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23989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 爱莲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爱莲说 学案导学(说明:四号字)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3、掌握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认识古代仁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先学后教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2、 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3、读一读: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敦( ) 颐( ) 蕃( ) 淤泥( ) 濯( )清涟( )蔓( )亵玩( )陶后鲜有闻( ) 噫(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4、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5、口述课文大意,注意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组合作1、“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品读精典语句(1)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 (2)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态度有何不同? (3)试分析“菊之爱“有哪两层含义?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作者对这三种花是怎样的态度? 3、.请归纳莲的品质,指出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当堂达标(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面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的中心句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6)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