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9215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粒子携带的)中,在摩擦力等外力作用下电子会发生转移,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的相互吸引。3.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教学准备: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课件;动画:电荷。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思路第一部分: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1引入:出示充满气的气球2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3演示:用气球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小纸条4谈话:哈!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5谈话: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6交流: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你用了哪些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为什么会带上静电?)7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认真倾听并积极调动生活中的经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进行尝试 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迅速进入主题。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第二部分: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认识电荷1谈话: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电子所带电荷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2讲解: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中性物体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电量的代数和为零,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中的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3(出示图片: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子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子,就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子而显正电。4. 过渡: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来进一步的认识一下电荷。二、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1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3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4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运用图形记录结果,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当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它们带电相同么?说明了什么?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5出示动画:电荷(演示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学生随着教师的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认真倾听,解释心中的疑惑,初步形成对电荷的认识。并能进一步的了解到正电荷与负电荷,以及梳子与头发摩擦后他们各自的带电情况。学生认真操作实验学生认真观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质疑、倾听的能力。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图片呈现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说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一、认识电流的形成1讲解:静电现象虽然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发生静电现象的物体中,电荷是不能定向移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定向移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路。二、认识电源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怎样才能正常地工作?要帮助电子定向移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总结: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定向移动的电荷形成电流 ,才能使我们的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了解电的奥秘!认真倾听 教师通过讲解和资料放映的形式,帮助学生对电流、对电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一系列活动打下基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4、灵活应对意外: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初步了解静电知识后将开展对简单电路的研究。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利用一根导线和一个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并尝试用更多的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明白建立一个电路,需要电池、导线以及用电器,一个电路的连接要形成一个回路,认识到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b)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连接起来;c)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d)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2、 过程与方法:a)连接简单电路。b)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c)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b)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c)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小灯泡的连接方法,认识“回路”。教学难点:分析“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发现“点亮”小灯泡的规律,最终认识“回路”。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为每组准备:1只小灯泡,一节1。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老师准备: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板书设计:回路点亮小灯泡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思路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些彩色的图案是由什么组成的?2 提问:这些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节日夜晚的照片。图案是由小灯泡组成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迅速进入主题。新课:一、认识小灯泡1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小灯泡,仔细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要求:要有顺序的观察(按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看)2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3 教师小结:板图辅助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小电珠由玻璃泡和金属部分组成,玻璃泡里有一根灯丝连在两根金属柱上,金属部分有螺纹,下面有一个小圆点。但是它的内部我们就看不见了,你想看得更清楚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解剖开的大灯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根金属柱与金属螺纹相连,另一根金属柱与下面的小圆点相连。学生分组观察。汇报观察结果:小电珠的上面是用玻璃泡做的,下面是金属做的,周围有一圈圈的螺纹;最底下还有一个小圆点。小电珠的玻璃泡里面有一根细灯丝。观看灯泡剖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通过对小灯泡构造的完整认识,为后面“回路”概念的建构起到铺垫作用。二、“点亮”小灯泡1 谈话:认识了小灯泡,你能试着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吗?(板图)要求:实验中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那我们也应该向科学家那样将一次次不成功的实验过程利用图示记录下来,直到成功了,也将成功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便于你的研究与总结。2 学生实验:3 学生汇报: 4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真正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也是这样的。5 分析提升:(收集更多的实验记录单)我们来看看大家成功“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你们能肯定这样连接小灯泡都会亮吗?可为什么这几种连接小灯泡都会亮,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6 小结:我们看到不管是怎样的连接,都必须使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再经过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通过导线流回电池的负极,形成一条回路,这时小灯泡就亮了。(两极连两点)电在电路里流动我们虽然看不到的,但你能想象一下它的流动线路吗?请一个同学上台来用红色粉笔试着画一画。7 提问: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最初“点亮”小灯泡时有的不亮呢?像这样当电池两端被导线直接连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小灯泡不亮还会损坏电池电线。像这样的情况称为“断路”。三、 巩固拓展1 辨别电路: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小灯泡会亮,你能辨别出来吗?(请学生分析交流)2 今天我们每个组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点亮”了1个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如果要你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甚至更多的灯泡你能做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分析比较,发现连接方法的共同点,找到一定的规律。结合着对“回路”的认识,来分析不成功“点亮”小灯泡的根本原因。结合着对“回路”的认识,来分析判断更多的电路连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不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表面的实验现象中进行归纳,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找出共同的规律,并能初步建立“回路”的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新知去回顾和反思,并连续的建构起“断路”“短路”的概念体系。运用更多的电路连接图来检测学生对“回路”的认知程度。激发研究兴趣。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成人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我认为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点亮小灯泡。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二、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三、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四、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四、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四年级科学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但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已经可以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连接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连接电路的经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2、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对电现象探究的兴趣。2、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并学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教学准备: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板书设计:3、简单电路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思路一、活动导入。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接通电路,(使小灯泡发光),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4、过渡:看看老师拿的这是什么?回顾与练习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联系生活经验,解决操作中的问题。小比赛的导入不仅帮助学生复习点亮小灯泡的操作方法,更调动了学生探究电的活动热情,同时也引出了下一步的活动。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3、请学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进行记录。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学生认真观察小灯座、电池盒的基本构造,学习他们的使用方法。学习简单的电路符号并运用到绘制电路图中。实物的出示、观察与操作,促使学生学会这些电器元件的使用方法。教会学生运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积极的尝试,不断改变连接的方法,寻找多种连接方式。通过不断地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有梯度的出示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对电的不断探索。通过交流,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但无论怎样连接,都是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四、活动延伸: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积极参与活动不断熟练学生连接电路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电路教学反思本课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动手操作性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综合应用。在本课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来展开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回顾旧知和生活实际,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说,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点亮一个小灯泡。在课堂上充分鼓励敢于尝试的同学,对于学生在点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其他的孩子去发现,去指正。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电器元件,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的科学名字。你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而对这样的组装,他们可能很早就已经玩过类似的游戏。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小灯泡很快被学生点亮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着,我又会提出一个问题。“分析我们的连接,你能说说干电池的电流是怎么走动的吗?”这下可难住了一部学生。她们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少部分对电学感兴趣的学生可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但说不完整。在他们的思考问答下,更多的学生会加入思考的行列。此时,我将孩子们零散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全盘托出。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开关来控制灯泡。而这个连接却没有开关。我们能不能加一个小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熄呢?加入开关,重新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又很快的完成了组装。现在,请你把我们的连接用实物图画下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学生们花了几分钟才画好实物电路图。要画得像容易吗?感觉怎么样?要是简化一下就好了!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此时,可以充分让学生们想想简便的方法,她们给了我很多好的意见。我也给同学们一种方法,学习画简单的电器元件符号,用符号再一次画简单电路图。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对灯泡内部的结构不了解,对看不见的电流就更不清楚了,而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开启学生智慧的思维。因此,我这课的设计,先点亮小灯泡,认识电流的存在,小灯泡只有在回路电路中才能亮,一旦断开就会熄灭。然后,逐渐的增加电器元件,我们不可能始终用手握著让小灯泡亮,电器元件就可以让我们的手解放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电路连接。学习画简单电路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知电路连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电路的布置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四课,学生在进行简单电路的连接时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课中,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利用电来使小灯泡发光,需要一个完整的通路(通道)。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过程与方法: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教学准备: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板书设计:4、电路出故障了通路 故障 电流中断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1. 小灯泡坏了;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3、4、电路检测器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思路一、观察导入: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通路。(板书:通路)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学生会画简单电路图,并说明电流的流动方向。积极动脑,提出可能出现故障的原因。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并通过这个活动引出下面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1. 小灯泡坏了;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3、4、(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学生会结合前面学习和操作的经验,提出多方面的故障原因,如可能是连接的问题,小灯泡坏了,导线坏了,电池没电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分析出在连接方法正确时,电路出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电流中断了。进而再引导学生对可能出故障的原因进行推测。三、做个电路检测器: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8、强调安全事项。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学生积极想办法能够接纳老师和同学的建议,选择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真实验,及时做好记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检测方法,并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做个电路检测器的方法。不要在此环节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更要树立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好检测的计划,并关注一些操作的细节,不断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科学工作作风。电路出故障了教学反思电路出故障了是一个学生经历发现、推测、验证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开始四1班的课,是考虑让学生自己去连接一个故障电路,但是结果发现有的小组的电路是没有问题,这就让我在后面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想到,可以用让学生回忆一个简单电路的连接,教师演示的方法,让学生都看到一个连接没有问题的故障电路。可是后来通过教研员老师的指导发现,学生不动手连接,他们不能完全参与到“发现”这个过程。而且由于是做了演示实验,开始的时间用的比较少,导致后来的实验在时间上比较松,实验时间也比实验实际需要的时间长了一些,整个课堂的安排不是很紧凑。电路检测器的连接是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的。并且先让学生说一说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经过一个课件出示的问题:如果要检测一根导线有没有故障,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交流使用方法,学生在后面的检测中就没有出现使用方面的问题。科学实验中注重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的。课后听教研员老师的讲评,说到在实验中小组内不是每个学生都在参与,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五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是一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课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科学探究: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规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学难点: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规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20种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5导体与绝缘体导 体:像铜丝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像塑料一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思路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谈话: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导电,有的物体不能导电。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导通电路?哪部分不能导通电路? (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2、提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3、讲解: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导通电路,外面的塑料不能导通电路。 (幻灯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学生倾听并观看教师的演示。期望学生发现: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铜丝能导电。教师开门见山的引入研究主题,清楚地示范检测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正确的检测方法,为后面的检测活动打下基础。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引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开门见山。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1、谈话:我们知道了像铜丝一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出示橡皮)那么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说说就能算数吗? 2、提问: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导电呢? 3、谈话: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4、提问: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5、讲解: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幻灯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大屏幕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6、提问:谁来说说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7、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一次。8、出示记录表。 学生倾听并猜想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积极尝试主动交流认真学习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理解科学操作方法的实质。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本课的重点是检测橡皮的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检测方法。因此不惜时间让大家讨论这样操作的科学性,为的是小组检测25个物体时能按照科学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三、检测20种物品 1、谈话: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20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猜想一下它们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猜想的导体下打勾,在猜想的绝缘体下面打叉,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2、讲解:下面我们来检测20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3、要求: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第三,老师没有给大家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等。 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给我们的研究配上一段幽雅的音乐,因为我们这是一次集体的研究活动,音乐停下来的时候,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4、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听清实验要求。认真、规范实验。先对25个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不让猜测流于形式。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谈话:(给出音乐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2、提问: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3、讲解:找找教室里的东西,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4、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5、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防止触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积极交流积极归纳观察、交流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导体的共性。 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中的第五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是有一定初步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一些绝缘体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所以,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验证过程,并能与人合作,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本课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但通过我的学生演示,学生对演示过程所提的建议,和老师本人规范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在经历预测、反复检测、记录、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明确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规范操作,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并提高其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对知识的掌握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前人的探索经验,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注重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和常见现象的分析、讨论。如:为什么不能用湿布擦拭带带电设备?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操作、讨论、分析中,又能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能出于对四年级孩子能力的考虑,教材本身并未明确提出人体和不纯净的水是否导电的概念,但出于安全教育的考虑,却又在应用部分提出了“为什么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我没有用电路检测器验证人体和水是否导电。只是利用万用电表,通过演示对人体、水的电阻的测试,从说明了水、人体都是导体,从而解决这个问题。有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理解,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待思考。还有在准备的材料中有铅笔芯,我最初估计可能没有学生能发现其导电性。但事实上,有个别学生发现了这一点,并且验证成功。通过课后了解,有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已经知道了铅笔芯是导体,只不过他没有通过实验验证而已。科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更可怕。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有电视作窗口,有网络作后盾,连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也知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老师要发扬民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积极合作交流。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做个小开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六课。开关是所有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开关控制着电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一直采用断开连接的导线或取下电池盒中电池的方法来断开电路,他们会感觉这样做很麻烦。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首先观察手电筒的结构,了解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手电筒电路的断开和闭合的,再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开关,并利用它来控制电路。在制作小开关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小开关的什么地方需要导体来制作,什么地方需要用绝缘体来制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开关可以用来连通或断开电路,以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过程与方法: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教学准备: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动画:红绿灯板书设计:做个小开关 通路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思路导入: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通路)3、提问:在生活中,如果一个回路就这样一直连着,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才能自如地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呢?4、过渡:让我们通过观察这个手电筒来研究研究,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绘制简单电路图,并说明电流的流动方向。积极动脑,提出可能出现的现象,并找出相应的对策。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并通过这个活动引出下面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新课:一、观察手电筒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画出其简单的电路图,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二、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1、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三、红灯、绿灯和黄灯(参考动画“红绿灯”)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3、小组讨论制作。四、交流汇报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仔细观察,指出导体和绝缘体相应的部位。并尝试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工作原理,比较与小灯泡发光电路的异同。参与活动,感受开关的用途。小组讨论交流与展示讨论、制作与展示。对手电筒构造的观察,使得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将通路的电路连接方式、导体与绝缘体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制作小开关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手电筒,深刻的了解到开关的“开”和“关”与小灯泡的 “亮”与“灭”之间的关系。通过集体的交流,启发学生广开思路,设计与制作出各种简易开关。红绿灯活动的介入,为学生较好的了解一个开关控制两个、三个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后面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延伸与拓展: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认真了解与课后调查。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做个小开关课后反思做个小开关是本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逐步学会连接简单的电路,也能够采用断开导线或拿掉电池的方式来控制小灯泡,加入小开关的使用控制灯泡发亮应该比较顺利。但在教学中发现,虽然开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实际上学生对它的原理和种类却并不是特别的熟悉,特别是在手电筒构造的了解中,学生有点茫然:主要是手电筒结构的不透明性、导线的非线性,使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这里我采用了在黑板上画手电筒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内部电路的构成,特别是要说明铜片与电筒头部贴片的导线作用。有一点教学还是不够完善:没有让学生分析手电筒内部各个部分的性质(导体还是绝缘体),还有例如金属外壳的手电筒与塑料外壳手电筒外部不通电的共同点应当让学生了解(金属外壳不参与电路的构成,只是出于美观或者耐用的考虑设计)。第二个是学具袋提供的小开关制作材料不是特别理想:一是回形针拉直及反转之后极其容易断掉;二是回形针弹性不好,不能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