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备.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30754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单元备课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要发扬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懂得有付出,有收获。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英雄群体的写。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 4、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5、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学习作家刻画人物的手法。教学重点1、教育学生要发扬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懂得有付出,就有收获。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课时安排13课 题5、卢沟桥烽火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教法学法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教具准备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纪录片;布置了解“卢沟桥事变”关背景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2。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二、初读指导1. 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 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词语。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 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三、指导写字四、作业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出示词语,指名读。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交流并相机板书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指导朗读(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6)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二、继续精读训练1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2学习第四段(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解疑。(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5) 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三、指导造句1逐步2万籁俱寂四、延伸作业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三次备课板书设计 我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齐声呐喊、两面夹击 5、卢沟桥的烽火 日寇:人仰马翻、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猝不及防、 教后反思课 题6、半截蜡烛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法学法分角色练读 ,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1、板书课题:6、半截蜡烛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三、理清课文脉络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谁怎么做)_。_,(结果怎样)_。 2、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四、作业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听写词语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1、2自然段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2、交流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4、妙在哪儿?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3)、办法巧妙。(二)学习第37自然段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动作:(急忙)取、(轻轻)吹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心理:万一结束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3)、杰奎琳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求时才不会遭拒绝。)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五、作业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三次备课板书设计6、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课 题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生词。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教法学法反复诵读结合语句体会教具准备 搜集资料,写有生词的小黑板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3、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4、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习生词:(1)出示:惊恐 残忍 照料 至仁至义无辜 和善 抚养 有始有终小勺 拽着 聂荣臻(2)指名读齐读(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残忍:凶恶、狠毒无辜:辜,罪。没有罪的意思。(查字典)照料:照顾、料理惊恐:惊慌、恐惧和善:和蔼,温和善良。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4、生交流:板书: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生交流分段及段义)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四、作业:1、完成描红本 2、思考:课后习题4第二课时一、复检:默写生词二、讲读课文: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生交流、师板书: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2、交流:(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A、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B、指导朗读(4)孤女谢恩。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总结全文: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四、练习背诵: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如“先抱起然后开饭几天以后”2、分层逐句练背。五、布置作业: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 三次备课板书设计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后反思课 题习作2教学目标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教学难点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教法学法练习法教具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1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2 交流3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1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3 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2、交流、评议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第二课时 誊写习作习作2“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点”抓住人物活动三次备课课 题练习2教学目标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重点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教学难点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教具准备 欣赏卡片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农具1、你见过哪协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二、弄清农具用途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写下他们的用途。2、交流。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1、指名读题。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种:播种,与耧有关。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4、小结后齐读诗句。第二课时一、诵读和欣赏1、读题,明确要求。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二、写好钢笔字1、审题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第三课时一、口语交际1、审题。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4、交流话题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6、小结二、学写毛笔字1、审题2、观察辨析3、练习 三次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