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课时2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69027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课时2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课时2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课时2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习目标定位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一、 内、外力作用比较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是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地表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思考1“我们周围的山地只是内力作用的体现,平原是外力作用的体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答案不对。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任何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这两种作用的共同结晶。山地一般先有内力作用使其地势升高,然后由外力作用塑造其外形。平原一般是内力作用使其地势降低,然后外力作用不断堆积形成平坦的地形。二、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常形成地貌褶皱A背斜山岭B向斜谷地或盆地C断层谷地或陡崖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思考2“背斜岩层向上隆起,一定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一定成为谷地”。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案不正确。在褶皱形成初期,一般是背斜向上拱起成为山脉,向斜向下凹陷成为谷地;但背斜山和向斜谷形成后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三、外力作用的表现1流水作用2风力作用思考3黄土高原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答案不相同。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其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造成的。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趋利避害的行为: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2起消极作用的行为: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等。思考4修建水库可以趋利避害,原因是什么?答案(1)能减少洪涝灾害;(2)能缓解旱情;(3)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4)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可利用淡水资源量;(5)可以发展航运、养殖、旅游等。探究点一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及其实践意义探究活动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背斜和向斜示意图。材料二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新老状况。材料三某地地质剖面图。(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什么力的作用?_(挤压/张裂)。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3)“背斜成谷”主要是受到哪种外力作用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一般建在背斜顶部开采,隧道一般选择建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建在背斜顶部,为什么?(4)材料三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请举出一些属于断层构造的例子。答案(1)挤压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侵蚀作用。背斜岩层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石油和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中,易在背斜顶部开采;隧道一般建在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碎,因此采石场选择建在背斜顶部。(4)A、B、C处是,D处不是。常见的断层构成的地貌有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低地或谷地: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反思归纳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矿产、水、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1)找矿液态、气态矿产:液态、气态矿产密度较小,具有流动性,向上弯曲的背斜,也就成为良好的液、气态矿产储存构造。固态矿产:背斜顶部的矿产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矿产也易被侵蚀;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矿产地被保留下来,所以向斜成为良好的储存固态矿产的构造。(2)找水普通水:在向斜构造中,两翼的地下水向中间汇集,水汇集在向斜槽部,并且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还可形成自流盆地。泉水:断层交界的地方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3)工程建设隧道工程:尽可能选择背斜部位,因其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应避开向斜部位,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隧道在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拓展延伸“形态新老”巧断背、向斜(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注意新老关系的对比是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如图所示,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所以A为背斜,B为向斜。探究点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探究活动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图显示的主要地貌有哪些?(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别是由哪种地质作用形成的?(4)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绘制的是哪幅图?他的家乡在哪个地形区?形成的地质作用是什么?答案(1)图B。海浪侵蚀作用。(2)图C。冰川侵蚀作用。角峰、“U”型谷、冰斗、刃脊。(3)图A、图E。图A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4)图D。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反思归纳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地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高原、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 (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滨海地带对点训练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海枯石烂:通过用海水干涸、石头腐烂来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据此回答12题。1引起材料中“海枯”发生的作用力是()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2导致“石烂”的作用力是()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答案1.A2.C解析第1题,“海枯”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导致的,如喜马拉雅山就是海枯后形成的山脉。第2题,“石烂”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导致的。对点训练二内力作用的形式3下面的“地质剖面图”中,属于褶皱的是 ()A BC D答案D解析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位移(错动)为断层。图中为完整的背斜和向斜、为中间下降两侧上升的断层组合(地堑)、为向斜山(或背斜谷)、为中间上升两侧下降的断层组合(地垒)。对点训练三外力作用的形式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剖面图,回答45题。4河流位置与剖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a,b,cBb,a,cCc,b,aDc,a,b5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答案4.D5.A解析该河流上游落差大,流水以侵蚀为主,形成峡谷;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地势低平,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宽谷。综合提升6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与变位。读下面“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石灰岩岩层的年龄比含煤地层的年龄_,判断理由是_。(2)A处岩层向上拱起,但地形为向下凹陷的山谷,其成因是_。(3)图例所示的四种岩层中,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_,其原因是_。(4)图示地区计划建造一个大型工程,该工程在选址时,必须避开A、B、C三地中的_地,原因是_。答案(1)新石灰岩层分布在含煤地层的上面,其沉积时间较晚(2)A处为背斜构造,其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层比较破碎,容易被侵蚀(3)花岗岩层花岗岩属于岩浆岩(4)CC地地下有断层构造,岩石破碎,地基不稳固,不适合建大型工程解析第(1)题,在沉积岩岩中,下面的岩层首先形成,因此下面的岩层年龄要老于上面岩层的年龄。第(2)题,背斜成谷是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第(3)题,古生物化石分布在沉积岩中,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第(4)题,工程选址要避开断层。教材P34活动在对家乡某种典型地貌形态的变化进行原因分析时,应注意三个问题:(1)地貌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某种地貌形态的形成可能是某种内力或者是外力作用占主导,应注意分析其主导因素;(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基础过关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A BC D答案A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2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答案B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读“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3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A BC D4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可能是()A岩层 B向斜C背斜 D断层答案3.C4.D解析第3题,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从图中可看出位于断层处。第4题,岩层的形成一般是先下层,后上层;断层只能发生在已形成的岩层中。读“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56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冲积扇地貌由风力搬运作用形成B冲积扇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甲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D断层线右侧的岩层相对下降6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加剧,其原因可能是 ()A疏浚河道 B植被破坏C引水灌溉 D退田还湖答案5.C6.B解析第5题,冲积扇地貌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从图中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为背斜构造。从图中看,断层线右侧的岩层呈上升状态。第6题,图中河流上游位于山区,下流泥沙淤积加剧,可能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所致。读下图,回答78题。7形成图甲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C内力侵蚀 D海浪侵蚀8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和风蚀作用答案7.D8.D解析第7题,海边奇形怪状的岩石主要是由海浪侵蚀造成的。第8题,开罗地处热带,不可能出现冰川;“狮身人面像”所在地并不临海,不可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影响;“狮身人面像”是雕塑,河流不可能侵蚀其面部;该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以风化和风蚀作用为主。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地区,是由_作用形成的。(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风。沙丘是由_作用形成的。(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地貌。答案(1)西北风力侵蚀(2)东北风力堆积(3)上升(4)喀斯特(岩溶)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能力提升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C向斜 D断层11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答案10.C11.D解析第10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老,故为向斜。第11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处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13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答案12.A13.B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乙处是背斜,但受到了外力侵蚀,不是山地;丙处是向斜,但比两侧海拔高,是向斜成山;丙、丁之间岩层连续,没有断层;该处岩层只是发生了弯曲,地质构造为褶皱。第13题,乙处降水较多,易遭受流水的侵蚀。14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图”及“沿BC剖面线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A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其顶部与底部的高差至少为_m。(2)沿着剖面线BC的地质剖面图中两处发育成河谷的原因是什么?(3)P、Q两支流,水流较缓的是_,理由是什么?(4)在河流和两处中,河流横断面呈“V”型的是_处,其成因是什么?河流横断面呈“U”型的是_处,其成因是什么?答案(1)陡崖50(2)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处断层地带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成河谷。(3)P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河流落差小。(4)流水向下侵蚀切割河床。流水沉积作用显著。解析第(1)题,A处等高线重叠,应为陡崖。陡崖的相对高度可根据公式:(n1)dH(n1)d计算出。第(2)题,由沿BC剖面线的地质剖面图知,是背斜成谷,是断层线附近侵蚀成河谷。第(3)题,P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水流慢。第(4)题,一般河流上游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河流横断面呈“V”型,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显著,河流横断面呈“U”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