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431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发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他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经过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还是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的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重点)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异同;学习本文提出论点后分层展开阐述的写法;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重点、难点)培养辩证的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艺术观。一、新课导入古埃及人为了解释日出于东而落于西,夏天炎热而冬天寒冷编就了一个故事太阳神乘坐的太阳船每天在宇宙之河的支流尼罗河上,在靠近大地的一侧自东向西航行而过。夏天尼罗河泛滥,河水高涨,于是太阳船就离我们近,天气就热。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幅很有诗意的图画。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了嫦娥奔月,月亮里有吴刚、桂树和白兔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例。那么科学和艺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2.生词注解共鸣:思想上或感情上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潜意识:又称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3.作者名片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54年发表了著名的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理论。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著作有李政道科学论文选物理的挑战等。4.背景追溯本文选自散文(海外版(2001年第5期。标题有改动。本文是作者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的序。科学和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异、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作者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这两点,真是独具慧眼。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交流点拨】论述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问题。2.什么是文章的论点?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交流点拨】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段落层次分析。【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第二部分(第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第三部分(第710段):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第四部分(第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二)深层理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指导学生抓住文本,注意在书中圈画评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1.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交流点拨】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创造性地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2.请分别找出点明科学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交流点拨】科学的“创造力”: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艺术的“创造力”: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艺术“真理的普遍性”: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及它们的关系。【交流点拨】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4.说说“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的表现。【交流点拨】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三)走进语言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一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三是从文章中心思想人手,理解句子的含义等等。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交流点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要推“人类创造的力”和“真理的普遍性”这两个关键词,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联系上下文分析。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创造性地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四)走进写法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教师先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找文中的观点。【交流点拨】本文第2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月和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的例子,证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艺术的“真理的普遍性”)。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五)走进主题再读课文,理解主题。【交流点拨】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独具慧眼,学力超人,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基础都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走近李政道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战时期在国立浙江大学(当时在贵州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李政道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