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1828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4)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 一、检查预习,铺垫课堂(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疮疤()诘问()惧惮()霹雳()震悚()2.解释下列词语。(1)诘问: (2)惧惮: (3)烦琐: (4)面如土色: (5)深不可测: (6)疏懒: (二)复习回顾作者的相关信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三)梳理本文的创作背景。明确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的莽原半月刊上。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初读感知,归纳事件,为梳理人物性格特点做好准备。(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串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并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思想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三、研读分析,梳理顺序(一)列出提纲,复述故事。复述要点提示: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二)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生标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6)“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四、再读课文,质疑探究通过质疑阅读,鼓励学生发现疑难语句,敢于提问,敢于探究。疑难预设: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5.“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6.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五、个人反思母爱的硬度叶浅韵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今我都还记忆犹新。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做出好榜样。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一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本文略有改动)12. 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14.结合文意,请理解第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15.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16.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说明理由。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 一、研读课文,探究人物仔细研读课文的各个部分,逐步梳理出对“阿长”的印象感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分角色朗读第618自然段。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研读下面语句,结合问题提示,组内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让人感知到她的哪些特点?(二)齐读第1929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请分别叙述出来。 2.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探究情感【仔细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围绕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讨论,分析这一部分是怎样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 学生朗读19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6.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7.画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8.“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四、个人反思一、积累与运用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A.惊骇(hi)孤孀(shun)疮疤(chun)B.掳去(l)惧惮(dn)憎恨(zn)C.絮说(x)诘问(ji)霹雳(p)D.粗拙(zhu)烦琐(su)陆玑(j)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总之: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3.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疏懒: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惶急: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渴慕: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两脚两手,在床中间一个“大”字,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得那么热。A.张开摆开压烤B.伸开摆成挤烤C.张开摊成挤烘D.伸开摊成压烘5.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1)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2)她生得黄胖而矮。()6.本文选自散文集,作者鲁迅,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二、课内语段阅读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7.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9. 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10.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11.“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第10课老王(第一课时)主备人: 武纪刚审核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扫除文字障碍后,梳理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印象,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深入分析。(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翳()骷髅()滞笨()攥着()惶恐()荒僻()取缔()镶嵌()侮辱()愧怍()2.解释下列词语。(1)惶恐: (2)取缔: (3)滞笨: (4)愧怍: (5)伛偻: (6)失群落伍: 二、整体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2.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文中的老王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印象?【生自由发言,组内交流意见,班内展示。】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帮学生认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为下面品味老王,挖掘其深层社会意义奠定基础。【自由朗读14自然段。】1.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有关老王的什么情况?从这些信息中你读到了什么?2.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段话有什么作用?3.“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提示: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而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4.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三、品味老王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与老王有关的事情逐步梳理,旨在让学生逐步认识老王这一人物形象。1.阅读522自然段,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体现出老王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些片段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文中说“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3.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4.你怎样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5.为什么老王说不收钱但又把钱收下?6.“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四、个人反思一件小事鲁迅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啦?”“我摔坏了。”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1920年7月(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略有删减)8.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起因和结果。9. 文章描写了个人物,其中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人物是。10.“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A.完全没有听到B.听得清清楚楚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11. 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1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7)第10课老王(第二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一、善待老王了解作者对老王的态度,理解作者的语言,增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旨的理解。【细致赏读课文的主要情节,思考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出来的?同组交流质疑,班内展示解惑。】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二、把握主题通过深层分析问题,组织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帮学生深层认识本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讨论解决,组长搜集整理答案在班内交流,师适当补充点拨。】1.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2.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3.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怎样深刻的主题?三、品味语言品味杨绛的语言魅力。“直僵僵”,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僵僵:写出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年老体衰、形销骨立)。“镶嵌”,将一物嵌在另一物体中,门框的宽度很小,而老王能“镶嵌”在其中,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身形的干瘪和身体的瘦、薄(无生气)。“僵尸”,僵硬的死尸。“面如死灰”,死灰:冷却的灰烬,脸色灰白。“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以看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无力支撑,只凭一口气儿吊着,是一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病态,一点儿生气和活力都没有了。四、拓展延伸老王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留在了作者心中,也通过作者的笔感动了我们,如果老王和作者都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请同学们为老王写一段颁奖词。(这里展示了老师写的一条关于杨绛的颁奖词)杨绛她,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冷暖。她给予老王的是善良,她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幸运与不幸, 关爱不幸者是每一个人不容回避的责任。(注意写颁奖词的要求:1.体现人物身份;2.概述人物事迹;3.突出人物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老王的感人之处,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 积累与运用1. 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滞笨(zh)荒僻(p)B.取谛(d)愧怍(zh)C.攥着钱(zun)惶恐(hun)D.骷髅(klu)伛(y)2. 赏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3. 依照课文填空。(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的小胡同。A.偏僻B.荒僻(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的小屋。A.坍塌B.塌败(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了。A.取缔B.取消(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A.愧怍B.惭愧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手法。(1)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2)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3)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5.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6. 文章写了老王和“我”交往中的哪几件事?7.请概括文中老王的形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8)第11课台阶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一、初读感知(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凹凼()尴尬()挪()晌午()门槛()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1)A.肩膀B.摩破C.宽敞D.涎水()(2)A.缘故B.泥浆C.疲卷D.瞬间()(3)A.糟糕B.仿佛C.叮嘱D.烦燥()(4)A.倔强B.露珠C.醒悟D.跨骨()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 (2)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微不足道: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大庭广众: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李森祥,1956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主要作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等。(三)交代写作背景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变化,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四)初读感知:快速阅读全文,标好段落序号,用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大意。点拨概括方法:人物+事情。二、理解人物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是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主题思想的基础。1.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我”家现在的台阶怎样?所用材料当时是怎样获得的?2.从这些事中可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三、合作探究在理解细节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一)细节探究。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为什么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4.“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二)主旨探究。1.“台阶”有什么深刻内涵?2.从文章来看,还有哪些深刻的意义?(三)质疑探究。1.第五自然段中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2.如何理解文章倒数第三段的内容?四、拓展迁移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本文主旨和手法的理解,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五、个人反思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凹凼(dng)门槛(kn)涎水(yn)摔跤(jio)B.泥浆(jing)着落(zhu)淌汗(tng)烟瘾(yn)C.旺盛(shng)黏性(nin)尴尬(gn)胯骨(ku)D.醒悟(xng)晌午(shng)憋住(bi)扁担(dan)2.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夸张)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拟人)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3.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B.文中的“父亲”一年都在辛勤劳作,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纯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4.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5.请根据画线句仿写。(1)亲情是如此神奇,它能驱散生命中的阴霾;亲情是如此美丽,它能像花儿一样在心中盛开;,。(2)我眷恋生命,是生命对我的诱惑;我遥望美丽,是美丽瞬间的沉默;,。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9)第12课卖油翁(第一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4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以荻秆画地教其识字。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官职。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因直言进谏而遭贬。晚年趋于保守。积极倡导诗文革新,主张重视内容,反对浮辞。其文风平实朴素,散文的成就尤为突出。如醉翁亭记,文笔从容舒缓,音节和谐,情景融为一体。在诗词、史传等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其文章风格给后人以很大影响,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关于背景:陈尧咨是北宋名臣之一,于真宗咸平三年中状元,历任通判、考官、知州、知府、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等职。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他做地方官时注重水利,知永兴军(今陕西)时,发现长安饮水十分困难。便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解决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但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宋史记载他知兵善射,“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并以此自豪。本文记载的就是关于他的一个故事,宋人轶事汇编也有记载。二、顺读课文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1.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矜()圃()睨()颔()矢()忿()杓()酌()沥()遣()(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2.朗读课文。(1)师范读。(2)生自由读。(3)指名读,点评。(4)齐读。3.结合课文注解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通文意。4.学生自学新词,发现疑难。三、师生互动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文言现象,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1.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1)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2)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2.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探讨。例:轻:尔安敢轻吾射!(作动词用,轻视)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之: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陈尧咨射箭)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3.引导思考。(1)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2)卖油翁是在怎样的场景中出现的?动作、神态如何?四、个人反思三、课外类文阅读不败太史某好弈,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人皆神之,太史亦以弈秋自命。他人弈,每袖手于侧,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某深浅,或请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与弈者。及病笃,其子跪床前曰:“愿得大人密谱。”太史曰:“痴儿,吾何尝有谱。”子曰:“若无密谱,何以不败?”太史曰:“必曰有谱,吾以三字教汝,曰不对局。吾毕生不与人对局,是以毕生无败局。”言讫,溘然长逝。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太史好弈(2)自诩曰(3)时颔之(4)人莫测其深浅(5)言讫(6)及病笃8.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太史对自己的棋艺有什么评价?观他人下棋时,他有什么表现?(2) 太史下棋的密谱是什么?9. 读完此文,相信你对太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你看来,太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他有什么评价?10.这个故事曲折精彩,结尾蕴含深意,令人无限回味。试谈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20)第12课卖油翁(第二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1、 研读内容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培养学生感悟阅读的能力。1.问与答的第一个回合。(1)“问”由何引起?“自矜”“微颔”主观与客观评价有矛盾。“问”是进攻性的,有火气,不服气。(2)答者招架,沉着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引出问与答的第二个回合。2.问与答的第二个回合。(1)“问”者火冒三丈,“忿”;语气是责问,“安敢”。(2)“答”者摆事实,不仅说,而且当场表演,表演了再说,胸有成竹,从容自若。注意:“我亦”,并未因自己的绝技而自夸。3.在事实面前,康肃“笑而遣之”。由“忿”而“笑”,心中信服。4.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语气。二、提问分析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从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陈尧咨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个故事对我们学好文化知识有什么启示?2.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1)剪裁上:(2)对比鲜明:(3)语言精练:3.思考:下列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神情和态度?(1)公亦以此自矜(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4)康肃笑而遣之3、 个人反思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1)家圃()(2)睨之()(3)颔之()(4)忿然()(5)酌油()(6)覆其口()2.解释加点的字。(1)善射(2)尝射于家圃(3)释担而立(4)久而不去(5)笑而遣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3) 尔安敢轻吾射!(4)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二、课内语段阅读读卖油翁,完成46题。4. 卖油翁是因为什么停下来“睨”陈尧咨射箭的?他为什么敢“轻”陈尧咨之“射”?5. 陈尧咨“笑而遣之”说明了什么?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7.试用简短的语言分析一下卖油翁这个人物形象。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21)课外古诗词诵读竹 里 馆主备人: 武纪刚 审核人: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维(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2.关于背景: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二、读诗歌1.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幽篁()长啸()辋川()(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3.朗读诗歌。三、品诗意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共同解决。2.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翻译诗句。3.合作交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四、析诗歌1.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2.赏析内容。五、诵诗歌六、个人反思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 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22)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散()折()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四、学生写作,展示佳作五、小结李白的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多多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 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后的思想感情。3.触发诗人故园之念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做一下分析。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23)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主备人:审核人:武纪刚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2.关于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三、再读古诗,赏析诗歌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亲人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道,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四、背诵古诗,讨论主题1.诗中表现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什么?2.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什么?试着分析该诗句。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24)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主备人: 审核人:武纪刚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2.关于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二、朗读诗歌三、疏通诗意2.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斗:竞争,比赛。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才思:才气,才华。惟解:只知道。漫天:遍布天空。四、抓住意象,感悟情志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2.赏析内容。(1)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阅读韩愈晚春,回答问题。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 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2. 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