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七)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2028160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七)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答案A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时期是共产主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故选A。2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B解析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时间:1921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此,从1921年起,苏俄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B项。3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联)首先突破这一设想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提到“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一特征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打破这一政策的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B。4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把握时间信息1922年,此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要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选择A项。5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在这一政策下,福特在苏俄创办了他的汽车制造厂。这实际是福特在苏俄投资建厂。故选D。6斯大林时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点是 ()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工农联盟政权A BC D答案B解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不同点,中的“改变”说法错误,国家政权的性质是没有发生改变的,B项正确。71932到1933年,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严重的大饥荒。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C农业全盘集体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1932到1933年”“大饥荒”,换言之,该问的是:这个时期是什么措施使得产生了大饥荒?结合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知识,即可得出C。8“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C人民生活 D工业生产答案D解析全句“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坏为代价。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D。9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 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信息分析,苏联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工业化发展。A项关键错在“先决条件”;B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证明;C项史实错误,新经济政策1924年停止。10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制经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弊端,有着自身的优势性,B项正确。A、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1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农业税锐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改革。据题干时间:1955年,可以判断为赫鲁晓夫改革,据所学知识,采取的许多农业改革措施取得了成效,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故符合题意。不符合史实,也是工业改革措施,排除。12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根本改变了斯大林模式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题干反映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20年内的目标,显然是不切合实际,也说明其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1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14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评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15“虽然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这是对二战后苏联哪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评价()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对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由于他仍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以致经济改革失败。之后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以失败而告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列宁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8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3)材料三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6分)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度:余粮收集制。取代:固定粮食税。(2)取代:新经济政策。原因: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3)做法:剥夺农业,发展工业。领导人:斯大林。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3)问,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要简练。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苏联留下什么?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10分)答案(1)积极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之处:他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解析第(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2)问,应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领域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的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