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890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絷马(zh)旌旗(jn)阴霾(l)玉袍(f)B左骖(cn) 逶迤(wi y) 犀甲(x) 薜荔(l)C玉箸(zh) 銮舆(y) 乱飐(zhn) 拽埧扶锄(j)D瀚海(hn) 小觑(q) 旌旆(pi) 绣罗襦(r)解析:A项中“阴霾”的“霾”应读mi;C项中“乱飐”的“飐”应读zhn;D项中“小觑”的“觑”应读q。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犀甲 左骖 魂魄 旌旆B渤海 逶迤 草腓 萧条C绝域 玉箸 薜荔 画眉D遮鸪 罗襦 田契 施礼解析:D项中“遮鸪”应为“鹧鸪”。答案:D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刃伤:被刀剑砍伤B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C但有的差使无推故无推故:没有推辞的缘故D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私准除:暗地里扣除解析:C项中的“无推故”指“不得借故推托”。答案:C4下列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战事惨烈啊神灵震怒,战士们壮烈牺牲啊尸首弃于原野。B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已死亡啊英灵不泯,将士们魂魄威武不屈啊也是鬼中英雄。C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们本来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赏赐。D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我被贬谪到这落后的南越蛮荒之地,与友人音信不能相通。解析:D项,应为“五人一同被贬谪到南越”,不仅仅是“我”。答案:D5下列诗句不是以乐写哀的一项是( )A寥落古行宫,宫女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B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C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D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解析:A、B、C三项均为以乐景写哀情;D项以哀景写哀情。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67题。秦风无衣 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脩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注】王:秦王,指国家。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脩:同“修”,修整,整治。下同。泽:内衣。偕作:一起行动。6分别分析“同袍”“同泽”“同裳”、“脩我戈矛”“脩我矛戟”“脩我甲兵”、“同仇”“偕作”“偕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_答案:“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脩我戈矛”“脩我矛戟”“脩我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7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_答案: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塞下曲 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注】乌孙:汉代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8“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_答案:诗眼是“静”。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兵家要塞,如今那里的人民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眼。9边塞诗大都以感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回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_答案: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历史上,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阴晴不定,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