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故乡教学目标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二、内容分析 (一)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简要分析“我”回故乡的心情和感受。明确:“我”回故乡的心情是很悲凉的。 “我”为什么回故乡?回故乡的心情怎样?请将具体的句子找出来。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3、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师生:找出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主要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A、闰土:少年闰土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勇敢伶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煎熬。(具体的分析放在第二课时) B、杨二嫂。 以前的杨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揽生意。现在的杨二嫂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自私势利、刻薄放肆 C、故乡的其他人: 故乡的这些人形形色色,他们来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东西上,那一扫而空的不仅仅是屋里的东西,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故土亲情的淡漠让“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三、作业布置: 1.完成图表题(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对比图) .思考:造成故乡的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2、 通过分析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1、 通过检查、讲解作业完成图表分析。 闰土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健康,温饱: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憔悴,贫穷: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轻快,灵活:扫、支、撒、看、拉、罩,捏、刺麻木,迟钝,木偶人语言能言,见多识广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对“我”的态度热情,友好: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真诚,热情,友好,建立纯真的友谊。毕恭毕敬 隔了一层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杨二嫂: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年轻美丽:“豆腐西施”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动作终日坐着冷笑、怪叫、贪婪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对“我”的态度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2、 分析人物。 A、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外貌:少年闰土: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中年闰土: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惘。 动作、神态: 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欢喜凄凉恭敬、断断续续;迟钝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 分析词语:欢喜、凄凉、老爷、厚障壁、高墙。(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让他感到尴尬难堪,所以凄凉;喊老爷是因为他已经深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毒害;厚障壁、高墙都是比喻我和故乡之间的隔膜,前者是因为封建等级思想,后者主要是因为生活窘迫。)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B、 杨二嫂 人物:放肆、泼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乡城镇小市民在生活重压下的可鄙变化;同时,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诬陷,以此作为拿狗气杀的借口)。 C、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旧时代中国的黑暗社会里生活、挣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C、 人物关系的对比 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朋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而现在时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口外去”了。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a、 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反映出宏儿和水生的深厚友情。并用宏儿、水生的友情和“我”与闰土的隔膜的对比,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渴望与憧憬。 b、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仍回到现实“我”和闰土式的隔阂?“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因此,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3、 作业布置: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了故乡的景象,请找出并作简要赏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憧憬中的故乡)。 2、分析篇末议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亲。在分析了故乡的人的变化,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乡本身的变化。 二、检查预习、思考: (一)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记忆中的故乡 解读: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也为后文写闰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B、现实中的故乡 解读:“横”的用法:杂乱、毫无生机。写出了故乡的萧条破败。 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为下文写故乡及故乡的人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C、憧憬中的故乡 解读引导: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旧时代中国的反动统治造成的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趋困苦的悲惨现实。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二)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议论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引导: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引导:“我”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 分析词语:三种人的代表、三个“辛苦”的内容、恣睢 三个“辛苦”的内容“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忙碌;闰土:贫穷窘迫、愚昧麻木;杨二嫂: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酸刻薄、自私势利、处心积虑。 分析词语:两个“偶像”、“愿望”的内涵是不一致的。 “我”希望下一代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但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何如才能够实现所以才觉得“茫远”。 解读:用“路”比喻“希望”。“这”指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句。 议论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很好地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议论的理解:有了希望,却不为之去努力、奋斗、拼搏,希望必然会落空,也就无所谓“有”;即使实现希望很渺茫,很“茫远”,困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美好生活的希望就一定会实现,希望便“无所谓无”。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就一定能够走出希望之路来。三、布置作业:见本课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