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365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一)、激情导入1、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2、作者简介: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3、释题: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瘠薄(j b):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沉湎(mi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chn)弱:软弱无能。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愤懑(mn):气愤,抑郁不平。袅袅烟云 悄然无声 装模作样 蔚为壮观狼嚎虎啸 万籁俱寂 百鸟啾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是什么?“地下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教师总结: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 (三)、具体分析,讨论鉴赏1品味语言的精美。(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四)、问题探究,突破难点如何理解“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句话?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五) 、延伸拓展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例: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六) 、课堂小结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地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题。、积累文章优美词句。五、 教学反思尽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因此,我决定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在读,同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赏析文章之美。在最近的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个性化的读和理解;容易发现问题。我强调,在读书时,一定随时勾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后主动地把自己所划住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以供大家共同解决。然后,我把自己读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困难也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查字词典后,把字的拼音或词语的意思写在黑板上。学生的表现比较积极。所有的字词都能够顺利解决。这要比教师直接教好得多。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应该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但是遗憾的是我校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或者他们手里就没有工具书。有的时候把生字词写下来,一一解释,这样做既低效,又不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我们应该时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学生只读了两遍。可以在自习课上,让学生再读几遍。在读课文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和功夫。习题可以少做些,讲解可以精减些,唯独读书不可忽视。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读的艺术。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手法美进行赏析。在课堂中,学生对于哲理美,也就是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因为这是传统教学的重点训练的内容。但对于语言美的赏析不是很透彻,学生们大多只是从修辞这个较为浅显的方面进行了赏析。这也体现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个不足:重内容轻语言。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注意这一点,加强语言赏析训练,这也会对学生的写作提高有所帮助。另外班级小组之间的合作还不是很热烈,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