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武传苏武传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 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过程和方法 1、 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 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重点目标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难点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导入示标“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你了解作家和作品吗?导学: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学做思二: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导思: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导思: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学做思三:本文的文言知识,你掌握了吗?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 ji )监; 数(shu )通使相窥(ku)观; 汉天子,我丈人行(hng)也; 既至匈奴,置币遗( wi )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 m)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nzh )归汉; 置煴(y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n”错误) 拥众数万,马畜( ch )弥山;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 ); 2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3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4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 (1)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 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 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 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 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名词活用 (1) 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 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 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 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特殊句式 倒置句 (1)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2) 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3) 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判断句 (1)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被动句 (1) 见犯乃死,重负国 (2)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达标检测反思总结1.知识建构2.能力提高3. 课堂体验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