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2187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桃花源记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2、预习要点(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达标练习(1)解释加点字缘溪行 落英缤纷 甚异之: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 绝境 无论魏晋 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2)一词多义舍:便舍船( ) 寻:寻向所志( ) 屋舍俨然(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寻向所志( ) 得其船 ( ) 为: 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 )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如此 :古义: 今义: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1)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答:(2)翻译下列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问题展示(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答: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答:(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答: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答:(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答:(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答:3、方法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4、拓展交流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参考答案达标练习(1)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具答之:详尽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 处处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2)略(3)略要点回顾(1)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2)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3)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4)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问题展示(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8)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拓展交流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