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七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6865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七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七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七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七单元测试(时间:45分钟总分:6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合分人复分人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人物信息1甲午状元2实业救国3“父教育而母实业”1右图是张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自主学习卡,据此判断,这堂课探究的历史人物是( )A魏源 B张之洞C严复 D张謇2下表显示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情况。导致19141918年间厂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1219131914191519161917191819191920厂家数622689941127516441973232119651795A清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B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外资企业大量投资 D中国民族工业排挤了列强在华企业3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曾一度进入“黄金时代”,但最终纷纷破产。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420世纪初,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需要火速通知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应选择下列哪种信息传递方式( )A写信 B发电报 C坐火车 D发电子邮件5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可能出现在20世纪初上海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乘坐火车外出从申报中关注每日新闻和好友一起去看电影去照相馆拍全家福A B C D6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7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 )A平等观念 B民主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8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A京师同文馆 B申报报社 C民报报社 D商务印书馆9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这一品牌纯碱的研制者是( )A詹天佑 B侯德榜 C茅以升 D魏源10魏源编写的这部书详叙各国历史地理,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这部书”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天工开物 D四洲志11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最敏感的人”的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这表明他主张(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 B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C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D兴办工厂,实业救国12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所仰慕的地方,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相符的有( )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其建立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A B C D13某电视台计划拍摄一部反映1910年北京市民一天生活的历史题材剧,如果请你当导演,在下列场景中你不会选择使用的是( )A李某与同事乘坐京张铁路外出办公 B张大哥用有线电报给朋友发消息C看到孙某错过科举考试而痛哭 D王某在国家建立的第一所最高学府读书14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首激情燃烧的歌曲,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下歌曲中,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的有( )义勇军进行曲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解放区的天A B C D15下列说法能体现文学巨匠鲁迅、美术大师徐悲鸿、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作品之共同点的是( )A弘扬时代精神,批评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B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其作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C科举制废除后中华文化的复兴 D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二、知识联想16请根据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或事件。(3分)(1)张謇提出了“_”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一系列企业。(2)1909年_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3)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_,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三、历史诊所17判断下列历史叙述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前的【】内打“”,错误的在题前的【】内打“”并改正。(6分)【】(1)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改正:_【】(2)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詹天佑制出纯碱,并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世,打破了制碱业的垄断。改正:_【】(3)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改正:_四、图说历史18观察下列图片,相关问题。(10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1)图一人物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2分)(2)图二是中国化学工业家侯德榜纪念邮票,他为世界化学工业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对我国制碱工艺的发展有什么重大贡献?(2分)(3)图三人物编写的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是什么?他编写此书的目的又是什么?(2分)(4)图四人物译著的天演论传播了哪些进步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五、材料分析题19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新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统计表:时间(年)企业数投资额18631894119家680万元1895189874家1432万元材料二: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右图):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也皆消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两个时期?(1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时期?请你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原因。(4分)(4)请总结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3分)六、问题探究20有人这样形容近代以前的中国: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传媒基本靠手,见面就是叩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有何变化呢?(14分)人物介绍:张生,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身份为苏州丝绸商人。【交通通讯篇】(1)张生因为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1885年,张生要紧急往京城送一批丝绸,他可以选择哪些快捷的新式交通工具?(2分)(2)张生想进一步确定货物的数量和样式,他可采用哪些新的通讯方式尽快联络到远在京城的买家?(2分)【文化生活篇】(3)张生亲自去京城送货,顺便考察一下北方市场。到了京城,他特别想把京城风景带回苏州给家人一起欣赏,为此煞费苦心。好在他发现了一种新玩意儿,让他家人感觉身临其境。他到底使用了什么?(1分)(4)1912年1月2日,70多岁的张老爷子已经富甲一方,他赋闲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有关昨天大总统上任的事情,有什么途径?(1分)(5)张老爷子还喜欢看书,举出一个当时的文化出版机构。(1分)(6)张老爷子因为看不惯小孙子的装扮,独自生起了闷气。还没消气的他从申报上看到有关刚上任的大总统的消息,他决定专程赶到南京,一睹大总统的风采,顺便看看最新的世道,省得孙子批评他不进步。从张老爷子的南京之行中,概括近代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原因分析篇】(7)南京之行,老爷子终于明白过来,这辈子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他只是不明白: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同学们能帮老爷子解答这些疑惑吗?(4分)参考答案第六、七单元测试1D2.B3.D4.B5.D6.A7.A8.D9.B10.A11.B12.A13.C14.A15.A16.(1)实业救国(2)京张铁路(3)京师大学堂17.(1)申报改为商务印书馆。(2)詹天佑改为侯德榜。(3)18.(1)他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2)他制出纯碱,并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世,打破碱业的垄断,还探索出制碱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3)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4)“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19.(1)我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和之后。(2)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这是内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外因。(3)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夕。特点:民族工业凋谢、萎缩。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再度陷入停滞状态。(4)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第一,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第二,地区和结构发展不平衡,分别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和轻工业部门;第三,社会性质的制约使其整体水平落后。20.(1)轮船和火车。(2)电报和电话。(3)照相机。(4)通过报纸了解。(5)商务印书馆。(6)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7)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播,带来变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带来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