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17434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桃花源记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第35段二、理清文章线索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据此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为四个部分:发现桃花林(1段)访问桃花源(2、3段)离开桃花源(4段)再寻桃花源(5段)。也可三分法:发现桃花源(1段)进访桃花源(2、3段)再寻桃花源(4、5段)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一)发现桃花源(1段)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幽美)(二)进访桃花源(2、3段)1、作者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所见)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明确: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明确:(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8、小结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三)再寻桃花源(4、5段)1、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明确: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其中,南阳刘子骥这个人物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能体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向往。3、小结这两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经过,是事件的结局和尾声。渔人再访桃花源找不到路,表明作者不希望心中的美好社会图景被破坏,也暗示这样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也给桃花源的故事染上了神秘的色彩,让读者回味无穷。 四、探讨主题1、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明确:课文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明确: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3、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呢?明确: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消极意义:让人产生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心理。而今的青少年应敢于幻想、敢于行动,勇于直面现实,而不要消极避世。)4、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5、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虚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五、写作特点、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展开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七、课堂十分钟练习1、研讨与练习三、四2、用原文填空:(1)(2009广东)五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点拨】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2)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3、选出下列对本文的语言及表达技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采取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B、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伏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C、在桃花源出现前,作者描写桃花林的美景,作用是暗示将有“奇境”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做铺垫。D、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点拨】A项错误,无议论和抒情。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与外人间隔”是“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B、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花源,结尾却又写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前后矛盾。C、“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是“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D、文章借写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点拨】B项错误,不矛盾。他们无法再找到桃花源这个结果,暗示了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八、课后作业背诵全文并完成全品部分习题九、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1、发现桃花源(景色优美)理想社会 似有若无所见:(生活安定) 2、进入桃花源 所闻:(与世隔绝之久)所历:(民风淳朴) 3、离开桃花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