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25920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73 大小: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三、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四、课前准备: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五、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重点】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教具准备】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二、新知探索1.认识工具称。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2.认识克。(1)称一称。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2)掂一掂。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3)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4)议一议。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5)填一填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3.认识千克。(1)称一称。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2)掂一掂 。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3)估一估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4)称一称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5)填一填。5000g=( )kg 3kg=( )g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三、练习应用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教师:比一比看谁抓得准?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3拓展练习: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谁重?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一样重。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四、反思总结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质量的单位,计量很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千克=1000克。板书设计:克 千克的认识质量单位: 克 千克克g 千克kg1000克=1千克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3、例4,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题、第6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和推算活动认识吨,初步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感受吨的实际意义。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重难点】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吨相关的图片课件学生准备:称出自己的体重,了解大象、牛等大型动物的体重。【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课件出示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的图片(下方附文字:自重约8000kg)。 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吗?谁来说说对它的了解?它有多重?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随即课件出示火车车箱、鲸、航母辽宁舰图片(图片下方附对应文字:载重60000kg, 一头鲸重195000kg 满载时重约67500000kg)。这些都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的?你看后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单位,数字很大,读写起来不方便,容易出错。听了你们的感受,知道你们还不会读这些数,老师也很着急,现在老师想当一次魔术师,变变戏法,它们有多重你们就会读啦!可要看仔细哟!课件对应8000kg、 60000kg、195000kg 、67500000kg出示:8吨、60吨、195吨、 67500吨 你发现了它的变化吗?学生观察后发现数字变小了,把kg换成了吨。教师:吨的作用大吧?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二、教学新课1.认识吨课件集中呈现上一环节引入情境中的飞船8吨、一节火车厢60吨、一头鲸鱼195吨、 辽宁舰满载67500吨的图片。你对图中物品轻重有什么感觉?吨用来表示什么?教师描述吨和千克、克一样,用来表示物体的轻重,也是质量单位。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引导学生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2.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1)课件出示1袋玉米100千克的图片。100千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抱(背)得动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100千克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课件出示10袋玉米的图片,10袋玉米多重呢?学生观察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千克,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揭示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2)借助学生体质,体验、推想1吨有多重。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班上多数同学的体重在25千克左右)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约25千克有多重,再说说感受。全班40个同学合在一起约重多少?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约重1吨。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学生交流。(3)说一说。根据自己的调查,说说哪些物品约重1吨?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回答有误的及时引导,予以纠正。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时用到了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汽车载重量、家里的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等都会用吨作单位。(4)填一填 2000kg=( )吨 4吨=( )kg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一种:因为1000kg=1吨,2000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00kg=2吨。第二种:因为1吨=1000kg,4吨里面有4个1吨,也就是4个1000kg,也就是4000kg,因此4吨=4000kg。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板书:克1000 千克1000吨教师:我们已学了三个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各在什么情况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3.教学例4(1)课件出示例4。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还剩多少吨小麦? 还剩多少千克小麦?教师:那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00千克单位不同。你有解决办法吗?独立解决试试。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学生展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000kg=2吨 5-2=3(吨)答:还剩3吨小麦。5吨=5000kg 5000-2000=3000(kg) 3000kg=3吨 答:还剩3吨小麦。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相同才能计算。三、练习应用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对口令小组内由两名同学互对口令,并相互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另两位同学当小裁判,然后互换角色。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4题。6吨=( )kg 8000kg=( )吨 ( )kg=3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请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3完成练习一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四、反思总结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忆吨是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到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质量单位 吨 千克 克1吨=1000kg克1000 千克1000吨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克、千克、吨的认识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一第2、3、5、7、8题。【教学目标】1.在练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和吨,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克与千克、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在应用克、千克和吨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丰富克、千克和吨单位概念的认识,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单位换算。【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根据学生表达,教师板书: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今天我们就来进行相关的练习,大家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吗?二、基本练习1.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只小鸟重60( ) 一台平板电视机重15( )9个苹果重2( ) 一辆货车能装白菜重3( )一本连环画重216( ) 一艘轮船重3(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汇报。教师追问:(1)你是怎样选择克、千克或吨作单位的呢?全班交流得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教师同步板书: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2)列举生活实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轻重用克作单位?学生再列举生活中以千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2.练习第2题、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2题。6kg=( )g 1000g=( )kg 8000g=( )kg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根据思考过程完成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板书:1吨=1000kg 1kg=1000g 补充练习: 9吨=( )kg 8000kg=( )吨 ( )kg=5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2)完成练习一第5题。教师:在比较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认识到左右两边单位不同,数也不相同时,不能直接比较,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后再比较大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结:当单位相同时,数大的较大;当数和单位都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进行比较。三、实践运用1.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再吃一个20千克的鸡蛋和一个150吨的苹果。妈妈往我的书包里放上一瓶重250千克的矿泉水,我再告别足足有18克重的小花狗,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走去,在路上,我看见一辆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从我身边经过教师:说一说,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为什么?(30千克重的牙刷改成30克重的牙刷;20千克的鸡蛋改成20克的鸡蛋;150吨的苹果改成150克的苹果;250千克的矿泉水改成250克的矿泉水;18克重的小花狗改成18千克重的小花狗;3吨重的书包改成3千克重的书包;满载着5克蔬菜的大货车改成满载着5吨蔬菜的大货车。)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如果计量很重的物品要用吨作单位,选用单位时还要考虑到数的大小,用错了单位就会闹笑话的。2.完成练习一第3题,先独立思考解决,再交流订正。教师:“6kg和1000g比较大小,怎样解决?”把单位千克化作克,6kg=6000g,6000g里面有6个1000g,可以装成6袋。把单位克化作千克,1000g=1kg,6kg里面有6个1kg,可以装成6袋。小结:当单位不相同时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再计算。3. 完成练习一第7题。先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第一种:3000kg=3吨 1+3=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第二种:1吨=1000kg 1000+3000=4000(kg) 4000kg=4(吨) 答:沙坑里总共有4吨沙。小结:当单位不同时,先要把单位化为相同的才能计算。四、拓展应用1课件出示:把“克、千克、吨”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怎么放?为什么?1 50 3000 =3 4000 7 2补充题:李阿姨家准备装修新房,现在建材市场买了以下材料,水泥2吨 河沙3000千克 地面砖1200千克 墙面砖1吨 墙脚砖800千克李阿姨准备租2辆载重4吨的小货车将这些材料运回家,你来帮她安排安排,怎样装货?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学生汇报:把2吨水泥、地面砖1200千克和800千克墙脚砖装在一辆车内。因为2吨=2000千克,2000+1200+800=4000(千克),4000千克=4吨;把3000千克河沙和1吨墙面砖装在另一辆车里。因为3000千克=3吨,3+1=4吨。4吨刚好是两车的载重量。小结:货车运送物品时,既要尽量做到满载,但又不能超载。3数学小调查学生完成练习一第8题。(1)学生先将自己在超市调查到的商品质量相关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一个调查表的填写。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对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2)学生先将自己在互联网或书籍上查阅到的动物有多重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完成第二个调查表的填写。五、反思总结教师:你能说说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吗?在本节课中,你解决了哪些疑惑?板书设计: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1吨=1000kg 1kg=1000g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综合与实践:称体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称体重。【教学目标】1.在称体重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的单位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3.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经历体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的单位概念。【教学难点】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准备】体重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件播放邻居家几个小孩游戏玩耍的画面,小胖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比别人慢,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对体重的对话讨论)小胖的体重太重了,动作不灵活,所以比别的小朋友慢。我们班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体重有了解吗?大家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吗?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体重,揭示课题:称体重。(板书课题:称体重)二、课堂活动活动一:称一称,填一填。1.了解称体重方法。你打算怎样了解自己的体重是胖还是瘦?(先称出我们自己的体重,再和同龄人比较)称体重需要什么工具?你会使用它称体重吗?课件介绍指导学生认识体重秤。请一名学生称出体重,边称边说明称体重的步骤:站上体重秤读出体重记录体重,重点强调读数时要看清楚仪表上的单位,指针所指刻度的读法。2.分组称体重。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体重秤,和一张体重记录表,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称出每位同学的体重,称体重前要把谁看重量读数、谁记录分好工,安排好称的顺序,再开始称体重。活动要求:(1)数学小组长组织称体重活动。(2)谁看体重读数、谁作记录分好工。(3)按次序依次称出体重。看哪一组分工明确,活动有序,称重速度快。学生分组称体重,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体重记录表展示。对小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并请一至两个小组展示体重记录表,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体重记录表。活动二:看一看,比一比。1.独立观察。课件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或每小组一张纸质表):老师这里有一张“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大家把自己的体重和标准体重对照一下,你的体重符合标准吗?是胖了还是瘦了?2.小组讨论。把自己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根据你们小组同学体重是否符合体重标准的情况,给同学提出点建议。小组合作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展示。请一至两个小组的学生交流展示,重点根据对照“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观察的结果,给同学的建议。教师相机梳理建议:保持体重、偏瘦的增肥、偏肥的减瘦,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标。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1.独立思考。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体重记录表,把自己的体重和同学比较一下,或者是比较另外两个同学的体重,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合作讨论。把你自己观察发现和同学说说,提出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3.全班交流。请一至两个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情况,师根据交流情况评价引导。三、全课总结这节数学课快要结束了,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参加了哪些数学学习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1、一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 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例1、例2,课堂活动1、2、3题及练习二第4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培养迁移能力。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并优化算法。4.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理解口算算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准备:练习本、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1口算。课件出示青青大草原情境图,喜羊羊开着快乐列车(轻音乐:火车开啦),列车上有许多算式:5 9= 8 7= 6 5= 8 4= 3 7= 9 6= 4 6= 2 8=引入:今天喜羊羊开着快乐列车从青青大草原来了,他将与我们一道走入今天的数学课堂。在快乐列车上有算式,你们还会算吗?开火车口算,其他学生用手势去判断。2.填空。6个十是( ) 16个十是( ) 30个十是( ) 56个十是( )指名回答,全班判断。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1. 揭示课题(教学单元主题图)(1)出示单元主题图。 引入:我们乘着喜羊羊的快乐列车,与喜羊羊一起从青青大草原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提问:仔细观察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又有什么数学问题?(2)全班集体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所获得的数学信息。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的口算。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的口算。2.一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例1)(1)观察情景,收集信息。引入:大森林里的动物可真热情,这不,鸡妈妈邀请我们到她们家去做客。课件出示例1图片。提问:从这幅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信息:一共有3盒鸡蛋,每盒20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2)引导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全班集体汇报、交流、说算理。预设1:20+20+20=60(个)预设2:203=60(个) 把203看作2个十乘3,2个十乘3得6个十,也就是60。预设3:320=60(个) 先用3乘20中十位上的数2得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得60。(3)即时练习,巩固提高。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304 408 560独立完成题目,同桌交流口算算理。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4)归纳整理,小结提升。提问: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我们应该怎么算呢?怎么算比较快呢?小结:在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再去乘一位数,积得多少个十,也就是几十;还可以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再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一个0。3.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例2)(1)观察情景,收集信息。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引入:喜羊羊带着我们继续在美丽的大森林前行,他又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呢?提问:请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信息:有两堆小正方体,每堆有13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2)引导思考,解决问题。独立解决,再与同桌交流说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全班集体汇报、交流、说算理。 预设1:13+13=26(个)预设2:132=26(个) 13=10+3,102=20,32=6,20+6=26。(引导学生借助情景理解算理)预设3:132=26(个) 先用2乘个位上的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表示2个十,写在十位,结果就是26。(引导学生借助情景理解算理)(3)即时练习,巩固提高。试一试:323 242 312 = 1 * GB3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同桌交流口算算理。全班集体交流,说出算理。(4)归纳整理,小结提升。思考: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我们应该怎么算呢?小结:在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不进位),可以把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和一个一位数,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数,再用一位数乘个位上的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也可以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乘的积写在个位上,再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十位上的数,乘的积写在十位上。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1题。(1)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算理。(2)全班集体交流,说出算理。2.完成教科书第11页“课堂活动”第2题。(1)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算理。(2)全班集体交流:先说出算理,再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3.完成教科书第12页练习二第4题。(1)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算理。4. 完成教科书第11页“课堂活动”第3题(1)同桌玩对口令游戏。(2)师生玩对口令游戏。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203=60(个) 132=26(个)想:2个十乘3得6个十。 想:13=10+3,102=20,32=6,20+6=26。答:一共有60个鸡蛋。 答:一共有26个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例3,课堂活动4、5题及练习二第6题。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说明估算方法的简单思路。3.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经历估算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1.课件出示丰收果园情境图,果园里苹果树上挂着许多算式,你会算吗?(开火车口算)50 6= 9 70= 4 50= 8 60= 32 3= 12 2= 24 2= 22 3=2.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选几道题目说出算理。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1.观察情景,收集信息。(1)课件出示例3图片。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信息:有6筐梨子,3袋化肥,每袋化肥48千克;问题:6筐梨子重多少千克?3袋化肥重多少千克?)(2)理解题意。提问:“这一筐梨重32千克”是什么意思?提问:你能从这筐梨重32千克,估一估其它5筐梨每筐重多少千克吗?(引导学生从图中观察其它5个筐每个筐的大小与这个筐的大小相接近,从而让学生明白,其它每个筐梨重大约是30千克。)2.引导思考,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小明的话“6筐梨大约”。提问:小明看到这6筐梨,他有什么样疑问呢?你能把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6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提问: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明白“6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就是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一位乘两位数的估算)(2)解决问题:6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并与同桌交流说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集体汇报交流、说估算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306=180(千克) 32接近30,把32看作30。(3)解决问题:3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克?教师:你还能用估算解决什么数学问题?预设:3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并与同桌交流说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全班集体汇报、交流、说估算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503=150(千克) 48接近50,把48看作50。3.即时练习,巩固提高。课件出示:下面的数和几十最接近?28( ) 41( ) 36( ) 62( ) 89( ) 73( ) 4.归纳整理,小结提升。思考:怎样估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小结:在估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把两位数看作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第11页“课堂活动”第4题。(1)先体验能读多少字,再量一量一步走多远。(2)提问: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算出准确数?独立完成第4题。(3)同桌交流估算思路,集体交流时。2.完成教科书第11页“课堂活动”第5题。(1)认真读题,收集信息。(2)引导思考,分析问题。提问:“带600元买门票够吗”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估算思路。(4)全班集体交流。3.完成教科书第12页练习二第6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集体交流,说出算式及估算思路。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503=150(千克) 306=180(千克)48接近50,把 48看作50 32接近30,把32看作30 答:6筐梨大约重180千克。 答:3袋化肥大约重150千克。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2页练习二13题、5题、79题及补充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验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与估算的过程,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及估算的方法。2.通过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3.进一步感悟一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与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及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估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引入课题1. 口算(1)完成练习二第3题。全班集体交流反馈。(2)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提问:(选一、二道题)说说怎样口算与估算的?过渡:今天喜羊羊又要带我们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继续参观,可是,灰太狼在去美丽的大森林的路上设置了四路关卡,你们能闯过这四路关卡吗?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第一关:做一做。1.完成练习二第1题。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3)交流反馈。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怎样口算的?2.完成练习二第2题。(1)独立完成。(2)观察这些算式,同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3)全班集体交流反馈。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第二关:练一练。1.完成练习二第5题。(1)提问:你能看懂题目中的表格吗?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二第7题。(1)提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怎样解决问题?提问:题目要求我们算出准确结果吗?(2)学生独立完成。(3)交流解题思路。第三关:想一想。过渡:刚才我们用前面学习的知识,顺利地通过了前面两关,打退了灰太狼。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灰太狼又设立了什么关卡?3.完成练习二第8题。(1)理解题意提问:“一篇400字的作文稿她8分能打完吗”是什么意思?(2)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解题思路。(3)集体汇报交流。4.完成练习二第9题。(1)理解题意:“够座吗”是什么意思? (2)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估算思路。(3)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四、拓展练习,促进发展第四关:做一做,说一说1.出示:一个书包32元,李阿姨带150元钱买5个这样的书包,够吗?(1)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解题思路。(2)集体汇报、交流:如果每个书包30元,买5个书包就是150元,估小了都不够,所以带150元钱不够买5个书包。2.课件出示:同桌交流课堂中、教室里、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乘法口算与估算的问题。同桌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解答。小结:同学们,你们和喜羊羊一起,闯过了灰太狼设置的四关,来了美丽的大森林,你们太了不起了!(课件出示美丽的美丽的大森林的画面。)五、反思总结,内化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疑问?教学反思:第4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学会乘法算式的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2.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并优化算法。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学会乘法算式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整两位数(不进位),理解笔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1课件出示“洋洋”超市情境图,喜羊羊推着手推车进入超市购物,在超市大门前的手推车上有许多算式:50 6= 7 60= 5 20= 30 6= 23 3= 31 3= 42 2= 2 34=教师:同学们,在“洋洋”超市的手推上有许多算式,你们还会算吗?2. 开火车口算,选一、二道题说出算理。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例1)(1)观察情景,收集信息。课件出示例4图片: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信息:有4堆茶杯,每堆有1盒零2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茶杯?)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呢?(124)追问:为什么用乘法算?(2)交流口算方法: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预设1:124=48(个) 12=10+2,24=8,104=40, 8+40=48。也就是先算盒子里的茶杯,再算盒子外的茶杯,最后把它们和起来。预设2:124=48(个) 先用4乘个位上的2得8,表示8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4乘十位上的1得4,表示4个十,写在十位上,结果就是48。预设3:124=48(个) 12+12+12+12=48(个)(3)自主探索,学习用竖式计算。提问:你们能用乘法竖式来计算124吗?学生自己尝试用竖式计算。交流。展示学生学生出现的情况,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预设1:1 2 4 8 24=8 4 0 104=40 4 8 8+40=48 先用4乘个位上的2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4乘10得40,写在第一次乘的积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8+40=48结果就是48。预设2:1 2 4 4 8 先用4乘个位上的2得8,表示8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4乘十位上的1得4,表示4个十,写在十位上,结果就是48。比较分析,优化算法。提问:在这两种竖式的写法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都先算了24=8,再算104=40,最后算8与40合起来是48)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让学生明白第二种写法更加简洁。)(4)回顾计算过程,交流互动,规范书写教师板书:用纸块盖住十位上的“1”,现出24。 要求学生算出24=8。 提问:你能指出这8个茶杯在图上是哪8个茶杯吗?(盒子外的8个茶杯。) 提问:还有哪些茶杯没有算?(盒子里的茶杯。)提问:盒子里有多少个茶杯?(一个盒子10个,4个盒子是104=40(个)用写有“0”的纸块盖住124中个位上的2,现出104。提问:是这个意思吗?思考:这个4该写在哪一位上?(4应该写在十位上,因为它表示4个十。) 提问:谁能把计算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指名说,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124时,先用24,乘得的积对着因数的个位写;再用104,乘得的积对着因数的十位写。)提问:最后的乘积是多少?(48)(主要引导学生看书上竖式写法)2.即时练习,巩固提高。(1)学生独立完成P13页“试一试”。(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3.归纳整理,小结提升。思考: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是怎样笔算的?小结:写竖式时,先把两位数的因数写在上面,一位数的因数写在下面,两个因数的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乘得的积就写在那一位上。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第15页“课堂活动”第1题。(1)交流:332怎样写竖式计算?(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2)独立完成332的计算,交流计算过程。2.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2题。(1)读题,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交流。3.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算理。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2448(个)10440 248 40848 1 2 4 (用一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4 8教学反思:第5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5,课堂活动第2、3题及练习三第3、4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2.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从而得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从而得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笔算一位数乘整两位数(进位),理解笔算算理。【教学准备】教学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计算:233= 234=学生笔算完后,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2.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一位数乘整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例5)(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5玩具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找到“有3堆玩具,每堆有24个”的信息和提出“一共有多少个玩具”的问题。)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玩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列式(243)(2)尝试口算,交流算法。预设:243=72(个) 24=20+4,203=60,43=12, 60+12=72。(3)尝试笔算。议一议: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学生完成后,抽生汇报。结合学生汇报,教师作如下引导:提问:先算个位上的43=12,在屏幕的玩具图上是指哪些玩具?学生指出是每个盒子外的4个玩具后,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把这些玩具合起来变成12个玩具的过程。在竖式上怎样表示12个呢?(让学生结合玩具图理解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2。)提问:下一步算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理解下一步应该算十位上的2乘3,乘出来的积要写在十位上。)追问:除了要把乘出来的积写在十位上,还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乘出来的6个十与刚才进上来的1个十加起来,一共是7个十。观察情景,收集信息。)2 4 13 7 2 (4)同桌互相说说竖式的计算过程,全班一起说一说:先用3乘个位上的4得12,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2;再用3乘十位上的2得6,加上个位进上的1得7写在十位上,结果就是72。2.即时练习,巩固提高。(1)试一试(P20):笔算243,472,293。学生独立计算,抽学生板演。(2)全班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进一步明白“乘的积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3.归纳整理,小结提升。提问:今天计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上次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要注意什么? (注意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1.完成教科书第15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1、2小题。(1)独立完成,再用同桌交流。(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计算的。2.完成教科书第15页“课堂活动”第3题。(1)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集体交流,并说说每一列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联系。3.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同桌交流计算过程。(3)全班集体交流,说出计算过程。4.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同桌交流计算过程。(3)集体交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4372(个)20360 4312 601272 2 4 1 3 7 2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6,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三第6、7题。【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2.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理解笔算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笔算:23 4= 5 31= 4 22= 15 4=抽二人板演,全班练习。集体订正,说一说计算过程,小结计算方法。(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的每一位数,乘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2.过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又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教学例6)(1)观察情景,收集信息。出示例3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