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三、第四节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196447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三、第四节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哲学三、第四节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哲学三、第四节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隋至盛唐道教地位 的提高与重玄哲学,1,隋代至盛唐时期,道教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当重要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老子崇拜成为道教思想发展的主流;该时期的封建统治者出于稳固社会之需要,在思想上采取儒、道、释“三教并用”的政策,从而推动了各自的学术探索。在这个时期中,道经大量增加,著名道教学者辈出,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思想观念在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影响。,2,一、图谶流行与统治 者对道教的扶植,3,隋至盛唐时期道教理论之深化,绝非偶然。倘若欲明其底细,则须由“图谶”问题入手稽考之。所谓“图谶”乃是符图谶语之合称,其内容大抵为符命宣传之类,于形式上多采字形离合、隐喻之法。此类形式,古已有之。隋唐之际,因改朝换代之社会变迁,图谶遂盛行于世,而有心于政权之人物则顺水推舟以利用之。,4,1、隋唐统治者对图谶的利用,隋开皇初,太原有以童谣形式出现之图谶,曰:“白衣天子出东海。”杨坚即依此穿上白衣至东海。因皇帝信图谶,故诸多大臣也以张扬图谶而得宠。杨坚登基,取道门劫历“开皇”为年号,表明隋朝开基即已暗合道门之神学底蕴。,5,隋末,李渊揭竿而起。时有桃李谣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巫浪语,谁道许!”谣中所谓“桃李”系隐喻逃亡之李氏。早在隋末世上便有“老子度世,李氏当王”之符谶流播,李渊利用之以应谶告,遂得天下。,6,2、道教与图谶的关系,道门中人不仅制作谶语歌谣,而且对于世道之更迁有预见性。混元圣纪卷八载,岐晖谓门弟子曰:“天道将改,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后数年,李渊起兵,岐晖以楼观台之粮草慰问唐军。高祖李渊得天下,因感岐晖相助,遂称其起兵反隋乃“奉天承运”,于是追认道教教主老子为其远祖,建宗圣宫为祖庙,道教由此而大兴。,7,3、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意义,隋朝至盛唐时期,帝王不仅利用图谶为其夺取政权服务,而且也通过种种途径对道教大力扶植。,8,据杜光庭历代崇道记所载,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迁都于龙首原,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道)观三十六所,名曰玄坛,度道士二千人”。,9,李渊称帝后,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旧唐书高祖本纪),他确认道教教主老子为李唐王朝为先祖,屡屡召见道门高士,封赏甚丰。李渊认定“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续高僧传释慧乘传),10,二、老学繁衍与重玄派之勃兴,11,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植,不仅推进了道教组织的发展,而且促使理论研讨风气的浓厚。此时,道教经书的整理与编纂得到朝廷的倡导与支持,经典注疏与阐述工作成为道门中人的一种雅好。由于老子被李唐王朝尊为远祖,道德经更加受到重视,一股解经之风油然而起。,12,1、道德经注疏,考诸隋唐之前,道德经已受学界相当关注。其注疏之学形成诸多流派。杜光庭对此进行总结: 此道德经至函关所授,累代尊行,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则有,13,节解上下(老君与尹喜解)、内解上下(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想尔二卷(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何上公章句(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今有庙见存)、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人名遵)(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释疏题明道德义),14,2、重玄之道,杜光庭对于诸家注疏,各有评述,尤其赞赏孙氏所开创的“重玄之道”。所谓“孙氏”或以为即魏代道士孙登。杜氏赞扬曰,“宗旨之中,孙氏为妙”(同上)。,15,晋之孙登关于“重玄”之说,今已不可详考,然其思想源流则有迹可寻。按杜光庭之说,自梁朝道士孟智周以来,多有宗“重玄”者,譬如陈朝道士诸糅、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等相当一批均主重玄之道,足见其学派已成体系。,16,三、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的集大成,17,顾名思义,“重玄”也就是“玄之又玄”。此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以“重玄”位宗者认为,道德经全书之大要即在“玄之又玄”四字,只有以此作为理解道德经之纲领,方能得其三昧。,18,(一)成玄英以“破执”为 特色的“重玄”思维,19,成玄英于疏中开篇即提出“重玄”命题: 有名,迹也。重玄之道,本自无名。从本降迹,称谓斯起。所以圣人因无名立有名,寄有名诠无名者,方欲子育众生,令其归本,慈悲鞠养,有同母仪。,20,1、以“玄”为理论基石,关于玄,成玄英说: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于有,亦不滞于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21,2、玄之又玄,成玄英顺着否定式的思维理路进一步深入下去,他将“玄”推展到“又玄”境界。成玄英以感悟之心态,来解释“又玄”,他说: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学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一),22,3、重玄之境,对于“重玄”学来说,“破执”的彻底性应该是连“境”与“智”也一并排遣,去教化之心思,忘智识之言谈。成玄英说: 道契重玄,境智双绝。既两忘乎物我,亦一观乎亲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四),23,不仅如此,还应该破除所谓“亲疏”的理念,不论是“亲”还是“疏”皆以“一”观之。所谓“一”就是没有分别而达于“虚静”。成玄英对此有一段比较明确的说明:“物我皆空,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二),24,就“重玄”之道的把握而言,其最根本的却是使自我处于空灵状态而合于“自然”。关于自然成玄英说: 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遣教,适可契会虚玄也。(同上),25,(二)重玄学思维方式与仙道修养,26,就方法而论,重玄学之指向乃是否定式的。此等思维路数,若探其远源,则当与周易联结起来,方能有所说明。,27,1、逆数之法的源头,说卦传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彖传曰:“刚反动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此等说法均包含着回归反复理念。重玄学形成于易、老、庄“三玄”广为传播之际,故摄取易学以为理论支撑,乃情理之自然。按佛学中观派常用思维法式即“四句否定”,其基本模式是正、反、合、离。其典型格式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重玄”派学者对于此法多有应用。,28,2、逆向思维与道教修炼,重玄学说具备较强之逻辑思维,但其用意亦非在于把玩理论游戏。若追溯其根本乃在于修养身心,以致仙道,故其指向与道门仙学存在契合之点。成玄英说:,29,至道妙体,体绝形名,从本降迹,肇生元气,又从元气变生阴阳,于是阳气清浮,升而为天;阴气沈浊,降而为地,二气升降,和气为人。有三才,次生万物。(道德经成玄英义疏第四十二章疏),30,3、回归玄道,“重玄”理论所遵循的“逆向思维”,旨在告诫修行者通过否定而回归于“玄道”。成玄英说:“但能返本还源,驰竞之心自息”,又说,“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归于真性,反于惠命。”(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31,在成玄英的表述中,“玄道”又称“至道”,有时则直接称“道”。他说:“至道虚通。”(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四),又说:“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同上),32,成玄英笔下的“玄道”或者“至道”乃是“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同上),它是超越空间的;不仅如此,修行者也不能从固定的时间上来理解。成玄英说:“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又谓:“至道虽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古察今,应夫终始。”(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二),33,(三)“三一”之说与生命哲学,34,成玄英之重玄学尚论及“三一”问题,并将其与否定性思维方式和道教的修炼方法结合在一起。,35,1、“三一”的基本概念,如谓:“三者,即夷、希、微也。致,得也。诘,责也。混,合也。真而应,即散一以为三;应而真,即混三以归一。一三,三一,不一不异。故不可致诘。”(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四,道藏第13册第389页),36,2、“三一”与否定性思维,依据其否定性逻辑,成氏于阐述一分为三,三合为一之理后,又进一步运用双遣之法,谓之“不一而一,散一为三”;“不三而三,混三为一”。此所谓“不”即遣也。不一不三,即遣一遣三,以入虚空。,37,3、“三一”与修道之理,此等排斥之法,实亦与修道之理合,因抱一不离,收三归一,即是拘魂制魄,而使精气神混而为一,足见其理与修道法门不悖。按照“三一”法门,修行者调理精气神乃是不滞于自我生命,因其不滞,故能使“营魄抱一”,这是道家生命哲学的真谛,成玄英可谓得其真谛者。,38,四、隋至盛唐重玄派哲学 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39,成玄英之后,重玄派理论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所继承和发扬。,40,1、李荣,李荣,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人,主要活动于唐高宗时。,41,李荣基本思想大抵宗成玄英重玄之学。其略云: 道德窈冥,理超于言象;真宗虚湛,事绝于有无。寄言象之外,托有无之表,以道幽路,故曰“玄之”。犹恐迷方者、胶柱失理者,守株,42,即滞此玄,以为真道,故极言之,非有无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极,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总万象之枢要,开百灵之户牖,远斯趣者,众妙之门。(道藏第13册第361页),43,李荣此论所贯彻的依然是重玄派的否定式思维理路,他依重玄方法论以引导其身心炼养。谓: 夫欲去有累所以归无为。而惑者闻无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为大道,土块为至心。恐,44,其封执无为,不能悬解,故云“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而无不为,非无为也;有为而归无为也,非有为也。此则为学为道,道学皆忘,唯动与寂,寂动俱息也。(道藏第13册第468469页),45,2、王玄览,王氏系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与李荣同时代人。年三十余而“习弄玄性”,于老学造诣颇深,作有玄珠录行世。,46,他将“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一切可道的东西都是假的, “本由人起”(玄珠录卷下),要求其真,就必须遣虚幻之法:“避苦欲求乐,所以叫双遣。”(玄珠录卷上),47,王玄览直觉地把握“道体”,说它“明不间色,亦不执色,其色变改去来,而镜体不动”(道藏第23册第633页)。在他看来,此等把握就是不滞于“可道”,亦不滞于“常道”。因为二者“皆是相因生,其生无所生;亦是相因灭,其灭无所灭”。(道藏第23册第623页),48,王玄览把“心识”与境法联系起来考虑。 “无心之境,境不自起;无境之心,亦不自起。”(道藏第23册第632页)可见,王玄览还是遵循否定式的“重玄”思维模式。,49,3、司马承祯,“重玄”之义在司马承祯的论述中亦常有发挥。他认为,“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道藏第22册第893页)他把修行所获之道称作“虚无之道”,他说:,50,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润身光,遂致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道藏第22册第897页),51,4、吴筠,继司马承祯之后踵者吴筠,著玄纲论,谓:“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全唐文卷九二五进玄纲论表)此说意在明了玄纲论之大要,而中心关键则出于“重玄”。,52,5、重玄余脉,宋代以来“重玄”成为道门学理之一大宗,华山道士陈抟、弟子张无梦、再传弟子陈景元均主“重玄”之说,如陈景元以为道德经五千言“实谓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也”(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就此情况而论,重玄之影响已不限于隋唐,宋以来之流亦远。,53,【复习与练习】,1历史上的两个孙登是否都与重玄派的形成发展有关?如果都有关,请分别说明其作用。如果有一位是无关的,亦请说明无关的理由。 2试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说明老学重玄派的思想渊源。 3为什么说成玄英是老学重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老学重玄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其历史影响如何?试举例说明之。,54,【参考读物】,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二卷第五章第四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 2、詹石窗:老学重玄宗简论,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3卢国龙:道教哲学中篇,华夏出版社,1997年10月版。,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