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定位思考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2064945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定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农村定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农村定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定位思考摘 要 建设新农村是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关键词 新农村 主题 主线 主旨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发展。20字方针言简意赅,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一、建设新农村的主题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列为首位,发展生产力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人是最活跃、最、最关键的要素,新农村建设农民的主体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发展之一直停滞不前,程度上是体制和结构抑制了农民的生产性,从而窒息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残食”严重。 (1)经营者不完全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中,经营者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即经营者有权决定生产、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农民农业经营者并不对其生产资料土地,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2)投资者获取对等收益。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财产。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农民不以土地投资的主体资格,但现行土地制度中也规定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对其对等的支付,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最的要求。(3)劳动者获取对等的权益。在我国,农民劳动者,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农业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相比,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农业劳动者,一直饱受到“剪刀差”的掠夺;,从进城务工人员来看,农民工与用人的劳动关系受劳动法,但其劳动权利的享有低于城镇职工,是很少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即使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少量农民工,其社会保险待遇也低于城镇职工;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具备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资格,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其就业权的内容和条件与城镇失业人员不平等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视。 (4)居民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中,纳税人平等地享有的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农民纳税人也应当享有权利。然而,制度因素,我国农民的权利长期被抑制,居民,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产品。二、建设新农村的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而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源,程度上源自于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由此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性。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阶段,其有其客观性。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是以改革、发展、稳定函数,将改革的、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的程度统筹起来的,只是不同的时期的侧不一样。改革初期,摆脱贫困,追求发展是要务,但如何发展,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成立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实践表明:的、同步的、的发展不可行性。,对比各国的发展经验,我国选择了城市偏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提取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2)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性。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离开稳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勿庸置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羸得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凸显:连续多年内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由城乡差别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性因素。不妥善,将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3)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纵观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积累带有性。但在工业化程度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新农村并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更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了转移。新农村建设战略的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可持续发展观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新农村的主旨是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 尽管改革发展的20多年是我国民生问题持续的20多年,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中最的仍然是民生问题。是农村,大多数的农民并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的显示,从1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年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余13个年份的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4.1%降低到的29.1%,下降了35%;城乡差距引发的一系列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更是令人堪忧,与城市的大拆大建相比,约一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安全标准的饮用水,60%的农户卫生厕所,13%的行政村通公路,2%的村庄通电,而且电压不稳,电费又高于城镇。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6.6%,占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多万中小学校舍短缺入学。显然,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并带来全体国民福利的。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被农民分享的佐证。最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较快富裕起来,农民甚至陷入贫困的地步,据统计,截止到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668元的贫困人口2610万人。 贫富悬殊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会低位的社会阶层的不公平、触发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我国改革正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凸显,但社会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经济根源,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发展公平分享的诉求。如何让改革发展惠及于民是的农民,这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在国民经济总量、结构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但城乡差距且单纯市场力量难以削弱城乡差距的情况下,站在以民为本、社会公平、城乡发展的,两个趋向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执政为民、执政富民的体现;强调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思路,在给农业、农村“输血”“造血”的,更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进步机制的,其目的要让农民共享经济繁荣。 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城乡居民享公共服务和生活的过大差距。共享不等于平均主义,不等于大锅饭,这里讲的共享是要生存发展的底线,公平的教育机会,就业公平,对现社会分配中的正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着眼统筹城乡关系,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进步机制的,其目的是农民共享经济,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主旨。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