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24304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曲五首,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柯(k)畔(pn)暂(zn)折(zh)戟(j)戈() 寥(lio) 絮(x) 惶(hun)2作者名片刘禹锡(772841),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3背景资料(1)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2)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4文体知识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学法指导:针对第一课时中步骤二中的2.(5)【古诗词思想情感分类】思乡怀人(思乡闺怨及羁旅行役诗):思乡思亲、妇女柔情赠友送别:惜别、相思、勉励、祝福、劝慰建功立业(边塞征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边塞艰辛、乡愁、战争残酷寄情自然(山水田园):钟情山水、闲适自得、淡泊心情、向往田园忧国伤时(咏史怀古):感慨古今、借古讽(论)今咏物言志:高洁品质、远大志向步骤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交流点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读通诗意【交流点拨】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2文本探究(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试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3自由背诵这首诗。步骤三学习赤壁1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交流点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读通诗意【交流点拨】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戟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雀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2文本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交流点拨】沙里沉埋着折戟,点出此地曾有过战争。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之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这首诗。步骤四学习过零丁洋1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交流点拨】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读通诗意【交流点拨】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2文本探究(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交流点拨】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交流点拨】“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请你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并概述其事迹。【交流点拨】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和过零丁洋三首诗,其中抒发的有诗人乐观的思想境界,也有诗人豪爽的胸襟、逼人的英气,还有诗人的忧国之痛和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2拓展延伸积累爱国诗词。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附: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赠诗)刘禹锡坎坷遭遇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感叹身世写景愤激水乳交融席间赠言抒怀昂扬赤壁(咏史诗)杜牧前两句兴感之由非凡的史识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过零丁洋(述怀诗)文天祥首联回顾一生丹心垂史颔联深挚沉痛追忆过去颈联国破家亡悲愤忧惧映照千古感叹眼前尾联以死明志激情慷慨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生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名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张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2背景资料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志以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经行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步骤二学习水调歌头1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2)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3)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4)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5)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2文本探究(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交流点拨】我想驾着风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2)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4)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步骤三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1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配乐磁带,学生初步感知内容。(2)自由朗读散曲,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3)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把握文意(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交流点拨】上阙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读通诗意。【交流点拨】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3文本探究(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交流点拨】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交流点拨】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了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交流点拨】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接,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交流点拨】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今天教学的诗词曲五首,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生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了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了文化熏陶,提高了文化品位。2拓展延伸积累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附: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苏轼把酒问天不知何年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情景交融欲归又恐起舞弄影月照无眠不应有恨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情趣盎然人有离合千里婵娟山坡羊潼关怀古(咏史诗)张养浩凭吊潼关古迹峰峦、波涛、宫阙成土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