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7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9763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 7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7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7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和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4.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通过活动与探究,逐步形成思考、阅读和讨论等良好的学习方法.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并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本单元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都是极其重要的.本单元学科性知识点不多,以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学习本单元内容,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某些化学现象可以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单元从燃烧条件的实验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入手,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再从生活中的一些灭火方法的分析和探究灭火的活动得出灭火的原理,然后介绍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5.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6.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的重要性.【难点】1.指导学生调查火灾情况.2.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5.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1.在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上下功夫由于本单元内容本身大多未涉及较深的学科知识,靠单纯的讲解和阅读使教学内容过于单薄,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要重视学习情境设计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通过参观、调查活动,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和辩论,进行有效的学习.如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等的教学. 2.注意发掘本单元内容中的化学学科知识要从化学视角研究能源、环境问题,不要脱离化学来讲述,避免和其他学科中讲解的内容雷同.例如,讲能源问题,一要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反应释放能量,帮助学生研究怎样使燃料完全燃烧;二要让学生考虑燃烧的安全问题,学习怎样应用化学知识防火、灭火;三要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怎样减少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要讲化学科学为开发洁净、高效的能源能做些什么.课题1燃烧和灭火2课时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课时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课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课时1.懂得什么是燃烧,认识燃烧的条件.2.知道什么是着火点,知道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准备】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导管.【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导入一:【介绍】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学生提出问题】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提问】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通过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导入二:【设问】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展示】有关燃烧的图片或录像.【引课】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导入三:【设问】我们学习过的燃烧的实例有哪些?【展示】碳、硫、铁三种物质燃烧的图片.【交流与讨论】说出或写出三种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C+O2CO2S+O2SO23Fe+2O2Fe3O4过渡语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物质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一、燃烧的条件思路一【设问】为什么“欧罗巴”号战舰中草料成了“纵火犯”?【学生猜想】(1)有人故意把草料点着了.(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扔进草料里了.【教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草料燃烧,但草料的燃烧导致了一艘战舰的毁灭却是事实.草料具备了哪些条件就可以燃烧呢?下面,我们就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实验【器材】500 mL烧杯一个、100 mL烧杯一个、一片薄铜片、硬纸圈、热水、白磷、红磷.【方案】在500 mL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如教材129页图7 - 5.【设问】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呢?【结论】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思考】(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回答】(1)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因此,铜片上的白磷能被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以上,仅靠热水加热是很难达到其着火点的.这二者的对比,说明燃烧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2)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的存在.【引导】想一想,怎样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学生讨论】用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演示实验】教师按照得出的方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教师追问】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和不通入氧气的条件下,现象是不同的,这样的事实再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说明燃烧确实需要氧气.【板书】(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条件【教师补充】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大家看一下投影.【展示】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物质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木材250330木炭320370乙醇(酒精)558无烟煤700750【小结】只有在同时具备了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时,才可能有燃烧发生,这三者缺一不可.【设问】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欧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回答】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是草料,第一个条件就具备了.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能流通,使得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讲解】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例如铁生锈也是一种缓慢氧化.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来.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着火点是指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而可燃物燃烧,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叫自燃),成了“欧罗巴”号的“纵火犯”.【学生质疑】 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到了夏天,天气非常热,白磷如果保存不好,就极易燃烧,那么,白磷如何来保存呢?【回答】 由于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所以一般保存白磷时,为了将白磷与空气隔绝开,就把白磷置于水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有氧气,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展示】燃烧条件示意图:【小结】通过这个三角形可以看出,物质燃烧的发生是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交流】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呢?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思考、讨论】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实验】(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的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活动】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小结及板书】(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物质燃烧的发生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讨论与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和燃烧条件示意图,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分析】燃烧条件示意图: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思路三1.燃烧条件之一有可燃物【思考】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提问】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多媒体展示以下物品图片)纸张木条泥土红磷酒精小煤块小石头玻璃蜡烛【小结】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设计意图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2.燃烧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提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探究实验】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小片薄铜片,铜片上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见教材129页图7 - 5.【学生】观察现象.【教师】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没有氧气)【教师】如何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学生】用导气管通入氧气,如图所示.【教师】讲解通入氧气或空气的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设计其他方案.【学生】交流、合作、讨论并得出合理方案.(如图操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根据刚才的设计合作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避免白磷燃烧造成空气污染.【教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学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 实验回放(注意让学生再一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教师】 通过控制变量探究实验法得出结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3.燃烧条件之一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教师】如图所示,冷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学生】反思、讨论、回答.【教师】着火点的概念: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教师】 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实例】分析2013年南京亚运会圣火采集过程一共持续3分钟的原因.【小结】可燃物要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从而激发探究的热情.(2)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3)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4)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教师】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学生】根据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学生】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一样.【学生】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教师】出示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纸张和煤炭的着火点不一样.关键让学生学会比较两种物质的着火点时,如何选择温度范围.【学生】交流、讨论、回答.设计意图(1)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兴趣.(2)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3)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展示】燃烧条件的总结:设计意图(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零散知识形象化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知识拓展1.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1)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着火点越低越易被点燃燃烧,如白磷比红磷更易燃烧.(2)氧气浓度大时氧分子与可燃物接触的面积较大,物质会燃烧得更剧烈,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则剧烈燃烧,火星四射.(3)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与氧气结合得越充分,燃烧就越容易发生,如将木柴劈开架空后易燃烧.2.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1.物质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认识燃烧1.(2014南宁中考)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C.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地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解析:A.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燃烧,像物质的缓慢氧化、食物腐烂、铁生锈等就没发生燃烧;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C.氧气支持燃烧,所以把木柴架空,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使木柴更充分地接触氧气而燃烧得更旺;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周围的温度.故选C.2.(2014郴州中考)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A.氧气B.可燃物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解析: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常用的灭火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灯帽能使酒精和氧气隔绝,从而使酒精熄灭.故选A.3.(2014江西中考)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解析: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与氧气隔绝,一会儿后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A.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一、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条件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选做题】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的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的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C.纸比煤着火点低D.纸比煤密度小2.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目的是()A.使热量易散失B.使木柴着火点降低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3.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会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某同学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他立刻将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解释这种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红磷又接触到氧气B.红磷的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C.瓶内的氧气不能耗尽红磷D.燃烧时红磷转变成白磷,降低了着火点5.如图所示,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甲),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乙),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白磷(甲),白磷(乙),红磷.(2)用导气管将氧气通入烧杯与白磷(甲)接触,观察到.(3)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4)白磷与红磷相比,更容易着火燃烧的是,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能力提升】6.伦敦奥运会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C.强风和大雨下火炬仍能保持燃烧,是因为火炬燃料的燃烧不受燃烧条件的影响D.火炬内装的燃料丙烷(C3H8)属于化合物7.(2014牡丹江二模)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2)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图所示),火柴头斜向下更容易持续燃烧,请解释其原因: .(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 .【拓展探究】8.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气体安全点燃装置.烧杯中有水,中间放置的无底玻璃瓶有三个口,中间开口装有倒置的漏斗,右侧开口装有导气管,左侧开口敞开.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A.未经检验纯度的气体通过此装置后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B.要达到安全点燃效果,烧杯内的水可不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C.此装置防止点燃不纯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不纯的气体不与燃着气体直接接触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答案与解析】1.C(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点燃,纸比煤着火点低,所以纸比煤易点燃.故选C.)2.D(解析: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木柴的燃烧.)3.D(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A、B错误;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C错误;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D正确.)4.D(解析: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说明氧气已经耗尽;将燃烧匙取出,红磷又开始燃烧,说明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红磷又接触到氧气;红磷燃烧时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的着火点没有改变.)5.(1)不燃烧;燃烧,产生白烟;没有变化(2)白磷(甲)燃烧(3)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4)白磷;4P+5O22P2O5(解析:(1)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甲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白磷乙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燃烧,产生白烟;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没有变化.(2)用导气管将氧气通入烧杯底部,与白磷(甲)接触,则可看到白磷甲燃烧.(3)由实验得出,通常情况下物质燃烧的条件有必须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4)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和红磷相比,更易燃烧的是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是:4P+5O22P2O5.)6.C(解析: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是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任何燃料的燃烧都受燃烧条件的影响,火炬燃料也不例外;丙烷(C3H8)属于有机物.)7.(1)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2)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3)增大空气的流通,会使燃烧更旺(解析:(1)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2)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增大了空气的流通,使燃烧更旺.)8.B(解析:本题关键是要清楚怎么使用该装置,在漏斗上端点燃,一旦不纯,就在漏斗内引爆,但是由于不封闭,产生的冲击会在左侧开口释放,同时由于导气管在水下,被点燃的气体和不纯的气体被水隔开了,所以点燃的气体不会引燃导管内的气体.分析此装置,如果烧杯内的水没有超过倒置漏斗的边缘,未验纯的气体也会被点燃,会引起爆炸,所以B错误.)学生在生活中和前期的化学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一定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知识和能力储备,抛开课本的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探究的做法,做一个思维的探究,就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然后把实验设计和操作都交给学生,从思维上提高一个层次,就能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各方面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燃烧的共同特点,之后,请学生将这些共同特点整理为一句话,即可得到燃烧的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当学生建构出燃烧概念后,及时肯定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让他们从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子、纸片、木炭、二氧化碳等一些物品,设计对比实验轻松得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演示了多种灭火的方法,在展示的时候也能清晰表达从实验操作到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由此看出,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不仅学得快,更能学得好!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在这里安排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再看视频,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终生所需,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但是,在安全教育上,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的问题,本节课安排的学生实验设计中有许多易燃物,学生的课桌上也有许多书本没有完全清理,没有及时强化学生清理课桌上的纸张等易燃物,留有安全隐患,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注意相关问题.对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改进如果按教材上的方法操作,用90 以上的开水,铜片上的白磷可在35分钟内燃烧.该实验虽然效果明显,但时间不易把握,且水温和水量不易控制.进行了如下改进后,大大节约了时间,且容易控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250 mL的烧杯代替500 mL的烧杯,用5060 的热水代替开水,并注入其中;用100 mL的烧杯代替铜片,并在烧杯底部一侧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侧放一粒比绿豆略小且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然后将此烧杯浸入250 mL烧杯中(如下图所示).这样,小烧杯内的白磷在1分钟左右即可燃烧,且烧杯不会损坏,效果也更加明显,而且容易控制实验时间.第课时1.认识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重点】1.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难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准备】碳酸钠(固体、浓溶液)、盐酸(14、浓)、导管、烧杯(500 mL 1只、1000 mL 3只)、面粉、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学生准备】小蜡烛(2支)、水、镊子、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抽滤瓶、试管、灭火器.导入一:趣味实验: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用品】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实验步骤】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追问】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教师补充】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导入二:【教师】燃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燃烧,它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燃烧,它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辉煌.可以说燃烧带给人类很多的幸福.【投影图片】展示火灾图片.【学生】观察画面,思考火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教师】火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为了更好地利用燃烧,防止火灾,我们需要了解燃烧和控制燃烧.过渡语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三个条件中如果去掉其中一个条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同学们面前都有已经准备好的蜡烛和烧杯等一些用品,请你们用蜡烛和烧杯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灭火的原理”.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思路一【实验探究】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汇报交流】第一小组,只用了蜡烛进行实验.点燃了两支蜡烛,然后用嘴对着其中一支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这支蜡烛熄灭了.【老师追问】你们都选用了哪种方法“灭火”呢?【学生】第一小组:降低温度.第二小组:我们组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方法.我们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了一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使有限的空间内充满了CO2气体,最终蜡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氧气而熄灭.第三小组:我们和第二小组的原理相似,但我们选用的是碳酸钠和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CO2,所以蜡烛也熄灭了.第四小组:我们组选取了两支等长的蜡烛点燃,然后慢慢地在其中一支蜡烛的下面截取了一大段,结果被截取的这支蜡烛首先熄灭了.【教师追问】那你们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第四小组:我们主要是从可燃物的角度来考虑的.【评价】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家的一个优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保持.【讲解】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破坏了某一个条件,都可以使燃烧反应停止,也就是说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原理都是从燃烧的条件出发的.【板书】原理【设问】在生活实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灭火的实例,它们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投影】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答案】(1)隔绝空气.(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交流】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讨论灭火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再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或方法.【实验】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4)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交流】(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清除可燃物.(4)清除可燃物;水太少,不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展示】幻灯片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三、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过渡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是比较常见的灭火器具.那么灭火器如何使用呢?它们的灭火原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探究】灭火器原理.【阅读】教材130131页内容并交流几种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使用范围.【展示】几种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灭火器灭火原理适用范围泡沫灭火器灭火时,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它们能黏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干粉灭火器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或磷酸铵盐)来灭火.具有流动性好、喷射率高、不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因此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品的失火,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分钟时间,我们通过游戏来选出冠军得主.【游戏】教师选出六名同学分别拿着不同类型的灭火器的道具,然后给他们列出几种物质燃烧,要求他们用适当的灭火器灭火,看最后谁的正确率高,谁得冠军.(形式不限)【小结】不同的物质燃烧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灭火.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思路一过渡语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就会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使警钟长鸣,所以,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展示】【教师】这些图片代表什么意思?【答案】(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设问】同学们想想,这些图标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呢?【回答】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场合.【设问】为什么在这些场合容易出现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教材132页实验7 - 2做实验,用投影方式展示实验装置.【投影】【实验现象】发生了爆炸.【实验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延伸】通过这个小实验,哪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会出现一些禁止烟火等图标.【回答】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小结】所以,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教材132页实验7 - 2:面粉爆炸实验.【小结】爆炸的条件: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的热量.【指导阅读】教材132页的内容.【小结】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等地方要标有严禁烟火的警告.【讲解】可燃物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指导阅读】教材内容.【投影】展示图标.【提问】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交流】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分析讨论.【归纳】爆炸的条件.【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回答】不一定.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进一步证明爆炸所需的条件.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思路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教材实验7 - 2:面粉爆炸实验.【讲解】将塑料瓶中间(上端留约1000 mL)处绕一宽0.5 cm的布条,不打节.布条上滴匀酒精后点燃,转动塑料瓶,均匀烧热后将瓶底插入水中,水面到布条处,瓶会整齐断开.用半个塑料瓶组装“面粉爆炸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要点】(1)将此实验装置中的玻璃管与橡胶管连接,用嘴吹气,方便、火焰效果好.(2)纸板盖盖上即可,不能封死,保证安全.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活动】课后拓展与实践.【交流】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知识拓展水总能灭火么? 有个成语叫“水火不容”,发生火灾时用水浇灭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水能灭火,是因水具有以下几种特性:(1) 冷却作用.水遇到燃烧物质温度升高,转化为水蒸气.每1千克水全部汽化成水蒸气,需要吸收539 千卡的热量.因为水汽化时能吸收这样大的热量,所以水喷射到燃烧物质的表面,就能使燃烧物质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有利于灭火.(2) 窒息作用.水与火焰接触后,水滴转化为水蒸气,体积急剧增大(1 升水可变成 1700 升水蒸气),而水蒸气能稀释可燃气体和助燃的氧气在燃烧区内的浓度.在一般情况下,空气中含有30%(体积)以上的水蒸气,燃烧就会停止.(3) 乳化作用.水滴与重质油品(如重油等)相遇,在油的表面形成一层乳化层,可降低油气蒸发速度,促使燃烧停止.水能灭火,但也不是万能的.用水灭火也有一定的范围,以下几种物质的火灾不能用水扑救:(1)比水轻的易燃液体火灾,如汽油、煤油等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因为水比油的比重大,油浮于水面仍能继续燃烧.(2)容易被破坏的物质,如图书、档案和精密仪器等失火不能用水扑救.(3) 对于高压电器火灾是不能用直流水扑救的,因为水具有一定的导电性.(4) 与水起化学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和产生大量热能的物质,如钾、钠、钙、镁等轻金属和电石(一种化学物质,遇水会生成可燃性的乙炔气体)等物质引起的火灾,禁止使用水扑救.钾、钠等金属遇水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2K+2H2O2KOH+H2,该反应在生成易燃的氢气的同时,还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水能灭火,但是有时候,有些火灾的发生却不能用水去灭.1.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破坏其一,燃烧即熄灭.2.几种氧化反应的比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区别反应条件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来不及散失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热量不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反应程度剧烈异常剧烈缓 慢由缓慢到剧烈反应现象放热、发光爆 炸不太明显由不明显到放热、发光联系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都会放出热量1.(2014株洲中考)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浇灭D.遇到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法正确.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可熄灭森林火灾,所以说法正确.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因此酒精着火不能用水浇灭,所以说法错误.着火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并在高处,所以室内着火被困时,应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所以说法正确.故选C.2.(2014永州中考)“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C.移除可燃物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选C.3.固体CO2又称干冰,易升华.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关于干冰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时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CO2覆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CO2不能支持燃烧D.干冰升华后不污染档案资料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故A说法错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隔绝空气,故B说法正确;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的,故C说法正确;干冰升华后,不会造成污染,故D说法正确.故选A.4.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填序号).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C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带火种,与燃烧和爆炸有关.E图中为国家节水标志.故答案为:ABD.5.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档案室内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用点燃的木条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解析:A.如果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就会更剧烈,故该事故处理方法错误.B.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该事故处理措施错误.C.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所以档案室内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故该事故处理措施正确.D.煤气具有可燃性,泄漏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用点燃的木条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可能引起煤气爆炸,故该事故处理措施错误.故选C.第二课时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2.方法三、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的5、6题.【选做题】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的1、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常见图标中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2.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A.隔绝了氧气B.可以燃烧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D.清除了可燃物3.(2014汕尾中考)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4.(2014雅安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1)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包括事例(填序号).(2)打火机中常用丁烷(C4H10)做燃料,丁烷与甲烷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请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能力提升】5.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6.莉莉同学根据自己的住宅特点,设计了如下预防火灾的方法(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防火措施灭火和自救措施在家中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室内装修多用不易燃烧的材料.电线、插座等用信得过的产品,不用劣质产品.家里配备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并学会使用.当火较小时,立即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火势太大,不能从室内逃出,撤到屋顶花园,等待救援.因电器、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时,应先,再灭火.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再灭火.请根据莉莉同学设计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帮助莉莉同学进一步完善其防火措施,你的建议是(任写一条).(2)在灭火措施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3)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填序号),理由是.(4)请完成灭火和自救措施和中的空白(不要填在表上的空白处).;.(5)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 .【拓展探究】7.小亮家使用了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管道.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小亮家中安装了如图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