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2174264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一三国鼎立【知识主线】,【课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1.经过:(1)200年,_,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_,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形成:,主题二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标】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1.原因:(1)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_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力,2.表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3.影响:为_奠定了基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主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主线】,【课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背景:(1)_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2)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3.措施:迁都_;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4.作用:促进了_。,鲜卑,洛阳,民族融合,【要旨点拨】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相比,反映了由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以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5.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1.为什么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1)政治上,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定事实。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由于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三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促进了生产的进步。他们中的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4)文化上,由于经济的发展,促使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并发展起来。,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拓展归纳】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的实质是:(1)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2)从经济上看,是农业化过程;(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1.你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怎样的认识?(1)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大唐的开放繁盛奠定了基础。(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2.怎样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2)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重视与时俱进,符合人民意愿,有利于民族融合。,3.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意义?(1)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2)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一、选择题1.(2013东营学业考)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促使刘备与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采用火攻的战术,打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官渡之战发生在曹操与袁绍之间,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故选C。,2.(2013德州学业考)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B、C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故不全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民族融合,故D不正确。,3.(2013威海学业考)下列战役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官渡之战长平之战郾城大战淝水之战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郾城大战发生在南宋,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所以正确的排序是。,4.(2012临沂学业考)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D.以种植棉花为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有“浙江”“江南”“东晋、南朝时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宋朝时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在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故A符合题意。,5.(2012青岛学业考)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在此背景下,孝文帝冲破重重阻挠,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6.(2012聊城学业考)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A.齐桓公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北俗之语”“免所居官”,以此辨析备选项,只有孝文帝与此相关,孝文帝改革内容之一就是采用汉族语言,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如果不使用汉族语言将被免职。“北俗之语”是指鲜卑族的语言。,7.(2013济南学业考)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张骞出使西域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点”,由此可判断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结果。,8.(2013聊城学业考)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A.推进大一统格局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中的五项政策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故选D。,9.(2013滨州学业考)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文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服饰、饮食方面出现了融合的现象。,10.(2013烟台学业考)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南方出现“北方面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故选A。,二、非选择题11.(2013青岛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史记材料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材料三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3)材料三中的“帝”指谁?“北语”是指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4)让历史照亮未来,上述改革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周道衰微”,可知“桓公”指的是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集小乡邑聚为县”,可判断是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这一规定。材料三的中心意思是学习汉语,由此可知与孝文帝改革有关,从而完成第(3)题。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管仲。(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鲜卑族。(4)改革创新;有坚强的毅力;重用人才;善于学习等。(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对一条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