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33075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 人民版必修1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2)“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异同点(1)相同点:从性质上看,都是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内容上看,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从危害上看,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2)不同点:从内容上看,马关条约割地的面积远远超过南京条约,赔款数额也大大超过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所开放的通商口岸都是在东南沿海,而马关条约所开商埠已深入中国的内地;南京条约的关税协定是为了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从特点上看,南京条约体现了列强要打开中国大门,开辟中国市场的需求。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分割世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从影响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的特点(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目的:辛丑条约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它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4抗日战争的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连成一体;两个战场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贯穿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不退缩,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的最早、结束的最晚的战场。5对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都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上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并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21876年葛元煦在游沪杂记中写道:“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九年(1901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上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5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尊重题号123456答案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百年屈辱的开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材料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2009年10月15日新华网请回答:(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答案解析】单元学习小结强化训练1B2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香港兴,四镇衰落,上海兴,香港稍逊色,这是列强侵华、开放通商口岸的结果。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城市近代化,联系列强侵华所签订的条约内容,香港被占领、开辟上海为通商口岸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3D光绪二十七年的“上年”为1900年,当年发生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史实。4C据题干信息“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世界大国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迁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战争的主要影响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D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为C。5C解答此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由此可以判断出符合此时代特征的只有抗日战争的爆发,故C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爆发时,并未出现老百姓和整个民族觉醒的局面,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不存在“亡国灭种的危机”,由此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6B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故A、C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抓住题眼“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可知B项更符合题意。7(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预示新的经济形态将会出现;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使了中国社会的转型。(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解析本题利用史学研究材料,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迁移教材知识作答。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出主要观点;而如何理解主要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从材料中理解有效信息,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作答;第(3)问综合材料体现的史学观点概括回答。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