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9课 说木叶(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67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9课 说木叶(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说木叶(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第9课 说木叶(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木叶课题名称说木叶三维目标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导入示标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目标三导第二课时学做思一:理解“木叶”或“落木”意向的不同及特点1、导学: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课文诗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2、导思: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 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小结:“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3、导做: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学做思二:赏析杜甫的登高。1、导学:朗读诗歌登高理解诗歌大意。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导思: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3、导做: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学做思三: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1、导学:品读下列诗句。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2、导思: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导做:总结归纳意向的固有象征意义。达标检测秋词二首刘禹锡(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反思总结1.知识建构2.能力提高3.课堂体验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