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本小学科学教案添加了练习题二册教案练习.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30401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师大版本小学科学教案添加了练习题二册教案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首师大版本小学科学教案添加了练习题二册教案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首师大版本小学科学教案添加了练习题二册教案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第二册科学课教案赵 静小 学 科 学 第 二 册 教 材 整 体 概 述本册教材有生活中的水、变化的空气、动物的生活、植物的生活、地下资源、活动等6个教学单元,共20篇课文。全学期授课为36课时。(1)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单元课时 单元 单元课时生活中的水7地下资源6变化的空气7活动2动物的生活7植物的生活7 总计 30课时(2)各课课时安排序 号课题课 时序 号课题课 时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11动物怎样繁殖后代3*2吹泡泡212植物怎样传播种子23水的净化213种子的构造24保护水资源114植物怎样度过“一生”15热空气115植物怎样“喝水”26流动的空气216铁、铜和铝27风的观测217煤28关心天气2*18石油和天然气29动物怎样吃食物2*19北京自然博物馆210动物怎样保护自己2小 学 科 学 第 二 册 教 学 进 度周次时 间教 学 内 容备 注12.253.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3.43.8*2、吹泡泡33.113.153、水的净化 4、保护水资源43.183.225、热空气 6、流动的空气53.253.296、流动的空气7、风的观测64.14.37、风的观测8、关心天气74.7-4.1210、动物怎样吃食物84.15-4.1911、动物怎样保护自己94.224.281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105.2-5.31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13、植物怎样传播种子114.30-5.413、植物怎样传播种子14、种子的构造125.6-5.1014、种子的构造15、植物怎样度过“一生”135.135.1716、植物怎样“喝水”145.205.2416、铁、铜和铝155.275.3117、煤166.3-6.7*18、石油和天然气 176.10-6.14*19、北京自然博物馆186.176.21期末复习196.24628期末考试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措施:三年级学生课堂纪律比较稳定,大部分知识掌握得较好,能够初步自己设计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具有了一些科学研究能力。学生的操作能力还是较弱,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缺乏条理性,重视实验结果。1、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做到熟悉,还要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熟悉。2、认真备课,加强对学生问题估计的设计,做到“有备”上课,提高课堂效率。3、在备课中要体现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活动,并对教材进行调整。4、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验记录,注重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5、改变课堂评价语言,以激励性语言为主,课上对学生的要求要到位。6、适当加一些课堂巩固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记忆深刻。三、本册教学要求:知识要求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会做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澄清和过滤的实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形态变化,了解有的物质变化可以恢复。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了解北京地区饮用水的来源情况。了解环境保护法对保护水资源的规定,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空气的流动性,探究风的成因。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标进行观测和分析。会做热空气上升、风的形成实验。能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体会长期观测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在观测活动中,欣赏美丽的天气。3、认识几种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时间对生命的意义。知道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知道一些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认识生物维持生命要从外界获取食物等,能将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与其习性联系起来。知道动物可以根据食性进行分类。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冬眠、保护色等特性,搜集具体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认识几种植物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时间对生命的意义。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知道一些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能将植物的显著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认识生物维持生命要从外界吸收水分等。5、知道铁、铜、铝和煤的特性和用途。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对人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能力要求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德育要求发展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四、本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培养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能力。2、 对“水、空气、动物、植物”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了解。3、 知识进行自主研究、探讨的训练4、 对“水、空气、动物、植物”等知识的辨证认识。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难点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比较、分类、推断、描述、交流、解决问题等科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起始课一、 简单总结上学期科学课学习情况。二、 提出本学期科学课上课要求:1摆放文具的位置,注意:铅笔盒不能发出声音。2有问题举手,举手时不许叫,没叫到时放下手。如果有特殊问题或上厕所时,举拳头姿势(左手)。3拿书姿势提醒一下。4上课时手放在背后。5排队去科学教室时要安静,右手将书夹紧,可以不带文具盒,以免有响声。6进科学教室后椅子怎么拿?一定注意轻拿轻放,爱护桌椅。7出教室时,按一定的顺序出门,不要挤8分组讨论时的要求。9奖励措施。(考试要求等)生活中的水单元框架一、 单元教学内容第1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2课 吹泡泡第3课 水的净化第4课 水的污染和保护二、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一) 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发展学生探究水的兴趣。2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塌实、与人合作、不断尝试、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二) 科学能力1培养学生进行对比等实验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和定性观察及针对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归纳、想象能力。(三) 科学知识、技能1知道溶解现象和加快溶解的方法。2了解水域污染的常识和保护水不受污染的意义。3知道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4知道肥皂水的一般用途。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课 题教 师 准 备学 生 准 备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溶解、加快溶解的实验材料;图片与录象资料配套学具2、*吹泡泡制肥皂水、吹泡泡的材料;抹布配套学具、吹泡泡的玩具3、水的净化水的净化、过滤实验的材料;自来水厂流程图有关资料4、保护水资源污染水样、pH试纸;井水与河水污染的挂图或课件有关资料四、单元课时:5五、单元重难点:知道溶解现象和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了解水域污染的常识和保护水不受污染的意义。会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和定性观察及针对问题捕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归纳、想象能力。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溶解现象,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对比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在引导学生探索对比实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感悟,培养探究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探究溶解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主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教学准备:(1) 演示材料:两杯水:分别装有糖、白开水;筷子、标签;(2) 分组材料:烧杯、筷子、勺、食盐、面粉、砂、记录单等;教学时间: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糖水的过程,使学生知道溶解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能够判断一些物质是否会溶解于水中。教学难点:通过现象归纳出溶解的现象。教学准备:(3) 演示材料:两杯水:分别装有糖、白开水;筷子、标签;(4) 分组材料:烧杯、筷子、勺、食盐、面粉、砂、记录单等;教学设计与流程: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溶解现象,不过对“溶解”一词并不理解,也没有去认真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根据这一点,教师从制作一杯糖水开始,教给学生怎样去观察与记录,并归纳出什么是溶解现象。本课教学流程为:找糖水制作糖水归纳溶解现象学生实验判断交流、总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制作糖水,归纳溶解现象自己探究,得出结论1出示糖水、白开水2提问:这两杯水中,一杯是白开水,另外一杯是糖水,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出来,并给它们贴上相应的标签?、提问:你们想不想制作出一杯糖水?、要求: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糖在放入水中时的样子,在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注意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子的四壁和杯底,观察糖在水中的样子,再继续搅拌,观察糖的变化。看哪个组观察最认真。、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出示记录单:教师请学生汇报,并把学生汇报的结果画在记录单中。、教师演示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实验,指名填写记录单。、归纳:糖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最后都怎样了?、师:糖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最后都慢慢地消失了,像这样的现象,我们就叫溶解。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溶解于水中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项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常见的物质,装在这些瓶子里,瓶壁上贴着写有它们名字的标签。你们可以任意从中选择几种,装在小盒里,贴上相应的标签,拿回各自的小组,再选择实验桌上的材料试一试,哪些物质能溶解于水中?、小组汇报5、教师谈话:物质在水中,有的会慢慢消失了,我们就说物质溶解在水里了。有的物质在水中没有消失,我们就说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里。换句话说,即食盐等是能溶解于水的物质,砂等是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区分步骤:1先说出区分的方法;2然后再动手试一试;3请两位同学帮助验证其区分的正确性。学生回答学生认真听学生实验学生汇报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再继续搅拌时的样子,并用语言汇报,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填写记录单。学生观察回答学生回答分组活动自由选择实验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如果第一次选择的材料实验完了,可以再次选择其它的材料。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汇报实验情况和结果 先让学生说出方法,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行前思”的习惯,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知道溶解现象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开展实验探究,从中发现哪些物质能溶解于水,哪些物质不能,在有限制的课堂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机会,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激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注意在生活中观察和积累。发散思维,培养求异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作业1.什么是溶解?2.下列物质中谁能溶解于水( )A.盐 B.淀粉 C.砂板书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没倒入水中时 倒入水中时 搅拌一会儿 继续搅拌课后小结:练习题:请分别举例(至少三个种): 容易溶解的物质: 不容易溶解的物质: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溶解现象,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对比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在引导学生探索对比实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感悟,培养探究习惯。教学重点:探究溶解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主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教具准备:烧杯、水、方塘、玻璃杯、搅拌棒、热水、凉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了解溶解在实际中的应用1、谈话:一个同学想喝糖水,于是他在杯子里放了水和糖。一会儿,他尝了尝,觉得不甜,这是怎么回事呢?3、谈话:同学们能制作一杯甜甜的糖水吗?(一)学习加快溶解的方法,了解溶解的概念1、谈话:下面我们比一比那组的方法能比较快的制作出糖水。2、填写实验记录单3、提问:通过比赛我们发现了那些加快制作糖水的方法?4、小结:通过制作糖水,我们知道:搅拌的比静置的溶解得快,用热水比用冷水溶解得快,研成粉末比颗粒溶解得快(板书溶解快)。1、提问:制作糖水只是应用溶解现象的事例之一。你还知道其他事例吗?2、据学生汇报情况适当补充3、今天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注意的是:相同条件必须固定,不同条件只有一个,这样才能进行实验。今后再遇到其他事情进行比较的时候,也用这种方法。2、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2、讨论、填写表格。4、分组实验、汇报。5、小组内复述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借鉴别人的做法来完善自己的方案。明确加快溶解的方法。培养与人合作、克服困难的态度运用概念,联系实际课堂作业设计哪种方法溶解快的实验。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搅拌 加热 研成粉末课后小记:练习题:1.容易被水溶解的是( ) A 砂子 B盐 C 黏土2.能很快得到一杯糖水的方法有: 3.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 )4.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证明水溶解的快。 材料:玻璃杯 冰糖 冷水 热水 搅拌棒 研究的问题:用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选择的材料及数量: 注意事项: 研究结果:3 水的净化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常见的净化水方法澄清、过滤、消毒。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澄清、过滤实验)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教学重点:知道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澄清、过滤、消毒。教学难点:会自主探究做澄清、过滤实验。教学准备:1. 水样标本、明矾、铁架台、漏斗、烧杯、过滤纸、玻璃棒、饮料桶、石子、简易过滤桶。2投影片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计与流程:部分学生知道自己喝的水来自自来水厂,水要经过处理,可是大部分学生喝的是井水,对水的净化就不太了解。因此,教师由自然界中的水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水能喝吗?怎样才能喝呢?因此,本节课流程为:出示水样观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应用1.出示:自然水域水样标本2.谈话:这是我们采集的自然水域的水样标本,一会儿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水是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向老师汇报。3.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4.提问:谁来汇报你的观察发现?5.讲述: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自然水域的水是不干净的。板书不干净的水6.谈话:生活中人们需要大量的使用干净水,可是自然水域中的水却是不干净,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下面同学们小组讨论。7.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9.学生汇报。10.讲述:在科学上人们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水的净化。板书:水的净化1.提问:怎样使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呢?下面你根据问题来设计一下水的净化方法.2.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3.学生汇报。4.讲述:刚才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的净化水方法,老师可以给你提供必要的仪器,做一做看你想出的方法能不能使水干净,达到净化水的目的。实验开始。5.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6.引导学生汇报。7引导学生对比“净化过的水和清水”.8.学生进一步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9、小结: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用澄清、过滤、消毒等方法可以使不干净的水净化成干净的水1.向学生进行引水卫生教育。2.教师概述本课内容。3.弹性材料:制做简易过滤桶。4、饮用水需要注意那些卫生要求?学生:观察自然水域的水。学生:观察水样标本。学生:汇报自然水域的水是不干净的。学生:小组讨论(希望学生说出是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学生:讨论设计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水的净化方法(希望学生说出有澄清、过滤、消毒。)学生:开始实验。学生:开始汇报实验现象。学生:充分的讨论研究。学生:归纳概括水的净化方法。这里教师巡视听取学生的观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里激发学生好奇心。明确研究课题是“水的净化”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解决问题。这里要让学生动口说。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在矛盾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对做科学研究进行小结,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进一步明确水的净化方法。课堂作业净化水的方法有几种?板书设计:水的净化 过滤、 澄清、 消毒 课后小记:练习题:1.给水过滤实验,请按操作顺序排序。 剪、折滤纸 组装支架 用清水润湿滤纸 沿小棒倒水 调整漏斗高度 滤纸放入漏斗内 排序: 2.在浑浊的水中加入明矾是为了( )A 除去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B杀死病菌 C 改善水的味道3.连线除去水中不溶解的颗粒比较大的杂质 消毒除去水中不溶解的颗粒比较小的杂质 澄清除去水中看不见的病菌 过滤4. 北京市自来水的水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另一种是 。4 水的污染和保护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地自然水域的实地考察,认识自然界中的水是不纯净的。2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水进行考察、记录和进行交流的能力。3树立环保意识,知道如何防治水污染。4进行考察时的安全教育,防止落水。教学重点:探究水域污染的原因。教学难点:探究井水、河水污染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考察、实验记录表、图片等。学生准备:水样、泥土、水边的植物等。教学时间:1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保护水资源阅读汇报: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水域污染情况。你认为污染水的原因来自哪些方面?学习新课一、了解水被污染的特征、途径和危害1、谈话:刚才,通过汇报,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周围的水被污染了,污染的原因也很多,尤其是家庭生活废水也在其中,下面观察一些生活中的污水的特征。2、出示:观察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废水(自来水,洗菜水,洗衣水,刷碗水,洗澡水淘米水等凉晒一周)4、谈话:出示试纸,讲解使用方法和作用,鉴别试制在各种水中的变化。5、小结。二、水污染的危害,保护水不被污染的建议1、课件:污染事实2、讨论:通过实验以及录像,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建议。1、指导学生阅读。先小组,后全班。2、观察,记录特征3、分别实验记录。4、测试生活废水的化学污染情况,并记录书11页1、学生观看2、谈自己的想法学生思考后回答1、学生阅读资料。让学生利用自己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验记录分析认识生活废水的特征及危害。认真实验,记录。了解什么是水污染认识水域的污染源、污染的后果结合实际谈想法及建议树立防治水污染的意识课堂作业试纸的数值是几是酸碱度适中?板书设计: 10、保护水资源污染物污染源 危害:环境保护法 保护建议:课后小结:练习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通过颜色的改变、气味的变化可以判断水是否被污染了 B 水是否被污染通过感官就能断定 C 表面有油迹或泡沫的水肯定是被污染了的水D 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程度才能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去。单元框架一、 单元教学内容第5课 热空气第6课 流动的空气第7课 风的观测第8课 关心天气二、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空气、关心天气的兴趣。2、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的作用和贡献。(二)科学能力1、 初步认识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等对比实验的操作能力。2、 初步具有对比观察和观测记录的能力。3、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具有归纳、推理、分析、想象空气自然变化的能力。(三)科学知识、技能1、 知道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以及什么是气温。2、 了解热空气上升的利用、风和天气预报的常识、一些常用的气象测量仪器。3、 学会观测气温,识别风向和风力。三、 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课 题教 师 准 备学 生 准 备5、热空气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材料;热空气利用的挂图或光盘配套学具6、流动的空气空气流动的实验材料配套学具7、风的观测风向标、风速计、风级歌示意图配套学具8、关心天气有关气象观测仪器、气象站场景图;温度计模型、温度计观测示意图天气预报资料四、单元课时:5五、单元重难点:知道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以及什么是气温。了解热空气上升的利用、风和天气预报的常识以及一些常用的气象测量仪器。学会观测气温,识别风向和风力。初步认识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进行热空气上升和风的成因等对比实验的操作能力。初步具有对比观察和观测记录的能力。5 热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上升极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热空气轻,会上升。教学难点: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卫生香、孔明灯图片 2、分组材料:蜡烛、火柴、纸蛇、大头针、线、铁架台、大塑料袋、气球。教学时间:1教学设计与流程:在上学期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过对热空气并不熟悉,所以在设计实验、分析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流程:观察烟冒的方向,发现问题提供材料,实际实验实验探究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热空气的应用作业1、出示点燃的香:变化不同的位置,香冒出的烟往哪里冒?2、下面想一想,怎样能证明自己的想法?1出示实验材料:2讲述: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实验桌上的材料,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3谈话: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几个实验吗?小组内先讨论一下。4教师讲述:同学们设计的实验真不错,按照你们的方法实验一下吧!把你们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5教师谈话: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它们的发生都与什么有关?说明什么?1提问: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热气球上升的原理,你们能说出几个例子吗?2讲述孔明灯的制作过程及出处。1热空气有什么性质?2人们利用这个性质做了哪些事情?学生观察、回答提出猜想学生识别实验材料汇报观察结果讨论实验方案汇报交流结果:(1) 将纸蛇用线穿起来,系在铁架台上,把蜡烛点燃,放在纸蛇的下方,看有什么现象。(2) 把点燃的卫生香直立、斜立、横放在桌子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汇报:A塑料袋受热后会上升;B纸蛇受热后旋转起来;C卫生香的烟向上冒;D气球飘动起来;学生讨论、汇报(空气受热后,变成热空气,会上升)思考回答制作孔明灯活动(时间若不够,课下延伸)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汇报交流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课上未完成的工作课下解决。板书设计: 热空气:向上升课后小记:练习:1、人类历史史上最早的飞行器是( )bA 、孔明灯 B、热气球 C风筝2.分析:1)图中是三根正在燃烧的香。请用铅笔绘出烟的轨迹。2)分析烟为什么会按照你所绘的轨迹运动。6 空气的流动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的。 2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的能力。3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塌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的。教学难点:自然界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1)塑料袋、气球、小风车、火柴、卫生香、风的形成实验盒等。(2)挂图(海陆风形成示意图)教学时间:1教学设计与流程:学生认为风的形成是跟空气有关的,但是具体的原因却不是很清楚,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之间的流动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本节课从空气能流动的性质开始,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教学流程为:观察空气能流动的性质提出问题制作学具进行实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导入学习新课制作仪器提问:有哪些东西是利用热空气原理制成的?请举出几例。1实验一:提供塑料袋,让学生想办法使空气流动起来。2实验二:怎样利用气球使风车转起来?3提问:你还有什么办法使空气流动起来呢?(提供材料)4讨论:通过以上活动你有什么发现?1指导学生制作实验盒。要求:按照课文中的要求逐项进行操作。2.组织学生对路线和方向进行分析研讨。3教师板画出烟的流动方向和路线。4推测:自然界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5评价学生上课情况。回答问题思考做法小组活动学生操作汇报(描述清楚怎样使空气流动起来)讨论并汇报看法进行制作活动并把烟的流动方向画在课本的图中。学生研讨研讨后汇报进行推测将推测结果记录在书上17页的横线上。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引导学生发现“空气的流动形成风”。进一步明确空气温度的关系。课堂作业请你说一说风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设计: 空气的流动 冷空气-热空气课后小记:练习题:分析题:1)如果将箱内蜡烛点燃,你认为箱外的烟会怎样运动,请在图中绘出。2)分析烟为什么会按照你所绘的轨迹运动。7 风的观测教学目标:1认识8个基本方位,知道风向、风力,并学会判断风向、风力,认识风向标、风速计和风杯,并学会简单制作。2通过认方位和观测风向、风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仿做风向标、风杯,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3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的、定向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认真细致的态度。教学重点:知道风向、风力的概念,并会判断。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制作能力。教学时间: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基本方位,知道风向,并学会判断风向,认识风向标、风速计,并学会简单制作。2、通过认方位和观测风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仿做风向标,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3、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的、定向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认真细致的态度。教学重难点:认识8个基本方位,知道风向,并学会判断风向,认识风向标、风速计,并学会简单制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风级歌小组准备:风向标、风速计、实验单教学设计与流程:学生对风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风向却并不了解,不能很好的对风向进行判断。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流程为:提出问题认识风向制作风向标认识风力、风速计讲解“风级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引入学习新课认识风力教师提问:1、 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时候能感到有风? 2、关于风你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1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现象演示出来:(尽量)2提问: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图,你发现什么问题?(出示图)3讲解:风是有方向的,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风从东方来,就是东风。4师: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规定了8个基本的方位,你们知道它们是哪几个方位吗?5教师讲解:请你自己制作一个方位图,并将方位图的北对准北方方位。将一薄纸条粘在铅笔的上端,然后将笔的另一端固定在方位图的中央,从不同的方位吹纸条,看纸条会向哪个方位飘动?6教师小结学生动手情况。1演示纸条飘、人的行走。2提问:为什么纸条飘动的不一样?人的行走姿势不同?3教师讲解风力的概念:风力是指风的速度的大小,风速越大,风力越大。风力用风级来表示,通常把风力划分为13个等级,即0级12级。无风是0级,最大的风力为12级。4出示风速计:观测风速可以用风速计,风速计上的风杯转的越快,表示风级越高,风力越大。5出示风级歌:5叫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6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回答问题自由提问分组讨论学生猜测交流回答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活动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观察老师操作学生讨论讨论后回答认识风速计全班齐读说说各级风的含义打开书20页,根据风级歌判断图中风力的大小。期望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认识风力及如何判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课堂作业下面几级风是最大的?A.3级 B.7级 C.5级板书设计:7 风的观测风向 风力 风级歌 风速计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风力,并学会判断风力,认识风杯,并学会简单制作。2、通过认方位和观测风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仿做风杯,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3、培养学生进行长期的、定向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认真细致的态度。教学重难点:知道风力,并学会判断风力,认识风杯,并学会简单制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风力图片小组准备:风杯教学设计与流程:在学生认识风向与风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风力,学生对于风杯这种测量仪器很陌生,所以本节课以制作和观测为主。教学流程为:初步判断风力认识风杯制作风杯进行观测长期观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引入学习新课布置作业1出示一些图片:2让学生根据图片分析。1出示风向标、风杯的实物或模型。2谈话:今天每组自己找材料,各制作一个风向标和风杯。3总结学生制作情况。4组织学生到操场利用风向标和风杯进行测量,并且记录观测结果。5教师总结评价观测情况。连续观察一个星期的风向、风力,并记录在课本第21页的表中。判断当时的风力和风向。分组活动,挑材料制作活动交流展示外出活动分组活动回来汇报复习巩固旧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板书设计: 风的观测 风力:0-12级 风向:8个基本方向课后小记:练习题:1、观测风向的仪器是 ,观测风力的仪器是 。2、观测气温的仪器是 。观测气温时要距离地面 米高。3、当在有风的天气,发现树枝往北飘,那么此时刮的是( )A东南风 B、南风 C、西南风 4.小茜用风力风向计在一天中进行四次观测,观测结果如下图,请参照观察结果回答下列问题。上午:上午:中午:下午:l 哪一个时间的风力最强?l 哪一个时间的风力最弱?l 哪几个时间所测到的风向相同?请打。 上午:上午:中午:下午:8 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气温,认识气温计并使用气温计测定气温。2初步具有观察天气的能力和记录气温的能力。3初步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态度。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温度,会认读记录气温。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态度。教学时间:1教学准备:温度计、其他气象仪器教学设计与流程:有很多学生家长很关心天气,每天会看天气预报,在家长的影响下,学生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测量天气的仪器并不熟悉,所以教师从天气预报开始进行教学。教学流程为:小小天气预报员认识气温学会测量气温认识仪器记录天气情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导入学习新课布置作业1教师请一位同学当天气预报员预报当天的天气情况。1提问:在预报天气时有一项内容是“气温”,谁知道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怎样测量出来的?2提问:气温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使用气温计测定气温呢?怎么读气温计上面的数值呢?3找同学到前面演示正确的测定气温的方法。4教师讲解:常用的气温计是摄氏温度计,摄氏温度计上有“”的标记,用摄氏温度计测定的温度是摄氏温度。比如12摄氏度的液柱图,读作12摄氏度,写作12。1提问: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2阅读24页文字资料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填在课本23页的表中。预报气温活动学生查找资料汇报查找结果 学生观察气温计 讨论使用方法练习读写温度值查找资料进行汇报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找到使用方法进一步练习读写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天气的能力和记录气温的能力。课堂作业1.下面观察气温的方法正确的是( )2.下面温度从小到大排列的是( )板书设计:8 关心天气气温 温度计课后小记:练习题:1、如果想知道今天的天气状况,应该用什么方法得到正确的资讯?请打。 看气象报告 看今天的报纸 听收音机 看科学书 上网查询 电话查询2、从收集到的气象预报资料中,可以知道下列的叙述分别代表气象预报资料上的哪个项目?请连连看。多云 空气温度北京市 降雨概率天气状况阵风级风力地区东南风 风向3、 怎样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才正确?请回答以下的问题。下面的表格是五位同学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测量气温的结果,其中哪一个人可能是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测量的呢?请打。姓名小欣小娟小华小明小萱气温承上题,你觉得这位同学应该到哪些地方测量比较合适呢?请打。树荫下地下停车场通风的走廊上测量气温后,应该怎样读取气温计的刻度才正确?请打。()()()单元框架一、 单元教学内容第 9 课 动物怎样吃食物第10课 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第11课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二、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关心和爱护动物的情感。2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严谨塌实、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理解科学的精神。(二)科学能力1初步具有实验操作、细致观察记录的能力。2初步具有根据问题进行调查、查阅、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具有分析归纳、推理、想象的能力。(三)科学知识、技能1知道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绿叶能吸收水分,绿叶能制造养料,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2了解种子构造各部分的作用。3了解几种动物传递信息和吃食物的方式,保护自己和繁殖后代的方法。三、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课 题教 师 准 备学 生 准 备9、动物怎样吃食物蜗牛、小鸡等12种小动物、饲料、图片和资料等有条件的自带1种小动物及其饲料10、动物怎样保护自己蜗牛、乌龟等12种小动物、图片和资料等搜集12种小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图片和资料等11、动物怎样繁殖后代图片和资料等搜集12种小动物怎样繁殖后代的图片和资料等四、单元课时:5五、单元教学重难点:知道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绿叶能吸收水分,绿叶能制造养料,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了解种子构造各部分的作用。了解几种动物传递信息和吃食物的方式,保护自己和繁殖后代的方法。初步具有实验操作、细致观察记录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具有分析归纳、推理、想象的能力。9动物怎样吃食物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以及与吃食物的方式相适应的牙齿、口气等的构造。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大自然环境下动物习性的兴趣。3、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整理图片和资料的能力。4、通过观察活动、搜集资料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者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人合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吃 食物的。 难点:认识动物牙齿形态不同,动物所吃食物也就不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动物吃食物的图片、光盘等学生准备:搜集到的资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能够根据动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大自然环境下动物习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吃食物的,能够根据动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动物头饰、录象小组准备:实验记录单教学设计与流程:学生对常见动物所吃的食物比较了解,能够根据所吃食物进行分类,但是对于动物怎样吃食物并不清楚。所以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开始。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观看录象小组分类学生表演寻找材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1、提问:你今天吃的是什么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