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17302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 桃花源记【备课组中心发言纪要】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二、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3、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4、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2、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及其意义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3、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4、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2、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及其意义。教学课时3课时 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二、课前预习利用8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课文内容,理解文意。三、资料助读(一)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二)写作背景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题解“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这篇“记”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诗,“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这首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因为这篇序文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四、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订正字音。豁(hu)然 俨(yn)然 阡陌(qin m) 垂髫(tio) 此中人语(y)云便要(yo)还家 诣(y)太守 便舍(sh)船 屋舍(sh) 2、指导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五、学习第1-2自然段1、学习文言字词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两岸)数百步,中无杂(别的)树,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对感到诧异)之(代见到的景象)。复(又)前行,欲穷(穷尽,走到头)其(这,那)林。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若有光。便舍(放弃,丢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仅)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并(全,都)怡然自乐。 2、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而美丽,落花纷纷。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的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们都很高兴,自得其乐。六、课堂十分钟练习1、结合课文注释整理翻译2、背诵第12段七、课后作业巩固加强背诵第1-2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