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篇,论语十二章,(人教:七年级上册第10课)【编者语】原文中画横线句子为中考古诗文默写常考句;加框字为易写错字。,原文,译文,3为人谋而不忠乎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5三十而立6四十而不惑,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越过,超过,7不逾矩,8学而不思则罔9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0人不堪其忧,忠诚,忠实,迷惑,疑惑,规矩,规范,疑惑,能忍受,1人不知而不愠2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生气,发怒,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2.曲肱而枕之13.逝者如斯夫14.博学而笃志,15.仁在其中矣,仁德,(二)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喜欢,爱好,胳膊,流逝,忠实,坚守,说通悦,意思是:愉快,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三)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2.从七十而从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从之(四)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作状语,按时,新的知识,为乐趣,了解知道听从跟从,6.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古义:泛指多次(三省)/几个(三人行),1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二、虚词1.之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其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择其善者而从之,今义:数词,确指,今义:疏通;疏忽,(五)古今异义,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代词,指学问和事业代词,那样代词,他的代词,他们的,3.而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三十而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博学而笃志,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就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并列,而且,4.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我如浮云5.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介词,在介词,对于介词,替动词,做,三、句子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发怒,不也是君子吗?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翻译: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2.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和理由。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这样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学习,而且态度是谦虚的,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学的人,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2篇虽有嘉肴礼记(人教:七年级上册第20课),原文,译文,即使,1.虽有嘉肴2弗食,品尝,3虽有至道,4不知其善也5然后能自强也,勉励,6教学相长,促进,达到极点,好处,(二)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意思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三)一词多义,学习,学学半学学学半(四)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教,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无法摆脱,其此之谓乎,其,不知其旨也,助词,表推测,可译为也许大概,代词,它的,二、虚词,三、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翻译:即使有美味的用鱼、肉做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翻译: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翻译: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教学相长也。翻译: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翻译:尚书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文意理解与探究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也会有所进步。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原文,译文,第3篇河中石兽清纪昀(人教: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3二石兽并沉焉,倒塌,4.阅十余岁,经过,过了,5.求石兽于水中,一起,寻找,6.竟不可得,终于,到底,7尔辈不能究物理,推究,8.是非木杮,这,9.盖石性坚重,10转转不已,停止,11.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12.但知其一(二)通假字不亦颠乎,因为,只,颠通癫,意思是:疯狂,(三)一词多义,如是再啮如如其言(四)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五)古今异义1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古义:语气词,表示罢了,2渐沉渐深耳,像,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动词用作名词,洪水,今义:耳朵,依照,二、虚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为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闻之笑曰2之沿河求之,其反激之力,三、句子翻译,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介词,被,动词,是,动词,成,代词,这件事,代词,石兽,结构助词,的,翻译: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欤?,翻译: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有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寺僧按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老河兵认为石兽会向上游移动。,2文中的哪种看法最能让人接受?为什么?,老河兵的观点。他既考虑石兽的性质,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成的局部改变。如此,才得出正确结论。,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事物的变化是多样的,要根据实际经验,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原文,译文,第4篇口技清林嗣环(人教:七年级下册第20课;北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鉴赏评论),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于厅事之东北角,大厅,客厅,2.施八尺屏障,这,3众宾团坐4妇抚儿乳5当是时6众妙毕备,稍微,7宾客意少舒,设置,安放,围绕,抚摸,安慰,全、都,伸展、松弛,8.曳屋许许声9.奋袖出臂,扬起、举起,拉,(三)一词多义1.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2.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动词,喂奶名词,乳头名词,妙处形容词,奇妙,3.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4.指手有百指名不能指其一端,程度副词,极动词,完全没有,消失名词,指头动词,指出,指明,2会宾客大宴3侧目4不能名其一处也5妇手拍儿声(五)古今异义1.会宾客大宴,今义:聚合,合在一起,古义:其中夹杂着,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两股战战,古义:大腿,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名词用作动词,看,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名词作状语,用手,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里面;中心,今义:臀部,(四)词类活用,1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4几欲先走,今义:行走,古义:跑,二、虚词1.之于厅事之东北角撤屏视之2.妇拍而呜之3.虽人有百手,即使,助词,的代词,指屏风里面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连词,表假设,即使,三、句子翻译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翻译: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翻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是伸长着脖子,偏着头看,微微地笑着,默默地赞叹,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翻译: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些。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翻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的,都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战,几乎都想要抢先跑掉。,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2.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述都从侧面突出了表演的效果,烘托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原文,译文,第4篇狼清蒲松龄(人教:七年级下册第30课;北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缀行甚远2一狼仍从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处境困迫,没有办法),5.顾野有麦场6场主积薪其中,7.苫蔽成丘,覆盖、遮蔽,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跟从,一起旧、原来,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堆积柴草,8.弛担持刀9.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10.少时,一会儿,11一狼径去12目似瞑13意暇甚14屠暴起,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6狼亦黠矣,放松,这里指卸下,径直走开,闭眼,空闲(空闲,这里指悠闲),突然,指从柴草堆中打洞,狡猾,17而顷刻两毙,一会儿,(二)通假字止有剩骨(三)古今异义,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一门学科,几何学,古义:罢了,2止增笑耳,止通只,意思是:只有,今义:耳朵,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1前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词,企图,恐前后受其敌2敌意暇甚3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五)词类活用,1一狼洞其中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名词,敌人,动词,攻击,名词,神情,态度,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形容词,前面的,名词,前面,动词,向前走,(四)一词多义,二、虚词,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屠惧,投以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以以刀劈狼首,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介词,用,连词,表转折,但,介词,用、拿、把,2.之复投之久之,目似瞑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代词,骨头补充音节,无意义代词,指狼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三、句子翻译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翻译:但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翻译:两只狼不敢向前走,瞪眼朝着屠户。3.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翻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才)杀死了狼。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翻译:(屠户这时)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翻译:狼也太狡猾了,但不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用原文语句回答)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3.文中写出了狼的什么本性?对你有什么启示?狼通过一个屠户杀死两只恶狼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恶而又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以诈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施以仁慈之心。,原文,译文,第6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1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12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缘溪行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具答之,详细,4.咸来问讯,都,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沿、顺着,6便扶向路,7.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类,沿着,从前的、旧的,8.遂迷,不复得路,终于,9欣然规往,计划,10未果,寻病终11后遂无问津者(二)通假字便要还家(三)一词多义便舍船1舍屋舍俨然,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实现,动词,舍弃、离开,名词,房屋、客舍,要通邀,意思是:邀请,副词,不久,随即,名词,标记,(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1复前行2欲穷其林3林尽水源4渔人甚异之,动词,寻找,动词,做标记,名词作状语,向前,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寻,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3.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1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运输事业,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性的配偶,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二)古今异义,语气助词,不译,副词,竟然,助词,的,代词,指上文所述桃花林美景,代词,指他们的问题,代词,这件事,动词,作为,介词,对、向,介词,给、替,副词,于是,就,1.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二、虚词,三、句子翻译1.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他)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示例:当时的政治黑暗,有志之士遭受打压的现象普遍。我也曾抱有保家卫国的志向,却屡遭奸人陷害;在现实生活中,我报国无门,个人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我只有寄情于山水,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家园。(要点:政治黑暗;寄托理想;报国无门。),原文,译文,第7篇陋室铭唐刘禹锡(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谈笑有鸿儒2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4无案牍之劳形(二)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博学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弄,这里指弹(琴),公事文书,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香气,2无丝竹之乱耳(三)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丝竹之乱耳3案牍之劳形二、虚词,1有仙则名,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名词用作动词,出名,著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无丝竹之乱耳,2之,孔子云:何陋之有,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三、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事文书使身体劳累。5.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开始运用类比的写法,用山水作衬托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特点。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说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优美表现“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博学表现“陋室不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示例一:这种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方式不可取。作者自视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4.请概括文章的主旨。(用原文语句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更进一步说明这可以达到“陋室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精神。,原文,译文,第8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2课;北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1可爱者甚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洗,3.濯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植5.宜乎众矣(二)一词多义,清水,显得清新芬芳,立,应当,美丽而不端庄,一、实词(一)重点实词,远处,香远益清2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二、虚词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也,远播,长枝节,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1.之,可爱者甚蕃2.者花之隐逸者也同予者何人,三、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代词,代指花,助词,表判断,助词,的,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受人喜爱的很多。,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是很多了。,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重它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4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品行高洁的人少。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作者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赞美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耿直正派的人格。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该与莲一样。,原文,译文,第9篇三峡北魏郦道元(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6课;北师:八年级下册第8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1隐天蔽日,遮蔽,2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上,4.沿溯阻绝,顺流而下,日光,这里指太阳,逆流而上,5朝发白帝,6其间千二百里,相距,7不以疾也8清荣峻茂9属引凄异,出发,快,树荣(茂盛),延长,(二)通假字略无阙处(三)一词多义,阙通缺,意思是:中断,自三峡七百里中1自自非亭午夜分绝多生怪柏2绝哀转久绝(四)词类活用,介词,在,连词,如果,形容词,极,动词,消失,1虽乘奔御风2空谷传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回清倒影,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名词作状语,在山谷里,1.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2.或王命急宣,3.良多趣味二、虚词1.其间千二百里,2.则素湍绿潭,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今义:较好,代词,两地,古义:确实、实在,连词,就是,(五)古今异义,三、句子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翻译: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即使骑上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行得快。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翻译: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四、文意理解与探究1.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明理由。示例:我会在夏天去。夏天,那江水漫上小山丘,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令我神往。2.第一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二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山的特点:连续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3.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示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峡窄)的特点。,4.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放在首位来写。5.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显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6.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原文,译文,第10篇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人教:八年级上册第27课),一、实词(一)重点实词,此起彼伏,1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坠落,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一词多义,确实,的确,参与,这里指欣赏,夕日欲颓欲实是欲界之仙都,副词,将要,名词,欲望,(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四)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今义:时间,古义:消散,2晓雾将歇今义:休息,名词用作动词,辉映,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的景色,古义:季节,二、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三、文意理解与探究1.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2.这篇文章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