今年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比较高。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今年小麦即将收获时,5月27日28日全市突降大雨,降雨量达83.5mm,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造成我市95%以上麦田出现穗发芽现象,粒发芽达56%以上。成熟早、种子休眠期短的品种发芽、霉变更加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提醒我们在品种利用上应考虑到后期穗发芽的问题,注意推广和培育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要做到半冬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合理搭配。2、建议我市各级领导以继续搞好邓州小麦生产为抓手,重视和狠抓粮食生产,同时我们也要请求上级职能部门对邓州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邓州市粮食高产、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3、以完成各级下达的项目为依托,搞好小麦技术集成推广,加大推广力度,突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覆盖面,使科学技术在夏粮生产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4、建议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夏粮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5、建议在夏粮生产中,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行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以促进邓州夏粮产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6、围绕夏粮生产,着重研究“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办理的事情。7、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凸显不足,旋耕和撒播面积有扩大趋势,导致麦田耕层变浅,土壤桥空不实,抵御旱灾的能力差,特别是今年问题尤为突出,前期干旱造成的黄苗、死苗现象,多数发生在这类地块中。建议为抢时播种而采用旋耕和撒播方式的农户,在播种后,要趁早对这类麦田进行镇压,踏实土壤,以预防越冬干旱造成死苗而导致产量降低。XX-XX年度小麦播种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表单位 : 万亩、公斤、方、万人次、万份、元项目县区麦播面积良种补贴面积集中播种时期亩播量统一供种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精量半精量播种预留行间秸秆还田亩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机耕面积深耕面积机播面积土壤处理亩肥料投入技术培训印发资料邓州市21020010.2511.212.5200100705025802205202150160501208080比上年+3.50-10-200+10-300-20-500+10备 注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 XX 年 11 月 9 日附表2: XX-XX年度小麦品种种植情况调查统计表单位 : 万亩、公斤项县目区麦播面积合同种植小麦面积优质强筋小麦面积普通小麦面积弱春性品种面积半冬性品种面积郑麦9023豫麦7036西农979偃展4110豫农949其它品种(系)播种面积播量面积播量面积播量面积播量面积播量面积郑麦366衡观35矮抗58豫农202洛麦21鑫麦1998平安6号新 麦208内农科20104中36新麦18豫麦18邓麦996邓州市21060170401407012.51101259101012202048比上年备 注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若有其他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在表下面一并列出。 第三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相关文章列表:年终技术工作总结 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工作总结 业务技术工作总结 我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建设有限公司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科技产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技术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技术工作总结 第四篇:XX年小麦生产技术总结XX年小麦生产技术总结宝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今年,我县小麦生产是在粮食生产升温的大好形势下进行的,由于各级领导把“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对粮食生产特别的重视由于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扬;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空前的高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及抽穗开花后良好的天气条件加上广大农民的精心管理,我县的小麦生产取得了本世纪以来最好的收成。据县统计局公布,全县小麦实收面积52.34万亩,亩产383公斤。一、产量特点与种植效益1、面积略减,单产、总产齐增。随着去年下半年粮食市场行情的趋好及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的出台,我县粮食种植面积趋向于科学合理,小麦的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今年全县的小麦实收面积为52.34万亩,与去年的53.90万亩略减1.56万亩,基本稳定;实收单产为383公斤/亩,比去年的346公斤/亩,增加了37公斤,增幅达10.7%,是本世纪最高的年份。从小麦产量的历史上来看,是我县历史上第三个年平均产量超过375公斤的年份(其它两年为1996年390公斤,1997年384公斤)。实收总产20.05万吨,比XX年的18.67万吨,增1.38万吨,增幅达7.4,总产水平亦是本世纪以来最高的一年。2、穗数合理、粒数增加,粒重增高。小麦各乡加权平均每亩有效穗为28.5万,与上年的30.0万穗减少1.5万穗,与近十几年亩穗数28.6万穗减0.1万,穗数基本合理;每穗实粒数为36粒,与上年的32.8粒增3.2粒,比历史上最高的1996年的37.6少1.6粒,在近十年中处于第三位(1999年为36.5粒);千粒重为41.2克,比上年 1的39.8克增加1.4克,比历史最高的XX年的千粒重41.9克少0.7克,是历史上第二个高千粒重年份,(XX年为39.8克,排第三)。3、种麦效益有所提高。今年小麦的收购价格大幅提高,小麦收购价格平均为每公斤1.48元,比去年的0.98元增加了0.5元。按全县亩平383公斤计算,亩产值566.8元,较去年的399元,产值增加227.8元,增幅为67.2%;亩成本平均为206元,亩效益为360.8元,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二、气候与苗情特点今年小麦全生育期的气候特点是:冬前气候正常,春节期间气温偏低,返青至拔节孕穗期持续干旱,灌浆成熟期光照正常,温度适宜,雨水少。总体来说,今年的气候对麦子的生产还是利大于弊。1、秋种推迟,冬前生长量不足,未能形成壮苗越冬。因我县粳稻面积逐步增大,水稻让茬推迟,土壤墒情较足,难以实施早播,加之前几年的暖冬气候,群众形成了较强的晚播意识。全县在10月20日前播种的面积只有5万亩,10月2025日播种的面积为18万亩,10月26日至10月31日播种的面积为22万亩,余下的7.79万亩为11月初播种。我县适宜播期为10月1828日,28日前播种面积为35.38万亩,约占总面积的66.3%,有近1/3的面积处在迟播范围,较常年推迟35天。由于播期的推迟,使麦苗在冬前生长量不足,未能形成壮苗越冬。冬前(12月20日)小麦平均叶龄为3.9叶,比上年减少0.1叶,较常年的4.4叶少0.5叶。全县基本苗平均20.8万,较去年减少1.5万,越冬期总苗数为31.2万,与上年的31.83万基本持平,群体相对偏少,生长量不足。2、春节期间气温偏低、返青至拔节孕穗期持续干旱,麦苗生长小。今年春节期间出现近10天的持续低温,气温下降幅度较大;一月下旬平均气温为-0.5,较上年的1.75少2.25,较常年的0.8低1.3,大面积生产的麦苗叶尖出现冻害,部分早播及套播的麦田冻害较重,主茎的冻死率在10%左右。返青至拔节孕穗期(2月20日至4月20日)持续干旱,据气象资料,今年2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总降雨量为35毫米,只有去年的175毫米的1/5,相当于常年的1/3,至抽穗期,麦苗植株高度矮,叶片短,所以麦苗生长量较小。3、灌浆成熟期积温高,雨水少,光照足,灌浆期相对延长。今年4月下旬至5月底积温为78.2度,比去年的74.4度增加3.8度,比常年的72.7度高5.5度;抽穗灌浆期的降雨量为64.2毫米,比去年的95.1毫米少30.9毫米,比常年的99.9毫米少35.7毫米,所以小麦的根系渍害轻;4月下旬至5月底的日照时数为260.3小时,比去年的224小时增加36.3小时,小麦的光照产物多。小麦的齐穗期比去年提前5-7天,而成熟期与常年相仿,小麦的灌浆成熟期相对延长,小麦的赤霉病发生较轻,小麦抽穗灌浆后一直处于较好的生长环境中,根系渍害轻,活力强,叶片病害少,功能期长,导致光合产物形成时间长,数量足,昼夜温差大,小麦籽粒的呼吸消耗少,利于干物质积累,从而使后期灌浆充分,千粒重大幅度增加。三、几点感想1、因地制宜,坚持以中筋小麦扬麦11号为当家品种的主体地位。品种的选用决定了麦作生产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通过近几年的多次实践,扬麦11号为大粒稳产型品种,千粒重增加的潜力大,据我县后期调查,扬麦11号的千粒重最高田块高达46.83克,较全县大面积的41.2克增加4.4克,增幅超过10%;安宜镇三里村丰产方相邻的扬麦158及扬麦11号两块田,管理措施基本相同,扬麦158千粒重为42.51克,而扬麦11号为45.36克,扬麦11号比扬麦158高2.85克,高6.7%。种子公司种子基地扬麦11号与扬麦12号的千粒重调查为扬麦11号为44克,扬麦12号为35.4克,两者相差8.6克。扬麦11号的大粒特征与我县小麦生长后期攻高产稳产的栽培措施及小麦品质的调优措施是相吻合的,因此扬麦11号在我县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具有高产、稳产,品质稳定,销售畅通等特点,也是今年我县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今年我县扩大了扬麦11号的种植面积,面积为30万亩,占麦作总面积的57.3%。2、因时制宜,坚持科学合理地安排播种量。近几年我县种植的粳稻品种为中迟熟中粳,成熟期一般在10月15日左右;粳稻生长量大,田间郁蔽,土壤墒情较足,加之气温开始下降,再遇12次阴雨天气,机械下田播种操作一般要在10天以后才能进行。因此,客观上造成了10月25日以后才能进行播种,今年我县25日后播种的面积近30万亩,占总面积的57.3%。由于播种迟,到12月20日越冬时,叶龄都在34叶之间,对争取冬前分蘖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播量控制在18万以内,在越冬难以实现穗数苗,对争取足穗带来较大的影响。为争得小麦高产稳产的主动,生产上应因播种期的早迟决定播种量,在迟播情况下,必须加大播种量,争取较多的基本苗,今年我县基本苗达到20.8万,较去年的22.3万减少1.5万,与我县的生产实际还是较吻合的。3、合理配比,坚持后期增施拔节孕穗肥的原则。经过几年的试验实践,特别是今年特殊的天气条件,启发我们在小麦肥料的运筹上,改以前的“前促、中控、后攻”的施肥策略为“前适、中稳、后攻”的方式,播种时投肥亩平折纯n 7公斤、p2o5 3.5公斤、k2o3.5公斤,正好满足冬前生长的要求,在小麦返青平衡肥的施用上,主要用于播种过早的套播脱力田及基肥的不足的落黄田,保证中期稳长,不致使生长过量过旺而发生倒伏,在后期拔节孕穗肥的施用上,亩平折纯n 7公斤;今年我县小麦的肥料实际用量亩平(纯氮)为:总用氮量为17.45公斤,其中基苗肥为8.71公斤,腊肥为2.06公斤,返青肥为2.75公斤,拔节孕穗肥为3.93公斤;各期肥料所占比例为49.9:11.8:15.7:22.6,由于今年返青后天气持续干旱,返青肥的肥效至抽穗才真正起作用,加上拔节孕穗肥,两者的总量达到6.68公斤,为攻大穗、大粒打下了扎实的肥料基础。在肥料配比上,以“稳氮、增磷、补钾”为原则,缺什么肥补什么肥,缺多少补多少,如对烂播、僵苗田块,在苗肥中增施磷肥、钾肥;今年小麦全生育期磷、钾的纯量分别为4.6公斤和4.6公斤,基本上实现了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后期,及时搞好病虫害的防治,喷施丰产灵、惠满丰等生化制剂,今年小麦后期根外喷施生化制剂30万亩,也为今年的粒重提高起到一定的促动作用。4、开沟降渍,坚持高标准的沟系质量是小麦活熟到老、高产稳产的关键。我县地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易造成渍害,所以,我县农民总结出“麦田一套沟,从种管到收”等农谚。去年秋播,由于天气较好,内外三沟的质量明显好于往年,但也存在着内沟较浅及内外不通等问题,特别是机开墒田块,由于机械马力不足,内沟深度不够标准。由于今年小麦返青后天气一直干旱,田间土壤含水量低,未造成渍害,进而影响小麦产量,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今年只是气候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从中我们更应该看到,渍害是制约我县小麦更高产的一重要因素,要想使我县的小麦生产更上一个台阶,首先必须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只有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麦作生产年年高产、稳产。四、秋播打算。今年秋播,我县在小麦生产指导思想上,仍应坚持种植扬麦11号等优质品种,坚持以质量栽培理论为指导,把各项高产优质措施抓到实处,同时,因地制宜地搞好各项抗灾措施,把我县建成全省优质蒸煮小麦生产基地。二oo四年七月二十日(推荐访问)第五篇: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兖州市XX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小麦技术指导方案为保证兖州市XX-XX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补助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进行,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持续提高我市小麦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方案。一、主要目标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安排,全市共选择了100个小麦专业种植村,科技示范户400户,辐射带动4000户,建立3个科技示范试验基地。项目实施主要目标为:根据小麦优质高产技术思路,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需求,加大农技农机结合力度,推广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小麦“双宽”播种、小麦深松少免耕播种、配方施肥与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全面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水平,确保小麦持续增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技术内容(一)主导品种根据兖州市气候条件、农民意愿及市场需求确定我市小麦主导品种为济麦22、济南17、济麦20。其中济麦22主要集中在新兖镇、兴隆庄镇、大安镇、漕河镇及颜店镇东部种植,种植面积22万亩左右;济南17适应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需 1求,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模式,集中在小孟镇、新驿镇、颜店镇西部及大安镇和新兖镇的部分村,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这两个品种占到我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济麦20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在我市种植0.7-0.8万亩之间(二)主推技术:近年来,在小麦生产中,我们相继推广应用了秸秆还田、宽幅精播高产栽培、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病虫草害无公害综合防治和灾情应对等一系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市小麦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单产实现“十连增”。XX-XX年度,我市向省农业厅推荐了以下小麦主推技术。1、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对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其核心“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有利提高个体发育质量,构建合理群体提高产量,是我市近年来宣传推广的主要技术,目前已成为主推技术之一,特别今年利用小麦高产创建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购买了108台小麦宽幅精播机,无偿提供给部分镇村,加快了该技术的推广力度。目前我市推广的种植模式为:2.6米一畦,畦背0.4米,畦内种植9行小麦,小麦播幅8-10厘米,平均行距为29厘米。今后几年,小麦宽幅精播种植模式将作为我市小麦种植中的主要种植模式加以推广。2、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兖州市肥水条件优越,小麦单产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小麦氮素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强筋及中筋小麦的田间管理,该技术在我市大面积应用已有多年,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应用技术。其中心内容可概况为“一个减少,一个推迟”,即减少底肥施用中氮素的比列,推迟小麦春季肥水管理的时间,由原来习惯的返青-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推迟到起身-拔节期。3、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目前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麦田采用旋耕后直接播种的耕作模式,在耕层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蓄水及小麦根系下扎,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适应生产形式需求,通过秸秆还田、深松、镇压等技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水分蓄积,提高根系活力,增加抗旱抗寒能力,提高产量。该技术在我市种粮大户中应用较多,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目前已成为我市小麦生产主推技术之一。主要技术规程包括“玉米秸秆还田+深松30厘米+旋耕15厘米+耙压或镇压2遍+播种机播种+播后镇压”6个关键环节。三、工作计划XX年8月,编制培训计划,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和考评制度,组建专家组,遴选技术指导员,确定科技示范户,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及操作规程。XX年9月-XX年11月,利用“三秋”生产关键时期,进行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入户指导;规划建设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对基地农户进行秋种技术培训及小麦冬前管理技术培训。XX年11月-XX年2月,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全面技术培训,全方位开展入户指导工作。XX年3月-XX年5月,开展小麦春季管理、春耕备播技术培训及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培训,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小麦春季及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XX年6月,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考评;认真总结项目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形成总结报告。四、工作要求(一)切实履行技术指导与服务职责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成立了小麦、玉米、蔬菜专家技术指导组,其中小麦专家组成员5人,负责制定全市小麦技术指导方案及操作规程,负责培训技术指导员,指导技术员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和答复咨询。督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面向全市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培训,对全市入户技术指导员进行业绩评价。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如备耕、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应到每个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累计到户工作时间150天以上。技术指导员要与示范户建立经常性联系,并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4个示范户,并帮助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40个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二)加强信息沟通技术指导员要在秋播、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收获等关键农时结束后,及时向专家组汇报工作,撰写工作总结材料。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效果、存在的问题、典型事例、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