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8《马说》学案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0335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8《马说》学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8《马说》学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8《马说》学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8马说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学习过程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1、注音:祗( )骈( )尽粟( )一石( )槽枥( )2、解释字词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1)不以千里称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五、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1、找出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4、课内精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2) 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3) 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答:_(4)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答:_参考答案:达标测试:4、阅读题(1)、C(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4)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