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高二生物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31212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高二生物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高二生物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高二生物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卷生 物(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120题每小题1分,214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指细胞的内部环境,包含甲、乙、丙B乙表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也可以存在于乙液中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2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A葡萄糖、氧、钠离子、血红蛋白 B甲状腺激素、尿素、氨基酸、二氧化碳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C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D若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4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图中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5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02浓度6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疫苗能多次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二次免疫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7下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8如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突触一般不含有部位的结构B人体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C只有兴奋时,才能合成神经递质D神经冲动传到部位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9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细胞2、细胞3、细胞4、细胞5C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细胞2D物质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10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B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11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叙述是A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为反射弧B神经调节迅速,而体液调节比较缓慢C神经调节作用时间长,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短D神经调节准确但具有局限性,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12下列有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样方法选择的样方大小以包含的种群个体数越多越好B标记后重捕时,间隔时间越近越好C2,4D促进插条生根时,高浓度应当浸泡枝条D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时,记名计算法用于个体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13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C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D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14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得到无子番茄,其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 )A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C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D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15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1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17下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c点18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能起到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19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2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C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D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2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都是错误的一组是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外液,其中血浆属于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的渗透,而淋巴只能回流到血浆肾炎病人会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变高,血浆渗透压上升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细胞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不在内环境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理化性质主要是指渗透压和酸碱度及温度A B C D22下表为人体血浆中部分成分的平均含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水907葡萄糖008Cl-036血清白蛋白44脂肪014Ca2+001血清球蛋白21Na+038I-极其微量A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两种血清蛋白B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多C血浆中的Ca2+浓度偏高时会导致肌肉抽搐D长期碘摄入不足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偏低2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C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D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24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全错的一组是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突触间是单向传导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内流所产生短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而长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引起后膜的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突触上的传递快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消耗ATP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电荷为外正内负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时会出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 BC D25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正常免疫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A B C D26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C第100分钟时,为减少热量散失,皮肤不再散热D由图可知,口腔温度比较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2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8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不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 BC D29下图表示某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生理效应,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将一盆栽植物水平放置,植物根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都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B给植物单侧光照,茎的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可分别与图中的c、g点浓度对应C植物表现顶端优势时,顶芽和邻近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可分别与图中b、f点浓度对应D浓度为107 mol/L 的生长素溶液抑制根和芽的生长,促进茎的生长30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A植物幼苗中细胞分裂素含里较高,也含脱落酸B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相同时,浓度也相同C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D油菜开花期如遇阴雨天,错过了最佳传粉时期,可以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2,4-D提高产量3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3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加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33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右下图表示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34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B种群个体的体积大C孤岛上将只剩下种群D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3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36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重合周期较长有关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37下列关于生态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38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39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过程40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只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每空1分,共6分)如图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模式示意图,据图回答:(1)若A模式中,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其分泌甲状腺激素直接受垂体分泌的的影响,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2)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的刺激是,通过抗利尿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填字母)模式,其作用的靶细胞是 (3)通过C模式影响靶细胞的信息物质叫做 42(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8分)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只用手指的一滴血就能在流鼻涕和发热等症状出现之前检测出谁将患上流感如图表示某同学在医院取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刺激甲图中的,结合乙图分析此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该变化是由引起的(2)刺激甲图中的,可以检测到B处的测量装置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处完成传递过程,该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填写丙图中的数字)释放,作用于(填写丙图中的数字)(3)如果利用甲图所示的神经结构及相关仪器,验证(2)小题中兴奋传递的特点,请你简述实验思路及结果预测:实验思路: (2分)结果预测: (2分)43(每空1分,共6分)青鲜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生长与分裂从而抑制发芽,被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研究人员对青鲜素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甲乙烯促进离层区(如图乙)细胞合成和分泌酶X,酶X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叶柄离层区细胞两侧(近基端和远基端)的生长素浓度与叶片脱落关系如图丙请回答:(1)细胞分裂素能促进,促进种子萌发,不可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储藏保鲜;青鲜素与 (激素)的作用机理类似(2)根据图甲可知,浓度在以下,青鲜素几乎没有毒性(3)根据酶X的生理作用分析,它可能是 酶(4)根据图丙可知,当远基端生长素浓度 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叶柄脱落已知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运输,结合对图丙的分析,可得出叶柄内生长素的运输对乙烯合成的作用是(“促进”、“抑制”或“无影响”)44(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8分)如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图2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1)写出图1中存在的食物网: 。(2分)(2)若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 结构。(3)图1中B与D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 。(4)已知在某一阶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图1中生物C的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这段时间内发生 演替。(5)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2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大小关系为a b。(6)目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而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会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这属于 保护。45(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12分)下表是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多年的荒地进行调查后,绘制的3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能量未被利用能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量净生产量A24810112l0111210113610112121011B241076l054105231071106C746X1082410761067161083107(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Jhm2a,这部分能量是由表中 (填字母)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对应的是表中 (填字母)营养级。(2)请用箭头、字母和文字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流动模型。(2分)(3)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分),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分)。(4)该荒地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5)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y):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 。(2分)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卷生物参考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A、内环境是指细胞的内部环境,主要由甲、乙、丙组成,还含有脑脊液等其他液体,A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B错误;C、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也可以存在于血浆中,C正确;D、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低,D错误2【答案】B【解析】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成分,A错误;B、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蛋白质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B正确;C、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3【答案】D【解析】A、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主要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A错误;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所以还包括内环境中的成分,B错误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血浆蛋白,所以血浆中的蛋白质比淋巴中高,C错误;D、根据血流的方向可知,脑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肌肉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葡萄糖,使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D正确;4【答案】D【解析】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故A错;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故B错;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观点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的结果,是目前结合前人的一些观点的一种普遍理解,故C错;;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故D对。5【答案】B【解析】Na+主要存在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A错误;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等,B正确;K+主要存在细胞内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组织液,C错误;O2从组织液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故组织液中O2浓度高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D错误。6【答案】C【解析】A、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A错误;B、口服的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B错误;C、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C正确;D、巨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D错误7【答案】D【解析】渗透压上升,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A对;由图可知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对;图示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C对;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错。8 【答案】D【解析】A、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突触后膜可能含有部位的结构,A错误;B、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单向传导,B错误;C、神经递质是细胞中合成的物质,与是否兴奋无关,C错误;D、神经冲动传到部位时,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正确9【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2是T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5是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项正确;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即细胞2、细胞3、细胞5,B项错误;HIV入侵人体后,主要侵染人体的T细胞,即细胞2,C项正确;物质a是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项正确。10【答案】D【解析】EV71侵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B项错误;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消灭病毒,C项错误;病毒EV71是寄生生物,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D项正确。11【答案】C【解析】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为反射弧,A项正确;神经调节迅速,而体液调节比较缓慢,B项正确;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C项错误;神经调节准确但具有局限性,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项正确。12【答案】D【解析】样方法选择的样方大小应随植物的类型而定,并非是包含的种群个体数越多越好,A项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捕,B项错误;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用浸泡法浸泡枝条时,要求2,4D溶液的浓度较低,C项错误;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时,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个体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D项正确。13【答案】B【解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没有证明其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B错误;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C正确;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14【答案】D【解析】无子番茄是因为没有受精,但因为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而果实是植物的子房细胞发育而来的,所以果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D正确。果实不是卵细胞发育而来的,A错误。受精极核是含三个染色体组,B错误。和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一样多,C错误。15【答案】A【解析】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为竞争关系,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为捕食关系,噬菌体与侵染的细菌为寄生关系,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是共生关系,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16【答案】D【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C错误;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D正确。【名师点睛】易误提醒K值的易误点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17【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A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直接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正确。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让其降到K/2,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b点,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18【答案】B【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不仅需要太阳光,还需保证生物数量的比例协调等才能维持稳定,A选项错误;蔬菜和黄瓜不能作为分解者,属于生产者,C选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及分解者等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D选项错误。19【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AD正确;“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并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20【答案】B【解析】引进外来物种需谨慎,否则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B正确;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21【答案】B【解析】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外液,其中血浆属于细胞外液,错误;血浆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的渗透,而淋巴只能回流到血浆,且不能形成组织液,正确;肾炎病人会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变低,血浆渗透压下降,错误;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在细胞内进行,错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正确;细胞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可以从细胞进入内环境中,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实现和外界的物质交换,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指渗透压和酸碱度及温度,正确。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22【答案】B【解析】血浆中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和离子,A错误。血浆中所有脂肪比所有糖类储存能量多,因为首先含量高,再者同等含量的因为脂肪含H多,所有释放的能量多,B正确。血浆中钙离子偏低会导致肌肉抽搐,C错误。长期碘摄入不足甲状腺激素偏低,但促甲状腺激素偏高,D错误。23【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糖,因此其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既受血糖浓度的影响,也接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下丘脑、垂体通过产生相关激素促进其分泌的;结合图示可知,下丘脑中有接受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的受体故选C24【答案】D【解析】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参与,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突触间是单向传导的,正确;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错误;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所产生的,错误;短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有关,而长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引起后膜兴奋或抑制,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上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形式传递,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比突触上的传递快,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消耗ATP,错误;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电荷为外负内正,错误;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时会出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正确。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25【答案】B【解析】吃海鲜出现腹泻是过敏反应,A、C错误。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说明是免疫缺陷病。抗体对自身细胞当成抗原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3)(4)都是自身免疫病,D错误。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正常免疫,B正确。26【答案】C【解析】相对于皮肤温度,口腔温度更接近于人体内部的体温,由图可知,各种环境温度下,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A正确;在50100分钟,皮肤温度下降,通过神经调节,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以促进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只要环境温度低于正常体温,人体就会通过皮肤向环境散热,C错误;由图可知,口腔温度比较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D正确。27【答案】B【解析】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不受到抑制,侧芽的生长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受抑制,A项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光照等环境因素无关,B项正确;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成熟过程与生长素和乙烯均有关,C项错误;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进入琼脂块是简单的扩散,D项错误。28【答案】C【解析】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故选:C29【答案】D【解析】植物生长素的分布受重力、单侧光的影响会发生横向运输;将一盆栽植物水平放置,受重力的影响,会使植物根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都高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A正确; 给植物单侧光照,会使生长素由茎的向光侧运输到茎的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并比向光侧生长的快,茎的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可分别与图中的c、g点浓度对应,B正确;植物表现顶端优势时,顶芽生长素浓度适宜,生长的快,侧芽出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生长,顶芽和邻近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可分别与图中b、f点浓度对应,C正确;由图可知,浓度为10-7mol/L 的生长素溶液抑制根的生长,促进茎和芽的生长,D错误。30【答案】A【解析】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植物幼苗的根冠细胞中,也能合成脱落酸,A正确;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有2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相同,B错误;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C错误;玉米收获的是种子,喷洒适宜浓度的2,4-D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不能促进种子的发育,D错误31【答案】C【解析】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B、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即,B正确;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即图中,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破坏了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D错误32【答案】B【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项正确;样方法除适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但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所以调查蛇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B项错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项正确;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D项正确。33【答案】C【解析】依题意可知:当年种群中个体数量/一年前种群中个体数量,在0a年, 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项正确;ab年, 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项正确;bc年, 值由小于1逐渐增至为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后又逐渐增加,其增长曲线与“S”型不符,C项错误;cd 年, 1,且保持稳定,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种群呈“J”型增长,D项正确。34【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先到达波峰,是被捕食者;种群后到达波峰,属于捕食者,A错误;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在体积大小上没有必然的联系,B错误;如果种群被捕食者灭亡,捕食者会因食物缺少也逐渐灭亡,C错误;种群为捕食者,种群(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则种群(捕食者)由于缺乏食物而大量减少,D正确。35【答案】D【解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A错误;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B错误;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C错误;再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D正确。36【答案】D【解析】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选项错误;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获取光照的优势有关,B选项错误;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选项错误;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满足生长需要而逐渐消失,D选项正确。37【答案】B【解析】如果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A错误。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特征,反映的是种群密度,B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里物种数目的多少,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不一定丰富度下降,C错误。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变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38【答案】D【解析】A、收割蚁能量的同化量为310,而呼吸量为309,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为01,01310100%=032%,故A正确;B、盐沼蝗的摄入量为371,同化量为137,则未同化量=371-137=234,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故B正确;C、黄鼠能量的同化量为380,呼吸量为369,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故C正确;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分别为:收割蚁31003450100%=899%,小蜘蛛119126100%=944%,盐沼蝗137371100%=369%,黄,3856100%=679%,由此可见,同化效率(A/I)最高的为小蜘蛛,故D错误39【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过程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或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A项错误;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项错误;过程为化学燃料的燃烧,化学燃料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C项正确;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为呼吸作用,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增大过程,D项错误。40【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X、Y、Z形成的食物链为YXZ。分析图示不能得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只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A项错误;一段时间后,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其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还可能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有关,B项错误;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说明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C项正确;X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D项错误。41【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3)神经递质【解答】解:(1)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2)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信息传递属于B模式(3)神经调节过程的信息物质是神经递质故答案为:(1)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3)神经递质42【答案】(1)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Na+内流(2)4 6(3)实验思路:刺激甲图中观察B的指针是否偏转,再刺激观察A指针是否偏转结果预测:刺激,B的指针发生偏转,刺激,A的指针不发生偏转【解答】解:(1)以上分析知,甲图中的是传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即动作电位,所以刺激甲图中的,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引起的(2)刺激甲图中的,可以检测到B处的测量装置指针偏转,说明兴奋可以在处完成传递过程,这是因为甲图中的是一突触(丙图为该突触的放大图),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丙图中的4)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丙图中的6),所以兴奋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甲图中兴奋由右向左传递)(3)以上第(2)小题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在甲图中兴奋通过突触只能从右向左传递,若要进行实验验证,可刺激甲图中的观察B的指针是否偏转,再刺激观察A的指针是否偏转;实验结果若为刺激时B的指针发生偏转,刺激时A的指针不发生偏转即可证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答案为:(1)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Na+内流(2)4 6(3)实验思路:刺激甲图中观察B的指针是否偏转,再刺激观察A指针是否偏转结果预测:刺激,B的指针发生偏转,刺激,A的指针不发生偏转43答案:(1)细胞分裂脱落酸 (2)30 mg/L(3)纤维素和果胶(4)小于或等于 促进【分析】分析图解:甲图可以看出,浓度30mg/L以下,变异细胞基本为0,说明青鲜素几乎没有毒性;但是青鲜素30mg/L之后,随着浓度增加,毒性在增加根据图丙可知叶柄脱落时,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或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由于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转运的,所以生长素运输过程对乙烯的合成是能起促进作用的(4)根据图丙可知叶柄脱落时,远基端生长素浓度小于或等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由于生长素在叶柄内是从远基端向近基端进行主动转运的,所以生长素运输过程对乙烯的合成是能起促进作用的故答案为:(1)细胞分裂脱落酸 (2)30 mg/L(3)纤维素和果胶(4)小于或等于 促进44【答案】(1)(2)空间(3)行为信息(4)次生(5)小于(6)就地 易地【解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根据图1中乙中四种生物的能量可判断:A为第二营养级,B和C都处于第三营养级,D位于第四营养级。因此图1中存在的食物网为:。(3)B和D两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种类可能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4)生物C灭绝后,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这段时间内发生次生演替。(5)若该生态系统用a表示,由图2可知,对生态系统a和另一个生态系统b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说明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b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因此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b。(6)目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刻不容缓,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而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会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这属于易地保护。45【答案】1(1)2481011 A C (3)32% 03% (4)次生演替(5)156% (2)如图【解析】(1)根据表格中三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的能量,构建食物链为ACB,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为2481011J/hm2a,这部分能量是由表中A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该生态系统中的C元素流动模型为:(3)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7746108100%=32%;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461082481011100%=03%。(4)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5)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5103 kJ/(m2a)16103 kJ/(m2a)156%。【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名师点睛】注意:能量流动中的两个“不同”(1)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不同。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同化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45如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图2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