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98612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在1886年写的,这本著作的初稿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时代”杂志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面。1888年恩格斯又把它略加修改,并加上一篇序言,作为单行本问世。在这本著作的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也第一次加以发表了。在这本著作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他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古典哲学。指的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和德国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资产阶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革命的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顶峰。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曾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指出的“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成果,特别是用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最重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应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认识是相对的。”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442这本书的正文一共有四章,此外还有一个序言和结束语。在序言中,恩格斯说明了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指出这本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他的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在第一章中,恩格斯着重论述了黑格尔的哲学,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在第二章中,恩格斯主要考察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缺点。在第三章中,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尤其是在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方面的唯心主义观点。在第四章中,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革命。在结束语中,恩格斯说明了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理论界的状态,阐明了哲学中的党性问题。解说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说明了这部著作的写作目的。恩格斯在这里说明了写作这本书的远因和近因,指出了写作这本书的根本动机是在于说明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他的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既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这个一共用五段组成。在第一段中,恩格斯指出,说明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和他很早以前就有的愿望。在第二段中,恩格斯指出,他们的这个共同愿望,四十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实现。在第三段中,恩格斯指出,为什么今天要来完成这个过去一直没能很好完成的任务。在第四段中,恩格斯说明了他是借着什么样的机会来完成这个任务的。在第五段中,恩格斯说明了这本说在复印前的情况,指出了他把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一个附录加以发表的原因。第一段:我们知道,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中,都起过不小的作用,他们在早期的时候,还是接近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者,以后由于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所以,恩格斯才说,我们正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走出来的。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自己哲学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点在马恩的早期著作中,可以看的很清楚。例如,恩格斯在1841年1842年写的“谢林论黑格尔”中,马克思在1843年1844年写的“论犹太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马克思在1845年1846年合著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过批判,也对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比如,马恩在神圣家族这部著作中,就批判了那些追随在黑格尔后面的资产阶级哲学家,特别是布鲁诺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给这本所提的任务就是:“清算企图脱离政治和空谈哲学的那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他们像布鲁诺鲍威尔一样,把自己装成莫测高深的哲学领袖,漠视没有教养的,眼光短浅的群众,即乌合之众”。(斯捷潘诺娃恩格斯传,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P39)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对这些追随在黑格尔之后的资产阶级哲学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们指出,德国的这些资产阶级哲学“不过是从现在的范畴制造些公式,即从现成的黑格尔哲学与现存的社会意向中制造些公式”。这与黑格尔的哲学,马恩形容道:“它是一个老太婆,而且将来仍然是一个老太婆;她是年老色衰,孀居无靠的黑格尔哲学,这个哲学擦胭抹粉,把她那干瘪的令人厌恶的抽象的身体打扮起来,在德国的各个角巷如饥似渴的物色求婚者。”。(全集第二卷1957年版,P22)但是,在神圣家族这部著作中,马恩只是着重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几乎没有总的谈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而且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叙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他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的新的世界观。但是,由于当局的阻挠和出版商的拒绝,该书最终未能出版,马恩“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的心愿,未能如愿。第二段:在这一段中恩格斯指出: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他们很早就有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却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实现。马恩的这部著作不仅在当时一直没能出版,而且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个很长时期中,也没有出版。以至列宁在生前也没看到。列宁在写“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书时,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这部著作自从1846年写成之后,直到1886年恩格斯写“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还没有出版,直到1932年它才第一次在苏联出版。从1846-1886年,这四十年中,马恩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也谈过马恩与黑格尔的关系,但他们始终都没有机会全面的完整的论述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这部著作的写作出版就是要完成他们四十年的心愿。第三段:在前面两段中,恩格斯说明了写作这本书上的远因,在这一段中,他又进一步指出了写作这本书的近因。在马恩的哲学体系中早已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为什么又要写着不著作又来重新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们之间的界限呢?这是由写这部著作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第一,马克思主义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得到的广泛的传播。因此,就有必要向无产阶级交代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向他们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以前哲学发展的继续,但他与以前的一切哲学都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各地得到复活。折衷主义在德国普遍流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已经衰亡的德国古典哲学又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国家瑞典挪威丹麦中得到复活。当时德国的大学教授们,也到处贩卖他们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来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抗。这种折衷主义的理论,在当时曾得到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默写领导人的支持,不少人曾经错误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城市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结合,从而抹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的本质区别,并把他们混为一谈。因此, 为了批判当时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错误认识,为了划清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界限,以保证工人运动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胜利前进,也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全面说明一下。所以恩格斯在下面一段的一开始就指出:“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适合你要的了。同样地,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第四段: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说明了他借着什么样的机会,来完成摆在他面前的这项任务。我们知道,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一直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但是在1839年以后,费尔巴哈却发表了一系列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宗教神学的唯物主义和无神主义著作。如“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的原理”“宗教的本质”等。在费尔巴哈发表了这一系列唯物主义和无神主义的著作之后,德国就有许多名噪一时的大学讲师们如黎尔文得尔班朗格等人都纷纷起来反对核攻击他。例如,朗格就直接反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说成是实证主义,文得尔班虽然承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他在攻击费尔巴哈时却说什么,费尔巴哈原来是黑格尔主义非正式的后裔,不过他是一个德国唯物主义的迷路的儿子,他之所以以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这是一种悲剧。此时,丹麦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折衷主义者施达克博士,不同意德国这些大学讲师们对费尔巴哈的攻击,于是就在1885年写了一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小册子,驳斥那些攻击费尔巴哈的无名小卒,维护费尔巴哈的尊严。但是,这位丹麦的哲学博士对于费尔巴哈的认识却是不正确的,他不懂得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的,有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热诚”,错误的把费尔巴哈说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从而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因此在施达克的这本小册子出版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新时代”的编者就请恩格斯针对这本小册子写一个评论。恩格斯答应了“新时代”编者的请求,于是就动笔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恩格斯写这部著作的动机不是因为对施达克这个人或对他写的这本小册子特别感兴趣,而是为了借此机会去完成一项今天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即上面指出的:说明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第五段:在这一段中,恩格斯说明了这部著作付印之前的情况。恩格斯指出在这部著作付印之前,他又把“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旧稿拿出来重新翻了一下,感到这本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不能把它原封不动的拿出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此外,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在1845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虽然是匆匆写成的笔记,但是这里面却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所以恩格斯就把他作为本书的附录加以发表了。第一章 主要内容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第一章一共有18段,在这18段中,恩格斯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阶级本质(第一二段);第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第三到第九段);第三,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第十段到第十八段)第一章 段落解说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阶级本质。第一段:恩格斯在写这部著作的时间和费尔巴哈进行理论活动的时期,在时间上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但是这两个时期的情况确实大不相同的。费尔巴哈进行理论活动的时期主要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上半期,他的一些主要著作都是在1840年前后写的。例如,他的“黑格尔哲学批判”是在1839年写的,“基督教的本质”是在1848年写的,“哲学改革预拟提纲”是在1842年写的,“未来哲学的原理”是在1843年写的,“宗教的本质”是在1845年写的。而恩格斯写这部著作的时期却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下半期到1886年。 这两个时期相隔不过四十多年,所以不能说他们在时间上他们在时间上距离很久了。为什么说这两个时期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呢?1848年欧洲各国普遍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国都纷纷掀起了革命的浪潮。马恩都亲身参加了这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共产党宣言”这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纲领文件,就是在这次革命爆发的前夜出版的。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的“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就是在这次革命失败后,作为总结这次革命斗争经验而写出的光辉理论著作。费尔巴哈所处的时期是1848年革命以前为革命做准备的时期,这时革命还没有爆发,德国古典哲学还占据着通知地位。而恩格斯写这本著作的时候,则是1848年革命以后,革命遭到失败的时期,这时1848年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叛变而遭到失败,德国古典哲学也由于1848年革命风暴的冲击而宣告破产。费尔巴哈本人生活和理论活动的时期,距离恩格斯写这本著作的当时,不过四十多年的光景,都不到一代人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代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相隔整整一个世纪了。”一个是革命前的时期,一个是革命后的时期。在革命失败以后的这个时期里,人们回头去看革命前德国的情况,自然要觉得十分陌生了。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发生了一些列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不过是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都不过是为了继续完成1848年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罢了。所以恩格斯在这里指出:1848年革命后德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那么,1848年革命前德国的情况怎样呢?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比起欧洲其他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来,还是一个政治上,经济上十分落后的国家。英国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十八世纪后期又发生了工业革命,从而成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十八世纪末,也发生了1789年1794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经过这次大革命,封建制度遭到了彻底的摧毁,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权还掌握在封建贵族手里,封建的生产关系在国内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农奴制的残杀,以及城市中的行会制仍然大量存在。这时德国还没有统一,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的状态之中。1815年以前,德国境内大约有三百六十个左右由贵族统治的独立王国。1815年以后,根据维也纳会议的决议,把原来三百六十个左右的独立王国改为由三十八个大大小小封建王国组成的“德意志联邦”。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税卡,货币和度量衡制度。这种封建割据状态,严重的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说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在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已经向雨后春笋一样的蓬勃发展起来了,那么德国当时的工业还是非常落后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在德国,手工业生产还占绝对优势,大工业生产还处于萌芽状态之中,而且这个大工业的萌芽,由于受了国内封建生产关系和外国资本竞争的影响,它的发展还是及其缓慢的。恩格斯在分析德国当时的情况时指出:“这是一对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养,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全集二卷年版P633634)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的就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那么,这时德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怎样呢?德国的农民阶级虽然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但是由于农民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不可能独立的完成消灭封建,统一德国的这项革命任务。德国的工人阶级又刚刚诞生不久,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这次推翻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普鲁士的资产阶级虽然在1840年取得了资产阶级运动的领导地位,但是德国的资产阶级不仅经济上还不成熟,而且政治上也不坚强。他们一方面对封建势力怀有一些不满情绪,有一定的革命要求,希望实现民族统一,渴望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激起的革命风暴所吓到,害怕人民,害怕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他们不是同工人农民结成联盟去反对封建贵族,而是同封建贵族勾结起来去反对工人、农民。因此,德国资产阶级也没能成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力量。在1848年这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一部分有远见的封建统治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在德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就企图实行一些不彻底的改革。例如,1807年大臣斯太因就曾经在形式上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因为他同时还规定:在农民赎身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以前的一切义务仍要负担)。1811年普鲁士也颁布了一条教令,允许农民赎地和赎免其他封建劳役。但是,就是这些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改革,以后由于统治阶级中反动势力的抗拒,实际上也没有实现。尽管如此,那些已经被工农群众革命运动吓软了腿的德国资产阶级,这时就离开了人民离开了革命,并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些封建“改革者”的身上,而与封建贵族结成了联盟。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就使德国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循着改革注意的道路前进,既通过农民破产和贫困的道路,通过地主经济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通过农民深受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两重压迫的道路来完成的。根据德国的这种情况,列宁就把这种改良主义的道路,叫做普鲁士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二段:恩格斯通过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对比说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本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发生了一场哲学革命。这个革命就表现在由康德开始一直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上。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反应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革命要求,他有力的冲击了保守的形而上学观点,为行将进行的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上的准备。所以恩格斯指出:“正像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德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哲学却是大不相同的。十八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反对一切特权和骄横,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领导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组成的第三等级,向封建专制的君主政体进行了坚持的斗争。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就决定了法国资产阶级哲学的革命性。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都是革命者和无神论者,他么进行了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宗教教会和一切反封建思想的斗争。正因如此,他们都遭到了政府和教会方面的重重迫害。例如,为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因为尖锐的批评了当时的教会和封建制度而遭到了统治者的种种迫害。伏尔泰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他早期的诗篇,曾经被监禁在法国最大的国家监狱巴士底监狱中。以后法国统治者还烧毁了他的著作,并禁止他住在法国,这使他在一生中不得不数次逃亡到其他国家去。伏尔泰死后,教会和贵族还不允许把他的尸体埋葬在巴黎。革命后,他的骨灰被搬到了“伟人合祀祠”中,但1814年反动派在法国暂时取得胜利时,他的骨灰又被抛到垃圾坑中去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遭遇是这样,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遭遇也是这样,例如,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这部无神论的著作就是匿名发表的。以后他的著作不仅被统治者焚毁,就是他本人也因遭到迫害而逃亡到荷兰去了。狄德罗霍尔巴赫等“百科全书派”也同样遭到了法国统治者的迫害和监禁。1759年,政府禁止了“百科全书”,烧毁了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的文集。因此,恩格斯在谈到法国哲学家的遭遇时才指出:“法国人同一切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要拿到国外,拿到荷兰或英国去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着进巴士底狱”。至于德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德国资产阶级按其阶级本性来说,是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废除农奴制度的,是希望制定宪法,建立统一国家的。这种希望和要求在当时德国资产那阶级的学说中得到了一定的反应,很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法国大革命开始时,都称赞了法国的革命,并论证了资本主义在德国发展的必然性。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把当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康德哲学评述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由此可见,德国资产阶级在最初的时候还是有其革命性,进步性的一面。但是,德国资产阶级也还有它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我们知道,德国当时的政权和土地仍然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德国资产阶级既不掌握经济命脉,又没有政治权利。这种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不成熟的资产阶级,是根本没有力量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是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这时英国工人阶级的“宪章运动”爆发了,德国国内的工农革命运动也蓬勃开展了。因此,这些最初还是同情法国大革命的德国资产阶级,当法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斗争越来越扩大,越来越剧烈,尤其是发展到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实行雅克宾专政,开始革命恐怖的时候,他们就由法国革命的同情者变为法国革命的反对者了。这些原来还是要求革命,希望统一的德国资产阶级,当国内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以后,就被革命的风暴吓破了肝胆,害怕工人阶级会在革命运动中壮大起来,调转枪头向资产阶级开火。因此,他们就变成完全反动的阶级了。他们向封建势力妥协,与贵族王公结成联盟,反对人民,反对革命,放弃推翻封建制度,争取德国统一的斗争。一句话,当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以后,俄国资产阶级就变得越来越反动了。(选一卷P322323)德国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就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德国当时的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不但不是革命者,而且还用自己的哲学为德国当时的现存制度做辩护,为威廉第三的普鲁士王国做论证。因此,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不仅没有遭到任何迫害,反而得到了德国反动政府的支持。例如,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直接为当时普鲁士王国做辩护的。他在“法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哲学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正因如此,黑格尔才被普鲁士王国委派为大学的教授和官方哲学家来教育青年。黑格尔由于歌颂普鲁士王国的专制制度和反对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在文化大臣阿尔腾斯坦和枢密官舒尔茨的支持下,他的哲学被抬高到了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的地位,他的著作也成为当时高等学校中法定的教科书了。恩格斯指出,这个被抬高到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地位的黑格尔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它里面却包含着革命的因素。这一点不仅是赞赏黑格尔哲学的德国反动政府还是那些当时人们视为革命代表的曾经激烈反对黑格尔哲学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没有看出。只有当时德国的进步作家海涅(17971856 )才觉察出黑格尔哲学中包含有革命的因素。1838年1834年海涅自带他关于德国宗教和哲学的论文中,即在后来收集为“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虽然嘲笑了康德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讽刺了费希特的“自我”,创造世界的学说,但是他也指出了德国哲学在实际上给下一代的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在从康德以来的古典哲学中隐藏着革命的因素。他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当然德国的雷鸣也像德国人一样并不太迅速,而且来的有点缓慢,然而它一定会到来。”(海涅:商务印书馆版P150)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第三段:在这一段中,恩格斯用黑格尔哲学中一个有名的命题当作例子来说明黑格尔哲学中还包含有革命的因素。1821年黑格尔在自己的著作“法哲学”序言中指出了一个有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全集三十八卷P312)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显然是为当时普鲁士王国唱赞歌的,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做辩护的,把这个专制的、警察式的国家说成是合理的。因此,黑格尔这个命题在当时不仅迷惑了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三世,而且也迷惑了不少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们都以为这个命题是为普鲁士王国当时实行的一切制度做辩护的。因此,那些拥护普鲁士王国现存制度的人们也就拥护黑格尔这个命题;那些反对普鲁士王国现存制度的人们,也就反对黑格尔这个命题。所以,恩格斯才在这里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在当时引起了“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愤怒。”第四段: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中,包含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哲学是为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做辩护的,但是黑格尔提出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是不是说德国当时现存的一切,都是无条件现实的、合理的呢?不是,因为黑格尔并不是把一切现存的东西都说成现实的、合理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必须认识和区别什么是真正的现实的;在庸人的生活中,一切都是现实的,但在现实世界和现实之间存在这区别”(全集三十八卷P38列宁)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是现实的、合理的,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呢?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看来,只有那些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黑格尔在解释什么是现实的时候指出:“就存在的总体而言,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黑格尔小逻辑P56)所以,“存在还不是现实的”“现实在自己的展开中表现为必然性。”(列宁全集三十八卷P165166)由此可见,黑格尔讲的“现实的”东西,并不就是“现存的”东西,而是指合乎规律的、带有必然性的东西。这种认为凡是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就会一天天的成长起来,凡是失去必然性的东西就是要一天天的衰亡下去的辨证思想,就是黑格尔的这个著名命题的革命因素。第五段: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前面已经指出,现实的东西和现存的东西并不是一回事,现存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必然的、现实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因此就说黑格尔把世界上的东西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永远具有必然性的、现实性的,一部分是绝对没有必然性的、现实性的呢?不能。恩格斯指出:按照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必然性并不是某一部分的事物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属性。相反,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事物的现实性、必然性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今天看来还不是必然的东西,将来它就可能变为必然的东西;今天看来是必然的东西,将来它会变成不是必然的东西。即现实性、必然性作为事物的内容和属性(关系),不是僵死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发展的,是历史的变化的过程。恩格斯在这里举了罗马共和国和法国君主政体的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公元前510年罗马人赶走了伊达拉里亚人,结束了伊达拉里亚人的独裁统治,建立了罗马共和国。这个罗马共和国的实权操在元老院之首,行政权则属于由选举产生的两个执政官。这样可以防止独裁的发生。这个罗马共和国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而也就是必然的、现实的。但是,罗马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是必然的、现实的。以后罗马帝国又战胜了并彻底摧毁了它的商业竞争者迦太基人,并在地中海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奴隶主国家。这时,为了镇压各国奴隶起义和被压迫人们的反抗,就不得不破坏原来的共和制度建立军事独裁的君主政体。这样,就在公元前建立(27年)了罗马帝国。由此,恩格斯得出结论说:“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的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恩格斯这段话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必然得出的结论。按照黑格尔的这种关于一切都是永恒发展变化的辨证思想,黑格尔原来的命题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凡是存在的都应当灭亡。”因为黑格尔原来的命题告诉我们: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因而也是应当永远继续存在下去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却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发展的,没有什么永远是必然、永远是现实的东西。因此,凡是现存的东西都不能永恒不变的存在下去,他们迟早是要死亡的。黑格尔的这种认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应当死亡的思想就是黑格尔辩证法当中的“合理内核”。第六段:恩格斯在肯定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恩格斯总结上两段的内容,明确的指出了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实质。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的真是意义和革命性质,正式在于他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也就是说,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实质就在于:他不仅认为一切是发展的,而且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恩格斯指出在辩证法看来,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历史都是变化发展的,他们的变化和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知道人类认识的发展总是从不知到知,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但是,人类的认识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终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永远也不会穷尽绝对真理。不过,以前的哲学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总是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以为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万载无事了。其实他们不了解人们的认识虽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但他只能越来越接近绝对真理,而永远也不能穷尽绝对真理。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时指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越升越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他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的望着这个已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不仅人类的认识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而且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不论封建制度也好,资本制度也好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不过是整个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罢了。恩格斯在分析了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性质之后,就把它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做出了辩证法的结论。他指出:“这种辨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他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的有低级上升到高级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在思维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辩证法把一切都看成是变化发展的,把一切发展都看成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它是否还承认有静止状态、稳定状态的存在呢?承认。辩证法一方面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承认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社会的发展,在某一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整个人类历史的无限发展过程就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相互衔接起来的各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构成的。正是因为辩证法不仅承认不断变化和永恒发展,而且还承认相对静止和相对稳定,所以恩格斯说,辨证哲学“也有保守的方面”。辩证法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既承认发展又承认稳定。这是不是自相矛盾的呢?不是。因为辩证法虽然既承认不断运动、不断发展,又承认相对静止、相对稳定,但辩证法并不是把他们二者等同看待,而是把运动发展看成是绝对运动的,把静止稳定看成是相对的。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选 集五卷P313、314)为什么说运动发展是绝对的呢?因为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在一切时间、地点条件下,毫不例外的都在运动着、发展着。为什么说静止稳定是相对的呢?因为任何事物、任何现象的静止稳定状态,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存在。时过境迁,这种静止稳定状态也就不存在了。不仅如此,而且任何静止稳定状态的本身,又必须以它自己内部的运动变化为前提,如果它的内部没有运动和变化,那么这个静止稳定状态的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在说明辩证法关于运动发展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这一原理时,恩格斯指出:“这种看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辨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的统一。否认事物的运动发展,固然会走向形而上学,同样,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也会陷入诡辩论的泥坑。第七段:恩格斯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与自然科学中的某些预言是否有矛盾的问题。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变化发展的,一切变化,一切发展都是无穷无尽、无止无休的。但是,自然科学的预言却告诉我们,地球的发展是有终了的,地球本身早晚是要毁灭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前进运动。而自然科学却告诉我们:由于地球是有末日的,因此人类的历史不仅有向前的运动发展、而且也有向后的倒退。这样看来,辩证法的思想好像是与自然科学发生了矛盾。那么,究竟是辩证法本身有错误还是自然科学的预言不正确呢?这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由于恩格斯写这本书的任务,不是要解决辩证法思想和自然科学的预言之间是否有矛盾的问题,因此恩格斯在这里也就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恩格斯只是指出:地球的末日离我们还很远很远,不论哲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还没有把它当作迫切需要研究的任务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就没有具体考察的必要了。至于目前在反动资产阶级学这种流行的“世纪末日论”,那不过是腐朽资产阶级垂死挣扎的一种表象而已,他根本不是什么科学,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把它当作一种自然科学的预言,而郑重其实的去研究它与辩证法思想之间的关系了。但是,我们能不能根据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得出结论说:辩证法与自然科学之间可能是有矛盾的呢?不能。辩证法认为,就整个宇宙讲,它的变化和发展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讲,它的变化和发展又是有始有终的。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前进运动。同时承认,在事物上升前进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由局部停滞还暂时后退的现象。不过,上升前进是绝对的,停滞后退是相对的。任何停滞和后退都之能是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他们不能阻挡事物的前进运动和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第八段:恩格斯分析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由于这段文字较长,内容又比较难懂,我们按恩格斯的愿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本段的开始到“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这句话为止。主要内容是说明黑格尔之所以不能从他的辩证法中得出革命结论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方法和体系之间是有矛盾的。第二部分是从“所以,黑格尔”的这句话开始到“历史的实践也是这样”这句话为止,是说明黑格尔的方法与体系的矛盾在他的哲学观点中的表现。第三部分是从“人类既然通过黑格尔想出了绝对观点”这句话到本段末尾为止。是说明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他的政治观点上的表现。我们光看第一部分。在本段的开始恩格斯就指出: 上述辩证法思想以及由它引申出来的革命结论,并不是黑格尔本人做出的,而是我们根据黑格尔的思想必然推论出来的。恩格斯的这个声明很重要。因为有些人曾经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的辩证法确实科学的、革命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黑格尔的辩证法总包含有“合理的内核”,但这并不等于说整个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是科学的、革命的。因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的辩证法,而是一种反科学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且是一种为自己哲学体系服务的辩证法。正是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是为它的哲学体系服务的,因此从它的辩证法中不能做出革命的结论来。为什么呢?恩格斯指出: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因为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之间是有矛盾的。按照过去的传统习惯,哲学家必须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穷尽一切的绝对的真理体系,不然就不能算是一个哲学家。黑格尔当然也不能破坏这个传统。所以,黑格尔一方面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承认发展有个终点,并积极的去追求这个终点,力图建立一个永恒不变的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体系。这样,它的辩证法就和它想要建立一个绝对真理体系的企图发生了矛盾。黑格尔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黑格尔的体系作为体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流产,但也是这类流产中的最后一次。就是说,他还包含这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提,既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是不能通过发现所谓绝对真理来达到其智慧的顶峰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硬说自己是这个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选三卷P421)下面,恩格斯分别说明了黑格尔的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他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中的具体表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不依赖人,也不依赖于自然界,客观存在一种精神,既不是人的精神,也不是人类的精神,而是一种宇宙的精神。黑格尔把这种精神叫做“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这种“绝对精神”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它是整个宇宙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源泉。世界上的一切其他现象,不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是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绝对精神”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最初,“绝对精神”以自己的纯粹形式在发展着,这就是“逻辑阶段”;以后,“绝对精神”,就把自己“外化”为自然,在自然界中发展,这就是“自然阶段”;在以后“绝对精神”的发展情况。他的著作逻辑学就是说明“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发展情况。“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就是分别说明“绝对精神”在“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发展情况的。“绝对精神”在它发展的“逻辑阶段”中,又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存在”、“本质”和“概念”。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也就分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在存在论这一章中,黑格尔指出,在这个阶段里,“绝对精神”的发展首先经过“存在”、“非存在”、“生成”三个阶段,然后,再经过“质、量、度”三个阶段,就结束了“存在”阶段,而进入下一个“本质”阶段了。在存在论这一章中,黑格尔论述了量变和质变的发展规律。在本质论这一章中,黑格尔指出“绝对精神”在进入“本质”这个阶段以后,又继续发展。在这个阶段里,“绝对精神”的发展首先经历同一、区别、矛盾三个阶段,然后再经历本质、现象、现实三个阶段,就结束了“本质”阶段,而进入“概念阶段”了。“本质论”是黑格尔“逻辑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章中,黑格尔不仅叙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且还论述了根据与条件、形式与内容、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辩证法的范畴。在概念论一章中,黑格尔指出:在这个阶段里“绝对精神”的发展首先经过概念、判断、推理三个阶段,然后再经过主观观念、客观观念、绝对观念三个阶段,“绝对精神”发展的整个“逻辑阶段”就全部完成,黑格尔的“逻辑学”也就到此结束了。“绝对精神”在结束了它的“逻辑阶段”以后,接着就进入了它的“自然阶段”。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精神”不再以自己的纯粹形式在发展了,而是将自己外化为自然,在自然界中发展了。这时候“绝对精神”的发展就体现为自然界的发展了。黑格尔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中,把“绝对精神”在自然界中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所谓“机械性”阶段,就是指自然界在最初的时候,处于一种分散的物质状态之中,各个分散的物质之间只有机械的作用,而没有物理化学等其他作用。所谓“物理性”阶段,就是指自然界在以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火山的爆发、暴风雨、声光热磁电等物理现象。所谓“有机性”阶段,就是指自然界在往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植物、动物和人。“绝对精神”在结束了它的“自然阶段”之后,又进入将自己外化为“人类社会”而进入它发展的“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中,它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即“主管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所谓“主观精神”指的就是人的意识,它的发展又经过心灵、意识、心理三个阶段。所谓“客观精神”指的就是社会的意识,它的发展又经过法律、道德、伦理(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的体现者)三个阶段。所谓“绝对精神”就是指作为全部黑格尔哲学基础的宇宙精神,他的发展又经过艺术、宗教、哲学三种形式。“绝对精神”经过了在自己纯粹的形式中,在自然的形式中,在社会的形式中,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最终发展到顶点,在黑格尔哲学中是达到了自我认识,这样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开端“绝对精神”。因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个以“绝对精神”为起点。又以“绝对精神”为终点的封闭的圆圈。现在我们可以用一个图表把黑格尔哲学的体系粗略的表示如下: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体系。为什么说它是唯心主义的体系呢?因为黑格尔讲的发展主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黑格尔讲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客观世界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过程,而是各种概念按照黑格尔正反合的公式逻辑的推演过程。为什么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呢?因为黑格尔讲的“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无限前进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封闭的圆圈。黑格尔的这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不可能不与他的辩证法发生矛盾。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里呢?首先,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普遍的,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则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才是真正存在、真正发展的,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本身不仅不是运动发展的,而且还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所见到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那不过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外部表现而已。其次,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但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而且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无限的,不论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步都不会有一个终点。可是,黑格尔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是有一个终结之点的。这个终点就是黑格尔哲学。因为“绝对精神”经过它发展的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最后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自我认识”,因而也就结束了它发展的整个进程。这样,哲学在过去虽然是发展的,可是在黑格尔哲学出现之后,哲学就达到了认识的顶点,穷尽了绝对真理而再不能前进一步了。再次,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确认为矛盾斗争只有在具体的、“有限之物”里面,至于在抽象的、无限的“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要调和起来,因此,我们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虽然可以看到很多矛盾,但是这些矛盾最终都是被黑格尔的正反合公式调和起来了。总之,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他哲学观点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他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相反,它的体系则是形而上学的,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个终结之点。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就应当得出相应的政治结论。既然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那么用这种观点去观察社会历史现象时,就必然得出结论说:社会也是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是根本不存在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虽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但他不能永远的存在下去,它还要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因此,如果根据黑格尔的辨证观点去观察社会历史,就必然要做出革命的结论来。列宁在“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这篇文章中谈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时指出:“黑格尔对于人类理智及其权利的信念,以及他的哲学的基本原理,即认为世界是经常变化着发展着的过程的原理,使这位柏林哲学家的那些不愿与现实调和的学生得出了一种想法,认为反对现状,反对现存的不公平现象和流行罪恶的斗争也是基于世界永恒发展规律的。既然一切都是发展着的,既然这一些制度不断被另一些制度所代替,那么为什么普鲁士国王或俄国沙皇的专制制度,极少数人靠绝大多数人发财致富的现象,资产阶级对人民的统治,却永远延续下去呢?”(选一卷P88)但是,黑格尔并没有而且也不愿意把他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并得出革命的结论来。特别是不能把他的辩证法观点运用于当时的德国,从而得出改造当时的德国现实的革命结论来。相反,黑格尔却从他的哲学体系出发,得出了普鲁士王国是人类历史发展顶点的十分反动的结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既然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一个顶点,那么用这种观点去观察社会历史现象时,必然要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有一个顶点。既然黑格尔认为,这个顶点在今天人类认识的领域中已经出现了,这个顶点就是黑格尔的哲学,那么,用这种观点去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也必然要认为,这个顶点在今天的社会历史领域中同样已经出现,这个顶点就是普鲁士王国。因此,我们不必到那遥远的未来社会中,去寻找这个历史发展的顶点,而应当在目前的社会中去发现它。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人类既然通过黑格尔想出了绝对观念,那么在实践中也一定达到了能够把这个绝对观念变成现实的地步。因此,绝对观念就不必像自己的同时代人提出太高的实践的政治要求。”这段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在黑格尔看来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才是最高的、最理想的制度,才是社会发展的顶点呢?恩格斯指出:我们从黑格尔的著作“法哲学”中可以知道,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在社会历史中发展的顶点,“应当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这么顽强而毫无结果的向他的臣民约需的那种等级制君主政体中得到的实现,就是说,应该在有产阶级的那种适应于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有限的和温和的间接统治中得到实现;在这里还用思辨的方法给我们证明了贵族的必要性。”恩格斯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黑格尔看来,有贵族参加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就是最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社会发展的顶点。历史是这样的,德皇威廉三室曾经像他的臣民许过诺言,顽强的答应要搞君主立宪制度,黑格尔也就轻信了这个国王的诺言,但是这件事情以后却毫无结果,威廉三世一直也没有履行过自己的诺言。到了威廉四世的时候,仍然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只有在1848年革命的前夜,由于革命的关系,才迫使威廉四世在1846年实行了宪法,以后在1850年时又修改了这个宪法。不过,这个宪法还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民主的宪法,他还是一个保护以前社会秩序的反动宪法。在这个宪法中,连资产阶级民主要求的普遍选举权都没有。但是,黑格尔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恰好就是这种连资产阶级民主都谈不上的德国君主立宪制度。此外,黑格尔还用他那唯心主义的思辨方法论证了贵族的必要性。他认为,国家中的君主就是逻辑中绝对理念的体现和宗教中上帝的化身。至于贵族则是“天然的伦理的等级”代表,是“王位和社会的支柱”。(法哲学原理P325)为什么黑格尔对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感兴趣呢?因为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思想代表的黑格尔,一方面不满意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害怕群众革命。因此,以黑格尔的眼光看来,君主立宪制度这种有产阶级的间接统治,比君主专制这种有产阶级的直接统治要好的多。因为,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中,君主的权利是无限的,而在君主立宪的制度中,君主的权利则是有限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残暴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温和的。因此,君主立宪制度对于当时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德国来说,就是最高和最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了。马克思在他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政治观点。他指出:黑格尔堕落到完全臣服于存在的东西,把存在的东西冒充为绝对观念的实现。总之,黑格尔的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他社会政治观点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他的方法是革命的,认为没有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