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精品.docx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1104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3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7最新)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邓稼先生字 词语解释至死不懈xi:懈,放松。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署sh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选聘pn:挑选聘用。锋芒毕露l: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任人宰z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可歌可泣q: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妇孺r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鲜xi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元勋xn:立大功的人。鞠j躬尽瘁cu: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当之无愧ku: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奠di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截ji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家喻户晓xio:每家每户都知道。阔ku别:长时间的分别。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铤tng:疾走。(铤而走险)挚zh友:亲密的朋友。筹ch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仰慕:敬仰思慕。彷png徨hung:犹豫。殷yn红:带黑的红色。2说和做生字 词语解释诗兴不作:作,起。典籍j: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锲qi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炯jing炯:形容明亮(多用于目光)。迥jing乎不同:很不一样。兀w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沥l尽:滴完。群蚁排衙y:指整齐地排列着。深宵xio独裁c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迭di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昂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钻探:动词,这里是钻研的比喻说法。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高标:名词,很高的标准。标,标准。慷kng慨k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气冲斗d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3回忆鲁迅先生生字 咳嗽k su(口语: ksou)词语解释轻捷:动作轻快敏捷。安顿:安详,安稳。阿司匹林:一种解热镇痛药。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揩ki:擦,抹。阖h: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4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一)课文字词详解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今:现在。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以:用。务:事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为: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后写作“耶”。但:只,只是。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以为:认为。益:好处。乃:于是,就。始:开始。就:从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到,等到。过:经过。论议:讨论,评议。惊:惊奇。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即:就。更:重新。刮目:擦拭眼睛。相待:看待。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遂:于是,就。拜:拜访,拜见。别:告别。(二)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三)揣摩语言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四)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第二单元5黄河颂生字 词语解释烽f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气魄p:魄力;气势。体魄:体格和精力。巅:山顶。澎png湃p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掀起:揭起,往上涌起。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狂澜l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哺b育:喂养,培养。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发扬滋z长zhng6最后一课生字 词语解释诧ch异:觉得意外和奇怪。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婉转:形容抑扬动听。惨白:(面容)苍白。惩chng罚:严厉的处罚。踱du:慢步行走。祈q祷d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赚zhun钱:攒zn钱钥yo匙shi思量:动词,考虑。字帖ti:供学习写字的人临摹的范本。(贴)哽gng住7土地的誓言生字 词语解释蕻hng(端木蕻良)蕻hng(菜蕻)碾nin谷(辗zhn转)挚zh痛:诚恳而深切。泛滥:动词,汹涌。呻sh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嗥ho鸣:(野兽)大声嚎叫。斑bn斓ln:灿烂多彩。谰ln语:没有根据的话。怪诞dn:奇怪,古怪。亘gn古:远古。默契q: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丰饶:形容词,富饶。(饶yo挠no)白桦hu树(喧哗hu)镐g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o篙go)田垄l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蚱zh蜢m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污w秽hu:肮脏的东西。8木兰诗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一)课文字词详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复:又。当:对着。户:门。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唯:只。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可汗大忆:思念。军帖:军中的文告。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5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点兵:征兵。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市: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n_jin),南市买辔(pi)头,北市买长鞭。市:集市。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旦:早晨。但:只。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鸣啾啾。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戎机:战事。度:越过。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策勋:记功。强:有余。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欲:想要。用:愿做。愿:希望。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ng);阿姊(z)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我旧时裳。霍霍:磨刀的声音。著:穿。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云鬓(b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地走:贴近地面跑。安:怎么。(二)重点句子翻译(特别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三)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四)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主要情节: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出征准备,奔赴沙场。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封赏,还朝辞官。解甲还乡,亲人团聚。双兔难辨,隐喻作结。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第三单元9阿长与生字 词语解释惶hung急:恐惧,慌张。诘ji问:追问,责问。疮chung疤b: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渴k慕m: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絮x说:絮絮叨叨地说。霹p雳l: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孤g孀shung:寡妇。疏sh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倘tng使sh:假如,如果。惧j惮dn:害怕,畏难,畏惧。憎zng恶w:憎恨,厌恶。震悚s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粗拙zhu:粗糙低劣。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情有可原: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掳l:俘获,抓获。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10老王生字 词语解释攥zun:用手抓住或抓稳。翳y: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惶hung恐kng:惶惧,惊恐。荒hung僻p:人迹罕至且偏远。塌t败:塌陷破败。骷k髅l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取缔d:明令取消或禁止。镶xing嵌qi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愧ku怍zu:惭愧。滞zh笨:呆滞笨拙。伛y:弯(腰)曲(背)。肿zhng胀zh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11台阶生字 词语解释凹o凼d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晌shng午:中午。尴gn尬g:神色、态度不自然。烦fn躁zo:烦闷焦躁。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神不定。涎xin水:口水。大庭广众d tng gung zhng: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微不足道wi b z do: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12卖油翁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一)课文字词详解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n)。尝射于善:擅长。射:射箭。亦:也。以:凭借。自矜:自夸。尝:曾经。于:在。家圃(p),有卖油翁释担(dn)而立,睨(n)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十中八九,圃:园子。释:放下。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之:指代陈尧咨射箭。去:离开。矢:箭,“发矢”就是射箭。但微颔(hn)之。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汝(r)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尔。”汝:你。吾:我。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忿(f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安:怎么。轻:作动词用,轻视。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乃:于是。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o)酌油沥(l)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置:放置。于:在。以:用。其:代词,指代葫芦。徐:慢慢地。之:指油。自:从。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sh)尔。”康肃笑而遣(qin)之。因:于是。惟:只是。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指卖油翁。(二)重点句子翻译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三)揣摩语言1“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3“以我酌油知之。”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四)课文分析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大历平弱纤巧诗风的、主张“不平则鸣”的“韩孟诗派”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作(做)【练习巩固】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生字 词语解释诲人不倦hu rn b ju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商酌zhu:商量斟酌。不妥tu:不好,不合适。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累li赘zhu:指拖累、麻烦。别bi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拖沓t:形容做事拖拉。14驿路梨花生字 词语解释延伸:延长,伸展。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悠闲:闲适自得。恍hung惚h: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晶莹:光亮而透明。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修葺q:修理(建筑物)。15最苦与最乐生字 词语解释契q: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失意:不得志。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悲天悯m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16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陋室铭(一)课文字词详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出名,有名。灵:灵验。斯: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舍。惟:只。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上:长上。入:映入。青:青色。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调弄。素:不加装饰的。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使乱,扰乱。案牍:指官府文书。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二)重点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课文分析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特征:雅。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反面虚写。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爱莲说(一)课文字词详解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草木:草本。可爱:值得喜欢。者:的花。蕃:多。独:只。自:从。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清涟而不妖,甚:特别,十分。予:我。独:只。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清波。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m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贯通,通透。直:挺立。蔓:生藤蔓。枝:生枝茎。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予谓菊,花之隐逸(y)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闻:传闻。同:和一样。宜:应当。众:很多。(二)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课文分析1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2莲之爱(君子形象)。(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第五单元17紫藤萝瀑布生字 词语解释终极:终点。繁密:多而密。伫zh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凝nng望:凝神而望。蜂围蝶阵:是指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释义比喻花开得非常茂盛,以至于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仙露琼qing浆: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来指极少,不多见。盘虬qi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迸bng溅jin:向四处飞溅。伶lng仃dng:瘦弱无力的样子。忍俊jn不禁jn:忍不住笑。忍俊,含笑。沉淀chn din遗憾:这里指不称心。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枯槐:枯死了的槐树。依傍:依靠。18一棵小桃树生字 词语解释褪尽:指年龄、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傲慢: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矜持:自鸣得意;自负。孱cn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猥wi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19外国诗二首生字 词语解释镇zhn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忧郁y:忧伤、愁闷。瞬sh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霎时,刹那。怀恋:动词,怀念依恋。人迹:人的足迹。涉sh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q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寂j:幽静,寂寞。延绵:绵延。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怆(仓)(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雄伟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