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2章 第4节 第2课时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7974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4节 第2课时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4节 第2课时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4节 第2课时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时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12.免疫失调病2,3,4,5,6,12,143.二次免疫与免疫学的应用7,8,9,10,11,13,15A级基础练1.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B)A.识别和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B.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C.抵抗抗原的侵入D.促进抗体的产生解析:免疫系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2.下列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A.抗原是大分子或者具有细胞结构,过敏原也是这样B.抗原都是大分子,过敏原都是小分子C.过敏原只是对部分人起作用D.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是相同的解析:抗原是大分子,但过敏原可能是大分子,如鱼肉蛋白,也可能为小分子,如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并不相同,如过敏原可来自一些正常外来物质,如花粉、鱼、虾等,而抗原则往往具有特异性,即有特殊的抗原决定簇。 3.关于过敏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B.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因此往往会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C.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D.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一种异常反应;它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4.(2016广东广州期末)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A)A.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正确治疗重症肌无力应注射抑制破坏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受体蛋白的抗体产生的药物。5.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是(C)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或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6.艾滋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B.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B细胞C.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D.多种病原体的严重感染是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解析: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细胞。7.下列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是(B)A.注射胸腺素,口服抗体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球蛋白D.移植胸腺,输入淋巴因子解析:免疫预防主要是预防接种,即接种疫苗,通过预防接种,人们可以积极预防多种传染病。而免疫治疗是指患病后输入胸腺素、抗体、淋巴因子等来加强免疫效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应注意,抗体的化学本质为球蛋白,口服会被消化分解为氨基酸而失去应有的效用。8.下列关于免疫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实例中科学的是(C)A.给患者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B.注射乙肝疫苗是为了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C.使用免疫抑制剂能降低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D.服用抗过敏药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解析:肉毒杆菌抗毒素是抗体,可直接发挥作用,用于治疗,A错误;注射乙肝疫苗是为了使机体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B错误;免疫抑制剂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降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C正确;服用抗过敏药可减弱机体的特异性免疫,D错误。9.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单链RNA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内少量繁殖后侵染附近的末梢神经,然后病毒沿神经进入脊髓,进而进入人脑导致出现病症。从感染到发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一般有2周到3个月的时间。发病后病人会出现烦躁、怕风、恐水、痉挛、抽搐等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1)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诱使机体产生抗体,抗体的作用是 。能裂解靶细胞的是,产生该免疫的途径称为。(2)被疯狗咬伤后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起到预防狂犬病的效果吗?,原因是 。(3)注射疫苗后经常会引起机体发热,若体温一直处于 39 ,机体产热量散热量。解析:(1)抗体的功能是与病原体(抗原)结合,进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并消灭病原体。能使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该免疫途径为细胞免疫。(2)因为狂犬病病毒从感染到发病有2周到3个月的潜伏期,在被疯狗咬伤后24小时内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进而消灭病毒。(3)体温一直处于39 ,即体温不变,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答案:(1)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并消灭病原体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2)可以从咬伤到发病有一段时间,注射疫苗后,在这段时间里机体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3)等于B级能力练10.丙种球蛋白(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提取,并经病毒灭活处理制成的。丙种球蛋白含有健康人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因而它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预防疾病,注射丙种球蛋白和注射疫苗原理相同B.丙种球蛋白一定不是一种浆细胞产生的C.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D.人体内的丙种球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解析:注射疫苗能够使人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注射丙种球蛋白是直接注射抗体,原理不同;丙种球蛋白中含各种抗体,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所以丙种球蛋白一定不是一种浆细胞产生的;丙种球蛋白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丙种球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11.如图所示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当一个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B.采用方法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更持久的免疫力C.采用方法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进行免疫预防解析:在人体感染了病毒后采用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合适,但方法注射的只是抗体,并不能产生记忆细胞,所以没有方法产生的免疫力持久。免疫预防是给健康人注射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疫苗),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获得抗体和记忆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而不属于细胞免疫。12.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解析: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物质a引发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则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表现为重症肌无力。13.用实验动物可以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然后再分别给每组动物接种等量的病毒。下列对该实验原理、结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该实验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同时产生部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同种抗原后,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B.接种病毒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反应一样强烈C.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D.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解析:因为实验组注射的接种物含疫苗,体内形成了记忆细胞,所以后来接种病毒是二次免疫,其免疫反应比对照组强烈。本实验接种病毒,故引起的不仅是体液免疫还有细胞免疫。疫苗应用之前需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可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进行效果检测。14.糖尿病有多种病因,如图所示、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中不同的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抗体的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的(结构名称),其化学本质是 。(2)图中所示效应B细胞(即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3)图中所示的自身免疫病,其患病机理是,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4)图中表示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5)在上述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自身免疫病为(填数字)。有一种青少年型(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中的(填数字)。解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一类免疫球蛋白,其受体分布在相应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受体的成分为糖蛋白。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产生的,当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时 ,会减少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图中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机理为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的组织细胞(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而导致胰岛素合成减少,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图中的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即抗体(Y3)与胰岛素竞争受体,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这种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答案:(1)球蛋白(蛋白质) 细胞膜糖蛋白(2)胰岛B细胞(3)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 (4)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5)C级拓展练15.甲型流感曾在全球迅速蔓延,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病毒。在研制抗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1)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的甲型H1N1病毒进入实验小鼠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浆细胞能分泌相应的。当同种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产生的免疫特点是 。(2)实验过程:分组:将健康的、生长状况相似的实验小鼠分为两组,每组多只且数量相等。处理: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无毒性接种物,一段时间后 。实验组的处理: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甲型H1N1病毒。(3)实验结果:测量指标为小鼠的发病率或存活率。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要高。解析:(1)疫苗是指灭活(或减活)的抗原,该抗原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更多抗体,将抗原消灭。(2)在做对照实验时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不同的处理。为了检测疫苗对机体产生抗体能力的影响,可先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含有疫苗和不含疫苗的无毒性接种物,再同时接种病原体进行检测。(3)若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则实验组小鼠比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要高。答案:(1)记忆细胞抗体反应更快、更强(2)再接种适量的甲型H1N1病毒接种等量含疫苗的接种物(3)存活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