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6317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2)特点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3)影响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进程: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名师点拨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发展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3)高涨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的影片。(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方法技巧 报刊、电影几个之“最”(1)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2)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3)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4)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5)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革新(1)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2)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3)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变革(1)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2)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和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3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4认识(1)反映近代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3)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4)发展极端不平衡,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主题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两合璧、新旧并存。(3)从动力看,社会生活的变化离不开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4)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1)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2)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3)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2)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电话、电影等。(3)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剧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部分守旧群体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新旧冲突激烈。图示法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主题二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1原因(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2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2)“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3影响(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时间当年创刊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1896年11763.6%1897年494591.8%1898年473983%注:1898年9月21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二1895年后的几年中,全国的中文报刊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西学报有为妇女儿童创办的妇孺报。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1)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有哪些?(2)19世纪末,中国人致力于办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的主体;报刊种类繁多,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内容丰富,贴近民众生活。(2)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以报刊作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目的: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机。(3)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图示法把握“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C民国 D新中国答案B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据此可知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2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的能力。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故B正确。A为废止缠足的运动,C为婚礼习俗变化,D为近代交通工具黄包车。3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新式教育的出现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 BC D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都是晚清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4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A报刊、电视 B电影、报刊C电视、电影 D互联网、电影答案B解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根据时间“清代”(1912年结束统治)限制,采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报刊、电影、电视和互联网在中国分别是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1958年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5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这种变化开始于()A清道光年间 B清末民初C20世纪30年代 D新中国成立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西式婚礼在中国的通商口岸等一些城市中出现,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到冲击,有些青年男女开始主张婚姻自主。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中餐西餐父母之命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1888年4月1日申报(1)依据材料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答案(1)表现: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原因: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到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2)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作女工。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基础巩固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的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对应着“头上和脚上的变化”,故选B项。2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答案D解析考查对近代风俗的变化的理解。材料反映的就是放足,联系课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3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答案C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4.右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是近代影响最大的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时务报是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5.右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答案B解析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能力提升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答案B解析 四项中B项是导致中西合璧服装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余三项中A项表述和史实不符,C项是次要原因,D项和题意没有直接关系。7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小花 D风云儿女答案A解析抓住关键信息“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结合1897年这一时间,判断这是电影。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京剧定军山。8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震惊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12年,清王朝统治被推翻,A项结论不符合史实;C项结论不对;而D项结论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文绣利用法律手段提出离婚,反映出女性的自主意识增强,说明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中餐西餐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一、解析与探究(教材第58页)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提示深受清朝统治者压迫的下层人民对于剪辫还是非常支持的,也有少部分人因循守旧,心怀眷恋。说明近代以来,传统陋习的变革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能一蹴而就,传统思想对部分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社会变革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二、自我测评(教材第58页)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提示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