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68629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分析】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自主学习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1、古代中华文化独特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思想的雏形秦国时期: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朝时期: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冲击。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博大精深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 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特点: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2)科学技术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三:包容性(二)疑难突破1、文字和汉字的区别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2、全面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全面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正确理解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类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不同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不断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见证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重要见证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重要见证联系因为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6、科学技术、文化遗产、汉字地位的比较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7、区分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别概念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遗存物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经过一定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所谓民族文化,就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具有地域性特征,即具有明确的地理范围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涵延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兼容性与选择性的统一联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史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时汉族的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可以相互融合,就会呈现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三)误区警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提示:错误.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2、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提示:错误.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动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厚重(静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3、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提示:错误.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不能笼统的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4、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提示:错误.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但不是唯一见证。5、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提示:错误.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二,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四)总结升华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一)自主学习1、包容性的含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二)疑难突破1、正确理解中华文华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不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荣辱、借鉴等。(三)误区警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提示: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来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2、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提示:错误。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四)总结升华考点三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自主学习1、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二)疑难突破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具体体现。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民族性的两个思维误区在中华文华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思维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不同;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华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中华文化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三)误区警示1、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的简单相加。提示:错误.第一,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第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2、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很难融合相处。提示:错误.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第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总结升华【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